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線技術工程師做起,到主攻“高精尖”的技術團隊帶頭人;從“蝸居”創業,到助力企業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從一個“外地人”,到扎根惠州的“本地人”,與惠州結緣,深深愛上惠州……
他就是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杜義賢博士,18年來矢志鉆研,帶領團隊取得多項研發成果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新建成的利元亨產業園內,記者見到了他,并聽他分享科研之路上的故事。
杜義賢。
多項研發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機械臂、傳送帶、夾具……挑高的樓層里,自動化設備令人目不暇接。杜義賢一邊講解設備的原理,一邊向記者演示。
他所在的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一梯隊的鋰電裝備頭部企業、數智化工廠領域的先進企業之一。除在中國寧德、上海、南京、深圳擁有分(子)公司或技術服務站以外,該公司在德國、美國、瑞士、加拿大也擁有子公司或辦事處,主要為新能源領域(鋰電、光伏、氫能)的頭部企業提供數智整廠解決方案,客戶包括比亞迪、寧德時代、蜂巢能源等知名企業。“說不定你的電動車電池就是由利元亨的自動化設備生產出來的。”杜義賢笑著說。
作為企業的研究院院長,杜義賢和他的團隊攻堅克難、精益求精,參與多個智能裝備及人工智能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并取得多項核心技術成果,其中4項成果被鑒定為項目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項成果被鑒定為項目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我們的技術主要聚焦智能傳感、高速高精控制、激光、人工智能和數字化5大模塊,把先進技術運用到智能制造產線上,推動從制造向‘智造’轉型升級。”杜義賢把技術歸納為前沿技術、平臺技術、新產品3個方面,目前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平臺技術、前沿技術的研發和統籌上,源源不斷地給企業提供最新的技術和產品。
幾天幾夜待在車間攻克技術難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初杜義賢從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之后,在一所大學里任教。剛開始,他帶著學生利用假期做一些自動化項目,與利元亨有了合作后,與利元亨董事長周俊雄一道,走上了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創業路。
杜義賢回憶,剛加入公司時,科研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大家志同道合,一起做事很開心。學機械出身的他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讓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術開發、產品研發上,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做了下來。
“為了攻克一個技術難關,幾天幾夜待在車間是常事。”杜義賢說,雖然辛苦,但每次技術難題被攻克之后,他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就這樣,從一線技術工程師做起,杜義賢與他的研發團隊成為利元亨的核心競爭力,與企業一道迅速成長。
如今,利元亨擁有由院士、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組成的超3000人的研發和技術隊伍,榮獲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企業技術中心等30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資質和榮譽。截至2022年3月31日,利元亨累計獲得授權專利1132件,其中發明專利123件、授權軟件著作權250件。僅2021年新增獲得授權專利371件,其中獲得發明專利65件。去年,利元亨成功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成為惠州繼九聯科技后第二家登陸科創板的企業。
“我們的研發人員比例要比一般的企業高很多。”杜義賢表示,接下來,他將帶領團隊緊跟智能制造趨勢并進行前瞻性科研和技術創新,在保持鋰電池領域領先優勢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公司在光伏、氫能等領域的市場份額,提升綜合市場競爭力,為全球優秀企業提供頂尖智慧工廠整體解決方案。
帶領團隊5天內設計出口罩機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歡樂祥和。一時之間,口罩成為急需的防疫物資,然而生產口罩的口罩機也成為“稀缺品”。
“當時我們接到政府的通知,協助本地一家口罩企業生產,他們生產口罩的設備出現了故障不能正常運轉,我們去了之后迅速幫他們解決了問題。”杜義賢說。但是疫情之下,口罩需求量極大,這家企業的口罩生產設備效率遠遠不能滿足疫情防控需求。于是,利元亨決定從零開始設計研發口罩機。
為此,杜義賢帶領團隊加班加點,5天之內就把口罩機設計出來了,15天后利元亨的口罩機就開始生產口罩。而且通過技術改進,其研發的口罩機穩定性更好、效率更高,口罩戴起來更加舒適。
“當時沒想那么多,就是希望用自己的知識,為惠州疫情防控做點貢獻。”杜義賢謙虛地說。據了解,在新冠疫情嚴峻時期,利元亨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快速完成交付全自動平面口罩設備142套,累計向企事業單位、各類院校、香港同胞及海外華人等捐贈公司生產的口罩超350萬只。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謝寶樹 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