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守住生態底色 繪就美麗惠州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

        生態環境保護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高度關注的“國之大者”。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惠州人思考最多的是:“兩山論”重要思想如何在惠州生動實踐?

        惠州連續兩年簽發市“1號令”攻堅水污染防治,水生態環境實現歷史性、轉折性變化,2020年水環境改善幅度全國排名第7;舉全市之力“硬核”措施持續加碼守護“惠州藍”,環境空氣質量連續8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排名全國重點城市、珠三角前列;高位推動、扎實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釋放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效能,推動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解決……

        一項項措施、一組組數字,彰顯惠州踐行“兩山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的生動實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連著民生幸福。惠州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好“兩山論”、踐行“兩山論”,以更大視野、更高站位,全面樹立大環保理念,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并進的綠色發展道路,讓綠色成為惠州發展最動人的色彩,成為惠州大地絢麗動人的畫卷。

      惠州西湖水清景美。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綠色發展

        以高水平環境保護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再到“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美麗惠州”新追求已是社會共識,幸福家園新圖景正徐徐展開。600萬惠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全市上下奮斗的目標。

        生態文明是新發展理念帶來的成果。理念引領觀念,觀念引導行動,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指引的。

        惠州市委、市政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市發展大局全過程各領域,全面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和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全面統籌生態與產業、保護與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總盤子”。積極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明確提出要建設綠色生態灣區城市,筑牢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屏障。惠州以高水平環境保護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同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盤點數據發現,今年第一季度,惠州GDP實現1139.12億元,同比增長5.1%,增速居珠三角第一。這是自2021年一季度以來,惠州連續五個季度GDP增速排名全省前三。與此同時,今年一季度,惠州環境空氣質量排名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前列;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優良,東江干流水環境質量優,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11個“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劣Ⅴ類比例0%;近岸海域水質考核點位水質均達到Ⅰ、Ⅱ類海水水質標準,優良率達到100%。

        數據的背后,是惠州對新發展理念的致力踐行,對統籌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持之以恒。 

      淡水河污染防治已取得全面勝利,水質從劣Ⅴ直接躍升至Ⅲ類標準。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科學治污

        精準治污降低社會成本提高成效

        科學治污是做到精準治污及依法治污的基礎、前提和關鍵所在。

        提到科學治污,記者先分享在采訪中聽到的一個小插曲----

        近年來,惠州圍繞水環境提升,找準病因、找對思路、找尋方法,對于超標斷面,委托專業機構開展氮磷形態分析,開展三維熒光光譜分析,解析氮磷污染物的成因,找準水質超標的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污染來源。

        通過分析成因,有的放矢促進惠州全域地表水質提升,這是精準治污的一個具體實踐,讓治污更精準、更科學,降低社會成本,提高成效。以2020年為例,通過科學治水,我市水環境改善幅度全國排名第7位。

        以金山湖流域治理為例,項目著眼全域謀劃,突出解決金山湖流域已建成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科學支撐惠州市區沿江向海和南拓發展生態需求,將治水與融城相結合,探索出一條“治城”反哺“治水”建設運營模式。

        淡水河治理成為惠州乃至廣東污染防治的一個重要議題,也是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難啃的硬骨頭之一。近年來,專家團隊研判治理短板,截污治污精準發力;安裝全過程監控系統,震懾偷排漏排等違法行為……一系列科學治污措施,淡水河污染防治已取得全面勝利,水質從劣Ⅴ直接躍升至Ⅲ類標準,實現了20多年來最優水質。

        聚力打好打贏藍天保衛、碧水攻堅、凈土防御三大戰役,惠州科學把握大氣、水和土壤三大領域污染治理協同攻堅關系,妥善處理政府推動與全民、全社會參與的關系,形成全社會參與、全民共治的科學精準治理新格局。

      我市切實加強海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群策群力

        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整潔的居住環境,實實在在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得益于全市上下群策群力、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越來越多地區在發展中交出了漂亮的綠色成績單。

        綠水青山是生活要素,也是文明要素,要看護,更要愛護。近年來,惠州堅持將污染防治攻堅擺在發展的突出位置,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

        特別是2018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擔負起污染防治攻堅的政治責任,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親自研究部署污染防治攻堅戰,簽發總指揮部1號令,號召全市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防治污染,講究“合力治”。市人大積極監督各級政府、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市政協多次組織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調研工作,加強民主監督,積極獻言獻策。

        以治水為例,我市堅持一張治水藍圖,全面強化統籌。實現全市污水管網“一系統、一張網”管理格局,編制實施淡水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達標方案、潼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與水質改善方案、沙河和公莊河流域水質達標方案等,推動改善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恢復水生態。

        與此同時,實施《惠州市環保責任考核辦法》,推進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進一步健全了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機制。

        實施“一線工作法”,解決污染防治攻堅難題。2020年起,污染防治攻堅戰總指揮部成立了近60人的加強版下沉督導組,對7個縣(區)的水、大氣、土壤、固廢污染防治攻堅和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等工作進行全面幫扶和督導。

        群策群力之下,惠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人與自然更和諧,全市人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游客在風景秀麗的羅浮山景區合影留念。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攝

        生態立法

        5部地方性法規為生態環境保護“加持”

        惠州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1.13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著山林江河湖海,綠色生態是惠州的城市底色和優勢。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稟賦好更要保護好。

        2015年1月1日,新的《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同年5月28日,惠州市成為全省首批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市之一。惠州以推動綠色發展為立法工作重心,踐行“美麗中國”發展戰略,在嚴格貫徹落實以《環境保護法》為主的一系列上位“硬”法的同時,以獲批地方立法權為契機,積極開展地方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的立法工作。

        惠州西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5A級景區。惠州在保護西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良好,使得西湖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惠州名片。上世紀,西湖沿岸粗放型的發展帶來生態困境。近年來,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又讓一池清水重現西湖。

        “為一個湖,立一部法,彰顯惠州守護綠水青山的決心。”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說,《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是我市制定的第五部地方性法規。從列入年度立法計劃到獲批施行歷時3年,經歷了3次常委會審議、數十次調研、30幾輪修改。新與舊的較量,引發對西湖保護的思考,也是該《條例》誕生的意義,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惠州城市發展要走一條綠色之路,立法保護西湖就是守護綠色發展的初心。

        截至目前,我市已出臺5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地方性法規,包括《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惠州市羅浮山風景名勝區條例》《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惠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惠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通過立法,用法律紅線守住生態底線,用制度紅利保障綠色發展行穩致遠。

        有了地方性法規的加持,有效解決一批環保領域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以大氣污染防治為例,近年來,PM10已成為我市空氣質量的短板,而揚塵是PM10的重要來源。《惠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于去年1月1日施行以來,市直有關部門積極出臺相關工作指引和方案,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各縣(區)各部門積極開展專項行動,建立了常態化揚塵污染巡查管控機制,建立并定期更新揚塵污染整治臺賬,打造了一批示范項目。

        藍天碧水,大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離不開健全法律體系的保護,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建設生態城市,為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惠州發展護航。

        從嚴執法

        連續多年發布典型環境違法案例

        昨日,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21年生態環境違法典型案例,這是我市連續多年發布生態環境違法典型案例。

        我市一貫保持鐵腕執法鐵腕治污的高壓態勢,堅持依法行政,加強環境執法力度,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捍衛我市碧水藍天的堅強決心。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以來,惠州不斷摸索創新,實行“五個一律”保障鐵腕執法,協同公檢法提高涉刑案件的查處力度,提升環保查處技術,確保最嚴執法落地,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嚴格環保執法之路,為污染防治攻堅戰保駕護航,實現了企業“從不敢污染、不能污染到不想污染”的巨大轉變。

        除了地方性法規以外,我市還制定了多項“硬核”政策舉措:制定“三線一單”分區管控方案,出臺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堅決遏制“兩高”(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上馬,對不符合管控要求的項目一律不批;建立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機制,定期研判環境質量,對環境形勢有惡化、污染治理任務進度滯后的縣(區)及時提出預警;實行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制度,強化環境信息公開,發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監管;出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未來的監管格局,執法要準,更要嚴: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垂直管理改革和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改革,整合生態環境管理職能,構筑“天空地”一體的生態環境監管格局。我市嚴監管的藍圖已繪就:落實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嚴禁無證排污或不按許可證要求排污,以排污許可證為抓手加強排污企業監管;建立完善全市生態環境誠信等級管理體系,將企業環境守法情況與專項資金申請、信貸、融資、上市等經濟活動掛鉤,以環境信用制約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

        與此同時,我市堅持“市領導暗訪督察+紀委監委全程介入+專班下沉督導”整改工作機制,按時保質完成了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交辦的39項整改任務和550件案件辦理。堅持立行立改、邊督邊改,零差錯、零延誤完成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355件交辦案件辦理,截至目前,已全部辦結(含階段性辦結20件)。

        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環境保護依然任重道遠。眼下,探索惠州執法長效機制是關鍵,我市將建立長效機制,倒逼企業“不想污染”。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市將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矢志不渝堅持生態立市,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讓惠州更美麗、生活更美好。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