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宋最接地氣的“全才”網紅,蘇東坡半世顛沛流離,一生詩情畫意。三起三落的仕途經歷讓他有機會走遍大宋江山,留下諸多千古名篇。他題留的詩詞文章和故事,形成了獨特的人文底蘊和歷史記憶,千年來依然“加持”著那些名山樓閣。
遠景如畫待君歸——眉山遠景樓
眉州是蘇東坡一生都念念不忘的故鄉。遠景樓是眉山建市后修建的第一個地標性建筑,樓高84米,13層,飛檐翹角,端莊典雅,登臨遠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眉山遠景樓 鄧敏 攝
1065年蘇洵病故為父守制后,蘇東坡就再也沒有回過故鄉。遠景樓1078年開始修建時,任徐州太守的蘇軾收到了眉州知州黎錞為此樓作記的邀約。蘇東坡洋洋灑灑的一篇《眉州遠景樓記》把家鄉的民情風俗、人文淵源寫了個淋漓盡致,讓這座樓名聲遠揚,一舉成為大宋的“打卡”圣地。
這篇文章充滿了濃濃的鄉愁,蘇東坡詳細介紹了眉州“以西漢文詞為宗師”,樂學善思的文風,“尊吏而畏法”的民風,“合耦相助”團結友愛的鄉風,但對遠景樓的景色語焉不詳。因為他沒有見過此樓,一切都是他想象來的,他還解釋道:“我對遠景樓依稀可以想象,卻無法寫得詳細,希望將來歸老故鄉時能登上此樓,再來提筆作賦。”
當前,眉山正在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打造“有古韻的建筑、有記憶的街區”。蘇東坡曾渴望親自登臨的遠景樓,屢毀屢建,歷經千年仍是這個城市的地標之一。
望斷西湖是此樓——杭州望湖樓
北宋熙寧六年(1072年),時任杭州通判的蘇東坡與杭州太守陳襄結伴游覽西湖,先坐船游湖,再上望湖樓觀雨、喝酒。在望湖樓上酒酣之際,蘇東坡寫下了《望湖樓醉書》。望湖樓因蘇東坡的詩句“加持”從此聲名遠揚。
清雅是望湖樓的特點,登上樓去,在鳥語花香中,泡一壺龍井依窗遠眺斷橋上的游人如織,白堤上的桃紅柳綠,可暢想那場夏天驟雨突臨的東坡趣意。
先賢無覓余黃樓——徐州黃樓
在今天徐州市的黃河故道之南,有一座古樸美麗的樓閣,整體是歇山式重檐仿宋建筑,高18米,外觀兩層,內三層,與周圍現代化的高樓相比,略顯小巧。
熙寧十年(1077年),蘇東坡調任徐州,率領當地軍民戰勝黃河洪水后,在徐州東門城墻上建樓。因古人篤信土能克水,樓便被涂上黃土,故稱為黃樓。
蘇軾親自題寫了“黃樓”二字匾額,并將蘇轍所寫的《黃樓賦》書寫刻成碑文立于樓中,表達著驅除水患、永保徐州平安的美好愿望。
高樓聚景德乃興——德興聚遠樓
元豐七年(1084年),蘇東坡送長子蘇邁到德興任縣尉,受邀登臨聚樓遠樓。當萬千景致匯于眼前,一路行來的蘇東坡心情復雜,感受良多,寫下了“云山煙水苦難親,野草幽花各自春。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的詩句。
宋高宗十分欣賞蘇東坡的詩句,特賜“聚遠樓”金匾,黃庭堅、馬廷鸞、趙孟頫等名士紛紛來德興登樓賦詩。由此,聚遠樓聞名遐邇,被世人譽為江南名樓。如今的聚遠樓已成為旅游景區,碧瓦朱柱,斗拱重檐,前瞰鳳凰湖波,遠眺茅山綿延。
蓬樓翠阜起仙閣——登州蓬萊閣
蓬萊地理位置特殊,風動,流云奔涌;風停,云薄天青。據歷史記載,這里是世界上出現海市蜃樓最頻繁的地區之一。
蓬萊閣于嘉祐六年(1061年)初建,選址順應了丹崖山勢的抬升,主閣坐落于山巔。從東、西兩側登梯而上,似是凌空飛渡,一覽海闊天空。
1085年,蘇東坡被任命為登州知州,他登臨向往已久的蓬萊閣,留下了不朽的詩篇《海市詩》:“蜉蝣一夢千年過,八仙從此閣中留”。蘇東坡巧遇了傳說中的海市蜃樓,記錄下這一難得的天象奇觀,而蓬萊閣則因為他的足跡與詩情從此譽滿天下。
二江合處展新樓——惠州合江樓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北宋紹圣元年(1094),59歲的蘇東坡因宦海黨爭貶謫惠州。
惠州坐擁“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麗勝景。蘇東坡住在合江樓,開篇寫下了“海山蔥蘢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兩江交合,樓門大開,山水之間的裊裊云氣就盡收眼底。
蘇東坡這位“大V”對合江樓的題詠,使合江樓成為惠州的文化地標。歷代名士曾絡繹不絕地來登樓題詠打卡,但再也沒有吟詠合江樓的詩篇能超越蘇東坡的意境和高度。
惠州合江樓 鐘暢新 攝
數百年歲月沉浮,合江樓屢經興廢,東坡謫居過的合江樓早已湮沒在塵世間。2006年,惠州市政府重建合江樓,水東街一帶經過改造后煥然一新。登樓極目四望,兩江四岸廣廈林立,燈火絢爛,西湖旖旎。(眉山日報 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