蘇東坡:惠州旅游“最強明星代言人”

        原標題:

        旅居近三載,寄情湖光山色賦詩撰文

        蘇東坡:惠州旅游“最強明星代言人”

        “這是在東坡故居舊址上重修的東坡祠,是目前全國唯一可考證的東坡自己建造的居所。”進入暑假,東坡祠的游客多了起來,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參觀,接受東坡文化的熏陶,感悟東坡樂觀豁達的精神。

        900多年前,東坡之于惠州,也是一名游客。紹圣元年(1094年),東坡經歷仕途上的第二次坎坷——以“譏訕先朝”的罪名被貶惠州。盡管仕途步入絕境,甚至生計堪憂,東坡坦然處之,寄情于惠州的湖光山色,流連于鵝城的清風明月,在這里開展了一場深度惠州游。

        東坡的旅行,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旅行。除了為到過的羅浮山、湯泉、西湖等景區賦詩撰文,東坡還積極改造景區,他的“自建房”也被重修成為后人景仰的文旅地標。無論時光如何流轉,東坡當之無愧為惠州旅游的“最強明星代言人”。


      東坡雕像仿佛在靜靜地訴說蘇東坡和惠州的故事。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攝

        羅浮一日游,寫下贊詠詩文近30篇

        物質可以匱乏,生活可以顛簸流離,于東坡而言,精神的愉悅從來不曾缺席。縱情山水之間,便是東坡排遣內心苦悶與政治失意的最好方式。

        在北宋,前往嶺南蠻荒之地,最先進的交通工具唯有馬車和帆船。宋紹圣元年(1094)九月底,經歷20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后,羅浮山是東坡初到惠州的心靈慰藉。

        羅浮山為廣東四大名山之一,素有“嶺南第一山”的美譽。東晉時期的道學家和醫藥學家葛洪,一生兩入羅浮山,在此行醫采藥,煉丹修道。未到惠州任上,東坡與幼子蘇過“便向羅浮覓稚川”,開啟羅浮一日游。

        東坡一行入延祥、寶積寺,飲卓錫泉,至長壽、沖虛觀,觀丹灶、朝斗壇,坐遺履軒。東坡還為葛洪留下來的丹爐題下“葛洪丹灶”四字,遺憾的是,題刻在明末清初兵禍時散失。

        東坡與友人把酒言歡,既醉,夜宿寶積寺。精神亢奮、毫無倦意的他,詩性大發,一口氣寫下6篇散文和一篇詩歌,稱贊羅浮山朱明洞不愧是“蓬萊第七洞天”。

        東坡在《題羅浮》文里豪情寫道:“山中可游而未暇者,明福宮、石樓、黃龍洞,期以明年三月復來。”然而,東坡在惠州“安置”期間,因個人活動受監視限制,此生再也未能踏足羅浮山。

        東坡的行蹤可以被限制,他自由的靈魂卻無法被禁錮。在惠州兩年多的時間里,對羅浮山的無限神往,讓東坡先后寫下近30篇贊詠羅浮山的詩文,其中“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最為膾炙人口。

        如今,登臨羅浮,隨處可見東坡寫下的羅浮詩文,追憶東坡足跡也成為一大樂事。

        在葛洪的洗藥池旁,清道光年間建起的東坡亭歷久彌新,亭內有“花香靜處寒天月”七字回文木匾,亭柱上有一副石刻楹聯:丹灶藥池留勝跡,鳥聲花影得仙機。

        “羅浮高萬仞,下看扶桑卑。默坐朱明洞,玉池自生肥……”東坡亭右側,東坡寫下的《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其一》被后人置于木刻之上。游客駐足停留,在字里行間便可感受羅浮之高聳峻峭和萬物靈秀。

        三游白水沐湯泉,一洗胸中九云夢

        紹圣元年十月二日,東坡以“寧遠軍節度副使”之名,抵達“安置”之所惠州,不得簽署公事,薪水只發一半,活動也受監視限制。于是,東坡遍游惠州山川、禪寺、古跡,而且賦詩撰文以記游。

        十月十二日,剛到惠州10天,酷愛山水的東坡按捺不住,便與蘇過出發到白水山游覽,浴湯池、觀瀑布、賞佛跡,直到傍晚才回家。

        白水山原屬博羅縣,現位于小金口湯泉景區,其一熱一冷兩景最為驚艷。湯泉與九龍潭瀑布相隔不過數百步距離,湯泉翻涌,瀑布飛流,一上一下遙相呼應,交相輝映。

        穿越歷史的長河來看,白水山的美,不僅在于身處自然、天然雕飾出的奇和險,更美在東坡與它的三次邂逅。

        紹圣二年(1095)三月四日,距上次游白水山湯泉不到半年,應惠州太守詹范之邀,東坡與柯常、林抃、王原、賴仙芝同游白水山、佛跡寺,沐湯泉,登中嶺,探望瀑布源頭,浩歌而歸。

        同年九月中,東坡與表兄程正輔同游白水山、佛跡寺。在東坡看來,白水山的瀑布深潭氣勢萬鈞,登山穿云,讓人如神仙般逍遙快樂,后在《佛跡石》一詩中寫道:“湯泉吐焰鏡光開,白水飛虹帶雨來。勝地鐘靈傳異事,巨人留跡寄蒼苔。”

        東坡三度游覽白水山后,寫下《記游白水巖》《白水山佛跡巖》《詠湯泉》《佛跡石》等詩文。白水山名聲自此愈盛,唐庚、楊萬里、宋湘等名家先后循跡而來,并留下傳世佳作。

        湯泉因此享譽四方,坐擁“千年東坡泉,嶺南第一湯”的美譽。900多年后,九龍潭瀑布右邊的石壁上,還能看到東坡的詩句“一洗胸中九云夢”和另一幅“出山不濁”的題刻。令不少市民為之惋惜的是,這片人文自然景觀變成商業項目,無法隨意接近。


      西湖因蘇東坡而著名。

        乘興夜游西湖,捐犀帶助修兩橋一堤

        蘇軾愛西湖,古今第一人,足跡所到之處皆有“西湖”。因為不能私自離城,東坡長期流連于惠州城內的西湖之間。

        從現存的東坡詩文來看,他不僅在白天游,而且喜歡夜游,甚至通宵達旦。他在《江月五首·引》寫道:予嘗夜起登合江樓,或與客游豐湖(即西湖),入棲禪寺,叩羅浮道院,登逍遙堂,逮曉乃歸。

        抵惠三個月后,東坡與一班子文人墨客游豐湖。在醉眼蒙眬中,他登高覽勝,詩興大發,寫下《贈曇秀》,詩曰:“人間勝絕略已遍,匡廬南嶺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橫秋水……”東坡將豐湖“誤作”西湖,此后,文人雅士采風唱和,將錯就錯稱之為西湖。

        東坡的詩詞、功績與惠州西湖交相輝映,為湖潤色。“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千百年來,品題惠州西湖知名度最高的詩句,同樣出自于東坡之手——紹圣二年九月寫就的《江月五首·其一》,玉塔微瀾也成為惠州西湖八景之一。

        西湖現存的朝云墓和六如亭為清朝伊秉綬任惠州知府時重修,亭柱上鐫有蘇東坡為朝云撰寫的一副楹聯:“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與杭州西湖相比,惠州西湖面積不及杭州西湖一半,湖中也有蘇堤、九曲橋和孤山。

        為解決西湖兩岸百姓出入不便的難題,東坡提議在西湖修筑兩橋一堤,并帶頭“助施犀帶”,還動員弟婦史氏捐出“黃金錢數千助施”。后人為紀念東坡的功績,將長堤命名為“蘇堤”,堤上的西新橋也被稱為“蘇公橋”。

        從環城西路的平湖門轉入西湖,一道長堤映入眼簾,西湖八景之一的“蘇堤玩月”的石刻立于道旁。蘇堤的青石路面和墻上,到處都鐫刻著東坡的詩。

        沿著蘇堤漫步,不久便來到孤山腳下,游客可以參觀東坡紀念館,遙望泗州塔,在東坡雕像前駐足瞻仰,在肅穆的朝云墓和六如亭前致敬。


      東坡祠。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白鶴峰故居重修迎客

        今成文旅地標

        如果說羅浮山、白水山和西湖是主動游歷,那么白鶴峰新居的建造,則是他無心為惠州留下的文旅地標。

        “已買白鶴峰,規作終老計。”垂暮之年,卻以戴罪之身謫居惠州,眼看北歸無望、還鄉無期,又與親人相隔千里,東坡決定在惠州白鶴峰購地數畝,筑屋二十間,在惠州安度晚年,常作嶺南人。

        “鵝城萬室,錯居二水之間;鶴觀一峰,獨立千巖之上。”紹圣四年(1097年)二月十四日,白鶴峰新居落成,蘇軾終于有了安居之所。闊別近三年的長子蘇邁、次子蘇迨帶著家眷從宜興南下,一家三代團聚于此。

        歷時十余月、耗盡積蓄建造的新居,東坡只住了三個月。因為再次遭遇政敵的打擊,東坡不得不匆忙離開,再也沒回來過。

        紹圣四年(1097年)四月十九日,東坡與蘇過啟程前往儋州。蘇邁帶著其余家人長住白鶴峰,直至元符三年(1100年)東坡從海南遇赦北歸。

        此后,惠州人將白鶴峰居所改為東坡祠,供人瞻仰。古時,惠州府和歸善縣的重要官員到任后,拜謁東坡祠成為不成文的規矩。此后數百年間,東坡祠經過多次重建、擴建或維修,可惜在抗戰時期毀于日軍的炮火之下。

        隱于鶴峰,顯之故祠。在東坡故居原址上重修的東坡祠,最大程度地重現了當年的歷史原貌,核心區于2018年完成重修向市民開放,一座讓人仰慕的文化地標在此重立。

        臨東江而立的東坡祠前有一處東坡廣場,高大的東坡居士像矗立其中,東坡長袍飄曳,背手斜望,凝神佇立,當年的氣宇不凡絲毫未減,似乎要將這座城市的千年蝶變盡收眼底。

        沿著山道拾級而上,林婆酒肆和翟夫子舍位于兩側。跨過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題字的“惠州蘇東坡祠”山門,東坡的客廳德有鄰堂居于中央,堂前有經歷風吹雨打仍保存完好的東坡井,三賢祠、思無邪齋、東坡居室、遲蘇閣、娛江亭、松風亭散布其間。

        2020年1月,坐落于東坡祠景區的惠州東坡紀念館對外開放。這是國內展示蘇東坡文化最為全面的場所,不僅包括蘇軾寓惠事跡,還包括他的生平經歷。

        東坡祠講解員陳向東告訴記者,暑假期間,來東坡祠參觀的學生多了起來,而且收獲不少。除了穿越千年追憶東坡寓惠故事,孩子們還可以在現場學習古箏彈奏、詩詞吟誦和景區講解,體驗篆刻藝術。


      蘇東坡抵惠首居之所合江樓 。今日惠州網資料圖

        ■觀察眼

        一切偶然 皆為必然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從26歲入仕,到64歲去世,因為滿腹“不合時宜”,東坡一生顛沛流離,輾轉于十八城,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旅途之中。

        盡管他的旅行大都是在赴任或被貶的行程之中,但在東坡的心中,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盡是寶藏。憑著“竹杖芒鞋”,東坡踏遍祖國大好河山,北至河北定州,西到川渝,東至蓬萊,南到海南,一路享受“詩和遠方”。

        在東坡的所有成就中,資深旅行家似乎是最“無心插柳”的一個身份。其實不然,東坡雖天生偏愛游歷山水,但若沒有一篇篇引人入勝的詩文游記“加持”,他也不過是一名普通的游客而已。

        游歷羅浮山以后,東坡連夜寫下《書卓錫泉》《天華宮》《書單道開傳后》《記羅浮異境》《書劉夢得詩記羅浮半夜見日事》《題羅浮》6篇游記,并賦詩《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為羅浮山詩文創作開拓新境界,引得文人墨客爭相詠嘆。

        東坡初游白水山、佛跡院,回到家已是二更(晚9時—11時)。吃飽喝足后,東坡難以入寐,當夜寫下《記游白水巖》和《白水山佛跡巖》,白水山名聲從此更盛。

        低首耕耘,不問收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把每一件事做到極致,也許是東坡“無意間”成為旅行家給予世人最好的人生啟迪。無論世界如何變幻,生活如何翻涌,我們都是渺小的行人,只管努力,時間會給你驚喜。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糜朝霞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王昌輝 梁維春 繪圖:張雅 統籌:劉光明寶

        

      編輯: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