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農商銀行改制成立10周年:風雨來時路 相伴共成長

        光陰荏苒,十年彈指一瞬。

        從2012年改制開業成立至今,惠州農商銀行始終與惠州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相生相隨,從不起眼的草根金融蛻變成為灣區精品價值銀行,全面邁入全國農商行50強。

        日月輪回,經年的時光用輝煌凝聚,惠州農商銀行用實干與奮斗,奏響惠州農村金融改革強音。截至今年6月末,惠州農商銀行注冊資本24.47億元,在職員工1430人,網點102個,是惠州市規模最大、從業人數最多、網點覆蓋面最廣的本土金融機構。全行資產總額924.48億元,對比十年前增長423%;存款余額721.67億元,對比十年前增長383%;貸款余額528.85億元,對比十年前增長514%。十年內累計納稅(含代扣代繳)超過30億元,年均納稅3億元。2022年上半年納稅2.68億元(含代扣代繳),全年預計納稅達到5億元,各項監管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一組組靚麗而耀眼的數字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從農信社到農商行,這一家惠州人自己的銀行,又經歷了什么樣的光輝歷程?我們一起,回首來時路。

        星星之火緣起“三農”

        誰家添了母豬,誰家開荒了耕地,誰家今年又豐收了……一杯熱茶,幾句家長里短,不過半天時間,村里的情況便了然于心。上世紀50年代初,惠州各地農村的田間地頭,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當空,當地村民總能看見提著挎包、帶著花名冊、拿著算盤的人,挨家挨戶收取存款。

        頂寒冒暑,腳穿草鞋,一腳泥水,穿梭山林,這便是農商銀行前身的農村信用合作社普通信貸員的日常工作,被村民稱為最接地氣的金融服務。七秩輪回,櫛風沐雨,翻開歷史的畫卷,惠州信合事業伴隨著新中國艱難起步,歷經波折,譜寫了一曲自強不息的奮斗篇章。

        1951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央行決定大力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次年,惠陽縣(惠州市前身)在平山鎮青龍潭試辦第一家農村信用社(初時稱信用合作組),拉開了惠州農村信用合作社事業的帷幕。

        1956年,惠陽縣達到鄉鄉有信用社。同年7月,長龍信用社被評為全國農村金融工作先進單位,并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村金融系統先進單位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同志親切接見。

        1959年至1976年,由于種種原因,農村信用社一度陷入困境,發展止步不前。

        1979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恢復農業銀行的通知》,隨后,惠州農村信用合作社由人民銀行惠州支行劃歸農業銀行惠州分行領導,在農業銀行內設農村信用合作管理科(股)管理。

        1984年,惠陽縣信用合作社聯合社和惠州市(現惠城區)信用合作社聯合社成立,由農業銀行繼續管理。

        1996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次年1月1日,惠州農信社脫離農業銀行,暫由惠州市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辦公室管理。

        2004年,國務院批準廣東省農信社參加第二批改革試點,次年惠州農信社劃入廣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統一管理。

        2008年,惠州各農村信用社兌付央行票據。同年12月,以縣(區)為單位統一法人的惠城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和惠陽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掛牌開業。

        體制改革涅槃成蝶

        隨著農村金融的蓬勃發展,既有產權體制已經不能滿足信用社改革方向和發展之勢。“股份制是農信社產權制度改革的主導方向,合并改制不僅是大勢所趨、應勢而變之舉,更是增強綜合競爭力、更好地支持‘三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時任惠州市農村金融改革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省聯社惠州辦事處主任、惠州農商銀行首任董事長唐文表示,農信社只有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革,才能從草根金融涅槃重生為現代金融企業。

        2011年9月13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復,惠州市正式啟動由原惠城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和惠陽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合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工作。由于城區聯社合并改制農商行在省內無先例可循,惠州市委、市政府對此非常重視,市政府牽頭成立了高規格、全覆蓋的惠州農村商業銀行籌建工作領導小組,并將農信社改制工作列為惠州市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頭等大事,列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重點推進和落實。惠州市各部門積極聯動,破解改革過程中存在的難題。惠州市金融工作局充分履行協調推動作用,切實解決“行社資金”“五證一照”等問題;惠州銀監分局、人行惠州中心支行從市場準入、現場檢查、政策指導和具體組建等方面進行指導。

        農信社歷史遺留的大量固定資產無產權證的問題,成為改制首要難點。為確保合并改制達到中國銀監會和廣東銀監局的審核要求,惠州市委、市政府統籌惠陽、惠城兩區政府,以及國土、住建、房管、工商、國稅、地稅、消防等部門突破制度障礙,在稅費等方面給予減免或優惠,幫助籌建中的惠州農商銀行完善了近500宗證照。“沒有各級政府部門的全力支持,惠州農商銀行改制合并工作不可能在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作為合并改制的親歷者,惠州農商銀行辦公室總經理羅圣德感慨道。

        初心不改服務本土

        甲子涅槃煥新姿,幾經改革展新顏。2012年9月28日,惠州農商銀行正式掛牌開業。從啟動籌建到正式開業,惠州農商銀行用一年時間創造了農信社合并改制的“惠州速度”,同時也為服務惠州60年的信用社劃上了濃墨重彩的圓滿句號。

        “改制不改初心,換裝不換使命。從農信社改制成為農商銀行,我們的稱謂、招牌變了,經營理念、發展路徑也進行了重組再造。但始終不變的是我們服務惠州‘三農’和城鄉客戶的初心使命。”時任惠陽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副主任,惠州農商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何偉軍表示。

        從2012年到2022年,時間再次刻印下惠州農商銀行前行的坐標。

        今年2月16日,由省農業農村廳主辦的“全省春季農業生產暨農機鬧春耕現場會”在廣東省海納農業有限公司惠州萬盧基地順利舉行。啟動儀式現場,整裝待發的數十臺拖拉機、旋耕機以及犁田、翻地、平地、施肥、植保、無人機等機械一字排開,同時啟動作業,機械的轟鳴聲在田間匯聚成春耕生產的協奏曲。

        “我們已在全國多地開辟水稻種植基地,今年要完成50萬畝水稻的種植任務,其中在惠州市完成5萬畝春耕任務。”在惠州農商銀行的鼎力支持下,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鐘振芳底氣十足。作為結緣多年的伙伴,目前惠州農商銀行已向海納農業授信2億元,投放信貸資金1.45億元,用于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和日常經營周轉,助力企業推廣“水稻種植+水產養殖+鄉村文旅”立體化種養模式,實現高質增產增收,帶動農民提升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海納農業、綠湖園藝、財興實業、六谷裕興……惠州人耳熟能詳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背后,是惠州農商銀行十年如一日服務“三農”的扎實舉措。從遍布鄉鎮街道的102個營業網點到186名下鄉到村的金融特派員,從覆蓋311個行政村的“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到上門服務超過100萬城鄉居民的農村金融(普惠)戶戶通工程,從開業當年的不到70億元到如今超過200億元的涉農貸款規模,惠州農商銀行致力于把金融服務送到田間地頭,將金融活水灌注到東江大地,全力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米”。2021年來,該行緊緊圍繞惠州市系統推進鄉村“五大振興”和“九大攻堅”行動,組建鄉村振興與戰略機構部,研究制定《惠州農商銀行鄉村振興工作實施方案》,全力開展“一帶”“一村”“一業”“一游”“一官”的鄉村振興“五個一”工程,全面助力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飲其流者懷其源。從農信社到農商行,我們深知惠州農商銀行走過的每一段歷程,取得的每一項成績,都離不開惠州這座蓬勃發展的城市,都離不開各級政府、監管機構和社會各界的殷殷關切,都離不開廣大客戶的相知相守。”惠州市政協常委、惠州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小偉表示,站在10周年的歷史起點,1400多名惠州農商人將傳承農信社支農支小的基因底色,以飲水思源的感恩情懷和金融為民的勤勞步伐,用心支持“三農”,用情服務客戶,用力回饋本土,朝著粵港澳大灣區一流的價值銀行和“雙千億銀行”闊步邁進。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賴敬文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