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社區文明創建!惠州目前完成214個“惠民空間”微改造

        社區是老百姓的生活空間,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文明創建的重要展示窗口。7月18日下午,“新時代 新征程 推動惠州文明創建新發展”主題宣傳“一把手”系列訪談活動走進惠州市民政局。

        “為加強社區治理,推動社區文明創建,市民政局在軟件建設和硬件建設上同步推進。”市民政局局長吳素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為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該局圍繞自身工作職責,在社區基層治理管理上不斷發力,通過系列措施推動社區文明建設,助力更好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全市目前完成214個“惠民空間”微改造。這是改造后的老舊小區金沙俊園一角。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完成修訂1316個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

        吳素青介紹說,在軟件建設方面,我市民政部門推動印發了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工作的相關政策,在體制建設上配合相關部門明確街道鄉鎮的內部機構設置,推動街道服務事項下放。2021年,市民政部門全面摸排整理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證明事項共61項,確保服務便民、高效、快捷。

        “‘文’就是文以教化,‘明’就是明之以理。創建文明社區需要建立村規民約。良好的村規民約能有效規范、約束村民們的言行,能按照‘文以教化,明之以理’的要求去規范村民的言行舉止和村委的自治治理。”吳素青說,目前我市完成了1316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修訂工作,對村(居)民在文化、生態文明等領域作出規范約束,抵制封建迷信、陳規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綠色生活方式。

        運用社區基金撬動慈善基金230萬元

        “在硬件建設上,市民政局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協同作用,以繡花功夫推進老舊小區‘惠民空間’微改造,改善城市‘夾心層’人居環境。”吳素青介紹說,2019年以來,市民政局共籌集公益慈善資金1800萬元用于“惠民空間”微改造,全市共完成214個“惠民空間”微改造任務。此外,市民政部門探索社區基金助力“惠民微實事”辦理,在全市選取11個村(社區)開展社區基金試點工作,撬動社會力量籌集社區慈善資金230萬元,完成85件“惠民微實事”。

        “7月18日,惠城區橋東街道荷鄉社區基金正式揭牌。這標志著惠州市第一個村級社區基金正式揭牌啟動,開創了我市社區慈善工作創新發展的先河。”吳素青透露,社區基金平臺啟動后,將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充分帶動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愛心企業和商家以捐贈、義賣等途徑參與進來,通過資助社區困難群眾、開展社區社會服務及社區治理項目,鼓勵公眾形成“自助、互助、他助、群助”的良好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方面,我市推動鎮(街)成立樞紐型社會組織聯合會。根據發展計劃,到2022年底,我市將實現71個鎮(街)樞紐型社區社會組織全覆蓋。與此同時,我市動員230個社會組織投入近億元,參與鄉村振興。

        在推動實施“社工+志愿者”聯動模式上,我市依托“雙百工程”鄉鎮(街道)社工站、村(社區)社工點等社會工作服務平臺開展“社工+志愿者”聯動工作,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現全市有71個鄉鎮(街道)成立了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協會,具有“雙百工程”標識的志愿服務隊伍47支、志愿者4396人。

        引導建立紅白理事會推動移風易俗

        “倡導移風易俗、文明祭祀的社會新風,這既是民政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市文明創建工作的一部分。”吳素青說,因此,市民政局堅持把文明創建與業務工作充分融合,支持鼓勵村(社區)加強紅白理事會建設,引導建立紅白理事會的村(社區)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或公約,通過教育、規勸、獎懲等措施,對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等陋習進行治理,引導村民遵守相關規定,推動移風易俗。

        我市近年來積極推行生態安葬與倡導厚養禮葬,注重殯儀文化建設,讓殯儀服務更具人文關懷。在市殯儀館創設“心靈驛站”、創建“閱讀書吧”等,免費為逝者家屬提供心理咨詢和情緒疏導服務。同時,我市推進殯葬文化長廊建設,打造具有人文特色的生命文化長廊和主題公園,形成具有惠州特色的新時代文明殯葬項目。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