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位于惠陽區平潭鎮的中建鋼構廣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鋼構)生產車間內,該公司智能制造焊培中心主任白新濤和研發團隊一起,把多年來積攢的實踐經驗數據化,向研發四軸焊接機器人發起沖擊,以提升整體焊接質量。
焊花飛濺鑄匠心。20多年來,“鋼鐵裁縫”白新濤堅持做好一項技術活,從一名基層焊工成長為首席焊接技師,榮獲“全國優秀農民工”“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成功向鋼結構智能制造技術研發轉型,用精湛的技藝和執著的堅守詮釋著工匠精神。
白新濤(右)在生產車間作業。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扎根一線20多年鉆研焊接工藝
“做夢也沒想到,咱產業工人也能當經理。”雖然來廣東工作生活多年,白新濤還帶著濃郁的鄉音。
22年前,23歲的白新濤懷揣著中專畢業文憑,從老家河南洛陽來到深圳打工,入職中建鋼構,從最基礎的電焊工做起。他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攢夠錢買一臺手扶拖拉機幫扶家里。
“那時候特別認真,每件活都要做得跟有十幾年工齡的老師傅一樣好。”白新濤說,2年后,他因為優異的表現被提拔為班組長。此后,一路成長為工段段長、焊培中心主任。期間,隨著2010年公司廠房從深圳搬至惠陽平潭,白新濤也從深圳來到惠州工作生活。
多年來,白新濤扎扎實實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在工作之余努力學習各類焊接知識,鉆研各種焊接工藝。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焊接工段焊縫一次探傷合格率始終在98.5%以上,超過90%的行業標準和98%的企業標準,相繼完成30多項技術改造創新項目;從未出現過質量不達標和重大工傷事故。
在注重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同時,白新濤致力于技術創新與設備工藝改造,創造性地攻克多個技術難題。據統計,白新濤完成的設備改造、工裝優化、材料節支降耗等技術革新項目已達30余項,每年為公司節約直接生產成本600余萬元。在不斷地攻克難題和總結提升中,白新濤的焊接技術得到了業界認可。他多次代表公司參與焊接比賽,個人先后獲得“全國優秀農民工”“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第九屆全國工程建設系統優秀焊工”“惠州市首席技師”“惠州市金牌工人”等榮譽。
參建多個重大項目顯擔當
“焊接這個行業發展挺快的。”白新濤說,現在建樓房,鋼板的標準越來越高,焊接難度越來越大,這對技術工人的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
作為技術骨干,白新濤參與過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大疆總部新大樓、廣州白云機場、香港機場等一系列工程項目的建設,部分項目建筑已經成為鋼結構超高層、大跨度和復雜空間領域的標志性建筑。
疫情期間,白新濤參建了深圳三院應急院區、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公司接到援建任務后,白新濤主動請纓參建。建設深圳三院應急院區過程中,白新濤和同事們爭分奪秒,圓滿完成任務。
參建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白新濤和2萬余名建設者奮戰51天,在荒灘建起“生命之舟”。白新濤主要負責項目各工區與制造廠的溝通協調。“有段時間連續下雨,工地到處是泥濘,道路坑坑洼洼,一腳插進泥土里就拔出不來,穿著雨鞋在工地上每走一步都很困難。”為了能夠確保每天的構件分配到位,不影響整體工程進度,白新濤冒雨在工地上觀察路面情況,發現并收集掉落的構件,及時送回相應區域。“再辛苦也要堅持!大家看到工程一步步順利完成,覺得很欣慰、很值得。”
推動傳統工藝向智能制造轉變
近些年來,我國建筑業、制造業發展突飛猛進,高技能產業工人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通過政府與職業院校的合作項目,白新濤在多年前取得了大專學歷,現在正攻讀在職本科。
中建鋼構相關負責人介紹,鋼結構智能制造是鋼結構制造由傳統模式向“智造”模式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中建鋼構建有全國首條鋼結構智能制造生產線,智能制造技術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白新濤和團隊正在探索將實踐和理論深度融合,推動傳統工藝向智能制造的轉變。
從建設初期,白新濤就參與相關技術研發,并牽頭負責完善機器人橫焊數據庫,通過對設備參數和工藝實操的總結,確定基本焊接規律,目前已經進入改進驗收階段。
白新濤表示,將鋼結構焊接與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將極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產效益,實現大批量和重復性焊接的智能化、流程化、規范化和標準化。
“只有與時俱進,才能不斷提升自身技能。”白新濤說,他將不斷學習新知識,增強新技能,和團隊奮戰在鋼結構焊接的第一線,展現“大國工匠”的責任擔當。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姜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