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著名作家吳振堯:用創作踐行和構建地域文學印記

        2021年底,我市著名作家吳振堯創作的“東江五部曲”出版發行!皷|江五部曲”由《東江村事》《東江廊橋》《東江落紅》《東江往事》《東江漁歌》5部作品組成,共250萬字,系吳振堯自1977年至2017年期間創作并發表的部分小說作品集。數十年來,吳振堯筆耕不輟,潛心創作,一直行走在文學創作的征途中。

        在40多年的小說寫作中,吳振堯表現出毫不懈怠的探索精神及果敢銳氣的藝術魄力。長篇小說《萍水相逢》《人日》《桂花飄飄》《東江落紅》《東江往事》《東江村事》《南風薰》等陸續發表和出版,彰顯出作家試圖超越此前他所慣熟的創作題材和敘事風格的努力。長篇小說接連發表和出版、中短篇小說精品迭出,都市和鄉村的雙重書寫、宏大敘事與日常生活的綿密編織,世俗畫卷與精神鐫刻的描述,時代之風尚和歷史之追問,讓文學展示了地域曠野和社會紛紜的圖像,探勘歷史與現實和期冀當下與未來的意蘊。

      吳振堯創作的“東江五部曲”。

        對于“東江五部曲”,文藝評論家王志民教授給予了很高評價。他認為,吳振堯的小說創作,秉持著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書寫地域性的時代文學印記,是其實現文化自信和擔當的途徑。他的作品揭示了歷史的陣痛,介入現實的世俗,探勘新時代的靈魂,是其對客家族群文化的熱愛和堅守。吳振堯的小說創作,還原東江流域客家族群的過去,見證當下族群社會生活與人文思想變遷,是其踐行地域文學創作的追求和探索,有著扎實的生活底蘊和深刻的思想情感,是其形成和構建東江流域文學陣地的創作基石!斑@些文學書寫,使吳振堯的小說呈現出繁復的世相與未來的曙光,以及崇尚的審美底色,展示了深刻的當代性和多樣的地域性。在文學創作的征程中,踐行和構建了地域無限的意象和印記,鑄造了這個時代的文學容器,夯實了一座具有高度的東江流域的文學山峰!蓖踔久窨偨Y道。

      聽吳振堯講述長篇小說《南風薰》成書始末

        2019年,吳振堯創作的長篇小說《南風薰》出版,并獲得惠州市“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近日,《南風薰》正在申報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記者就此對吳振堯進行了專訪。

      吳振堯(左)向博羅縣觀音閣鎮贈書。

        濃縮南粵大地農村40多年歷史變遷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南風薰》這部長篇小說的主要內容。

        吳振堯:《南風薰》是一部反映“三農”題材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小說以惠州市東江岸客家村落東江村的主人公吳建設等一代新農民的人生經歷為主線,描繪出一幅時間跨度40多年,涵蓋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政治、文化及農村建設重大事件,寫吳建設高考未被選上“工農兵”學員、進城務工到入伍復員回鄉當村支書,不忘初心、一心一意,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而努力拼搏。寫他重新入伍,參加西線自衛反擊戰,立功當英雄,后來從團級干部轉業為鎮委副書記,為了解決下崗工人的生活重振鎮企業發展操碎了心,為社會主義建設,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貢獻。寫他于20世紀90年代下海,經過十多年努力,成為商界精英,擁有百億資產,又毅然回鄉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美麗鄉村而作無私貢獻。小說結合農村改革開放等歷史節點,描繪了鄉村家族、氏姓矛盾、村行政選舉等錯綜復雜的爭斗,通過插敘倒敘的方式,闡述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各個歷史轉折點的社會現實。全書通過復雜曲折的矛盾糾葛,高度濃縮了南粵大地農村40多年的歷史變遷過程,塑造了一個新型農民的文學形象。既是一部小說化的農村改革開放編年史,又是一幅南粵農村民俗風情畫卷。

        記者:您創作《南風薰》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吳振堯:這部作品是“東江系列長篇小說”中的一本,這個系列從2005年開始計劃創作,當初萌發這個題材的創作沖動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而下決心寫的。

        我有一個戰友是東江流域的人,他16歲當兵,19歲復員,21歲又去參加戰斗,后來當了團長轉業到深圳。2001年,他創業成功后回老家,打算與人合伙創辦水電站,先到和平縣等地實地考察,可遭遇了不少困難。

        我在老家的經歷也是如此,感觸頗多。這幾年,我做工程建設,有了一定經濟基礎。見到那位戰友時,我們相約再次回鄉村從事現代農業。設想的是由他出資,將全村土地承包,村民愿意干的留下來發工資獎金,土地可入股?墒蔷唧w操作時,村支書同意了,村民卻不理解,又不停發難,讓他舉步維艱,最后他轉戰他鄉,開創了生態農業產業園。

        三四十年來,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有些鄉村的家族矛盾浮出水面,直接影響了農業發展。這一次我們克服困難,搞農業綜合生產,農、林、水、工全面發展,小山村幾年就成了富村。這讓我意識到,農村要發展,最重要的是讓村民逐漸認識到,改革才有發展的動力,發展現代化農業才是農村的光明前程。后來村村通公路,鄉村振興也成為了全社會共同發力的方向。

      吳振堯近照。

        為創作自費走訪20多個東江流域村莊

        記者:創作這部長篇小說過程中,您經歷了那些辛苦和曲折?

        吳振堯:動筆之前的案頭工作較為艱辛,生活資料不等于創作素材,素材的利用又不只是生活的復制,而是真實生活的升華、再創造。

        創作這部作品的基礎是改革開放后,山區農村土地丟荒、青壯勞力流失、老年少年留守農村的現象嚴重,原青壯勞力進城務工后無法重返鄉村耕田種地,他們對土地變得陌生。而當城市人員和企業想參與鄉村發展時,原農村人員又擔心土地被占而極力反對,導致許多鄉村空巢了,這種狀況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經。為此,我尋找新時期的新農民,想用文學的筆觸揭示這種時弊現象。

        為創作這部作品,我走訪了20多個東江流域的富村和窮村,查閱了全國十幾個典型村落,其中就有書中吳建設帶隊去參觀的幾個村莊。當時構想此書時,不同于現在有新農村的榜樣,我寫時是帶著前瞻思路的,作品中一直在思考農村怎樣搭上現代工業發展帶來的紅利,來改變鄉村的落后面貌,而又不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當時我們流行的農村股份制是參考了城市企業公司的模式,參照華西村的發展路徑,但東江村不同于華西村。東江村是東江流域農村的一個縮影,本身具有獨特性。

        關于姓氏斗爭矛盾,這是文學創作中經常被忽略的現實。我曾經走訪了五個家族矛盾較大的村,斗爭十分激烈,有一個村莊甚至因姓氏矛盾斗爭了幾十年。這讓我很震驚。其實,我所處的村也有矛盾,書中的有些矛盾甚至是參考我所熟悉的村子直接寫的,大部分是真人真事。

        為創作這部作品,我自費走訪了很多村莊,花了不少精力財力。寫作多有曲折,第一稿70萬字,但有些東西不好直接寫,采用倒敘、回顧都不能與書中情節緊密連接。大場面大情節大背景好寫,但要小細節來烘托就非常難了。創作這樣宏大構建的書,要以小見大,因此要寫好很難,可謂字字是血、句句是淚、行行下汗。要把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融在書中人物里。吳建設、宋偉明、吳海棠、梁永紅、賴光興、張國養等都是書中精心刻畫的人物。黃永安、賴光興老婆的蕩婦形象,張曉蘭的誠實本分里透著愚昧的行為,構思這些,都讓我心力交瘁、殫精竭慮。

        第二稿有120多萬字,這樣的大敘述怎么將巨大的社會背景和場景放入,是比較考驗人的。我努力將幾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嵌入曲折的文學敘事之中,通過吳建設的成長史,展示新中國的創業史、改革開放的發展史以及東江河流域的人文歷史。

      吳振堯創作的長篇小說《南風薰》獲得惠州市“五個一工程”獎。

        通過敘述事件和人物行為敘寫社會現實

        記者:這部作品與您之前的小說《人日》和《萍水相逢》之間有什么傳承或連接?

        吳振堯:這本書我沒有像《人日》《萍水相逢》那樣描繪農村地域景色,也沒有過多刻畫人物心理,而是在人物的行為敘述中展現人物的一切,讓人物自身展現其性格和特征,不單一地刻畫描寫,而是通過敘述事件和人物行為展現人物個性,敘寫大的社會現實,從而達到文學創作的目的。

        我個人認為文學寫作是一步一步提升的。東江流域是客家人聚居地,許多村落的人都不同姓,但有可能是親戚關系,或許是幾代以前有過姻親的緣由,所以親與非親是一種潛在的姓氏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種。東江村是一個大雜姓的村,三五千人,大榕樹下的水塘和“百家宗祠堂”,正是我心里的搖籃與理想國。為了寫好這部作品,我多次去現在的新農村、古村落去觀察,還查閱了許多吳、宋、梁在當地的大家族發展史、遷移史、創業史,并重新研讀了《香飄四季》《三里灣》《金光大道》《創業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以及魯迅的《阿Q正傳》《林祥嫂》和沈從文的部分鄉土小說等。

        我認為寫小說最重要的要扎根于社會土壤,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小說是虛構的藝術,但這種虛構既非閉門造車式的憑空臆想,也不是天馬行空的胡編。文學中的文字,應該有依托,只有這樣,虛構和想象才有附著力,才具有現代感和歷史價值。小說創作一定要立足社會,量身當下,有話要說,有感而言,從而構筑故事,成為一個有意義的藝術文本,成為一份有價值的歷史菜譜。我們不能夠憑著自身的痛苦和幸福而偉大,只有將這種痛苦和偉大深深地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才能化為時代的印記。這就是我認為這部小說所具有的前瞻性。

        這本書如果幾年前出版了,或許是現在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現代版本教科書和文學典范,但是出版晚了,故就成了記錄時代,而非引領時代的文本,或許從另一個側面上講,對農村法治建設還有一定的指導性和前瞻性,這也是突破。

        五個突出特點成就《南風薰》新突破

        記者:您說《南風薰》想塑造一個全新的新時期農民的文學形象,是否達到了創作目的,創作上有什么特點?

        吳振堯:書出版后是否達到目的,這要由讀者去評判。我創作此書時有個愿望,要立足當下,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新時代的新農民形象,這個新農民形象不僅具有傳統上已有文學的特征,而且有更豐富的社會閱歷、新時代的特征和無私奉獻精神。此前不少文學作品的農民形象過于高、大、全,幾乎是完美的,但也有人性的局限性。而《靜靜的頓河》里的格里高利這個具有爭議的典型文學形象,卻更為光輝燦爛。現實中的吳建設既有許火照、王金生、高大泉、梁寶生、孫小平那樣喜劇的特征,又有格里高利那樣悲劇的特征,而現實中的吳建設具有不同時代的人物特征,更具有新時代的農民特征,吳建設有失敗、有成功、有貧窮、有富裕、有流血、有流淚、有雜念、有私心,但更有擔當、有奉獻。他不僅有個人奮斗,更有奉獻精神,為大家無私奉獻了個人全部財富。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新型農民文學形象。

        記者:您覺得《南風薰》有什么突破?

        吳振堯:回答你這個問題,我想用華南理工大學徐肖楠教授評價此書的五個突出特點回答你。徐教授認為,長篇小說《南風薰》有幾個突出而不多見的特點。

        一是突破了一些長篇小說以宏大歷史作為一般性背景的描寫,通過作品中細致的生活寫出了宏大生活中某種不平庸的生命特質。在宏大思考和整體生活觀照之下,從詩意立場和審美視角出發進行細致的故事與人物描寫,寫出一種生活大氣,使作品有了普遍性生活意義。在流暢的敘事行程中,寫出了時代生活與生命精神融合在一起的歷史特質,不是泛泛地寫宏大歷史,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一批人的生命經歷,寫出了歷史的精神特質和改革特質,人物和故事使整個歷史有了絢麗光彩,讓人們不再概念化、平面化地去看一種平庸的改革生活。

        二是有生動具體的人物形象,在宏大背景中展開了具體的人物和故事,也讓時代變得更加真實生動可感。作品以人物特色體現時代特質,寫出了一群生動的人物,讓人物經歷融合于改革歷程而煥發光彩,他們有深刻的時代印記,又有鮮明的個人特點。這樣一批人物充滿了理想主義精神和為美好生活奉獻的情懷,歷史特質和時代精神與人物融合在一起,使人物有了光彩,人物也有了一種在生活中的獨特生命力。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時代中成長,使他們變得有生命氣概,這批人物在這樣的時代中并沒有虛度年華,沒有停留于個人的恩怨私利和狹小生活,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的成長,成長是這批人物的一個重要特點,隨著時代他們不斷在改變和成長。

        三是在歷史中展開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將宏大歷史體現于具體故事之中,將故事的情節變化和主題生成緊密鑲嵌于時代,也鑲嵌于由主題帶動的故事的宏大框架之中。作品從宏大的歷史視角出發,精心構造進入個人生活中,以宏大歷史中的諸多人物經歷,真實有力地展現了在歷史中的人生歷程,在這樣的人生經歷中顯示整個時代生活,并將時代氣質貫穿延伸于主人公生活中。作品讓時代帶動生活的參差變幻,以集中的主題把故事中的細節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將改革的大格局生活與具體的個人經歷層層相連,將中國變化與個人命運相互聯系,在文化情景和歷史情境中突出故事主體和人物特點,從中展開人物對事件的引導意義。

        四是將個人生命精神融合于時代之中,寫出了一種獨特的生命精神,這也成為故事的主題精神。作品生動而有力地突出了一種生命精神,這成為作品的核心和人物的核心,也成為主要人物的一致之處。作品的本意不在重述歷史,而在記敘生命精神和靈魂衷情,重點是寫出了特定歷史中的國家精神、民族精神和生命精神。人物的生命經歷、生命精神與時代融合在一起,時代精神滲透在人物的經歷中,一方面是個人的經歷,一方面是獨特的歷史。其特殊性在于,傳達給人們的不僅是生動生活,而且是一種能夠長久留存下去的生命精神,即使是過了這個時代,這種生命精神也會留存下去。但這種精神卻是在這個時代中、在這樣一群人中培養出來的,正是這樣一批在這個地域生活的中國人,與時代精神融合在一起,生長出了這樣一種生命精神,也塑造了這個時代的生活和中國夢想、中國命運,并且激情滿懷地將此延伸到中國的未來。

        五是突破了一些小說單一描寫鄉村變遷的格局,將城市變化與鄉村變化融為一體,相互轉換,在兩者的相互映照中,層層建構生活變化。作者善于同時描寫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善于描寫兩者絲絲縷縷的相互滲入和影響,在鄉村生活與城市生活之間不停轉換,使城市與鄉村融為一體,共同呈現這個時代的中國發展特點。

        希望更多作家關注并書寫農村

        記者:這部小說的標題叫《南風薰》,十分典雅,透過這個題目,您想表達什么?

        吳振堯:南風是一個漢語詞匯。作為詞語,其指的是從南邊向北邊吹來的風,引申為南方的風氣。也可譯為古代樂曲《南風歌》!犊鬃蛹艺Z·辯樂》載其辭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贝笠鉃椋耗巷L徐徐,可以解除我子民的溫熱;南風吹得正合時宜,可以賦予人民更多的財富。

        這部書的核心靈魂是以吳建設為核心的轉業軍人,立足農村,艱苦創業的歷程。同時吳建設無私奉獻,富而不忘為民,不忘自己為黨奮斗的初心,是這本書的最大特色。這與《南風歌》的意思可謂不謀而合,因此,取名為《南風薰》。

        記者:我們知道,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吳建設與您個人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吳振堯:我曾經有一篇文章《生活饋贈是文學創作的動力》,里面表達了我的創作觀。這本書中的吳建設是一個時代的代表,特別是農民子弟、轉業軍人的代表,他是一個時代個人奮斗與時代同步發展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是千萬個新型農民文學形象的一個縮影。

        他的原型是我的一個戰友,一個共同奮斗和創業過的戰友。當然與我的經歷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可以說我們之間互為原型,相得益彰。但是他不是我,我也不是他,這就是區別和聯系,吳建設是這個時代集農民、軍人、干部和共產黨員于一身的新農民形象。

        記者:這部小說從最初的百萬余字刪減到現在的50多萬字,篇幅的大規模壓縮,會不會影響表達的內容?您今后是否打算將百萬字的全本再出版?

        吳振堯:現定稿出版的是50多萬字,我計劃將原稿修改之后,再由人民出版社或其他出版社出版全本版,不會因為刪改而廢棄原稿,但會更加精心創作和修改。

        記者:繼《南風薰》之后,您又出版了“東江五部曲”,近年來創作豐碩,談一下您這些年文學創作的體會和心得。

        吳振堯:我的文學是我的鄉土精神土壤,也是我的精神樂園,我認為我的生活沒有文學就沒有意義可言,文學是我對自然的崇拜,對故土的崇拜,對生命的崇拜。

        我的文學是作家眼光和農民眼光,甚至還摻雜著農民干部、少年、長者的眼光。這樣才能養成作家的眼光,構成觀察、體驗和展現農村發展的獨特視角。

        過去我寫小說只對故事有要求,現在增加了歷史、哲學、自然等元素,更多的是在考慮“全景式”及前瞻性和人生哲理的因素,考慮全局及方方面面。文學的追求應該是全景式的,創作不能一味求“故事”,我創作《萍水相逢》《人日》《桂花飄飄》,都是在展示大場景的小人物及與東江有關的風物,體現了一種大文化,追求一種文學的情懷,現在還增加了一種責任和擔當。

        我心中有一條東江河,一座九連山,一個東江村。中國是農業大國,農耕文學是千年傳承,改革開放以后,工業進程不斷加快,城市成了現代文化的地標,而農業發展滯后。作為農家子弟,我們應為“青山綠水”的社會留下文字,為故鄉農村做點事情,為農民說話,特別是新時代的農民,創作鄉親們愛看的書,直面現實地書寫農村。故鄉很美,很樸素,狹隘而自私的鄉親是農耕文化的縮影,我們應該為農業提供工業化的管理及機械化的設備,從而促進農村的發展,達到與城市一體化發展的目標。

        望鄉是外出務工作人員的共同心結,對農民的書寫不能淺陋地流于表面。農民形象是充滿活力和智慧的。未來,我希望更多的作家關注并書寫農村,展現廣東農村和農民的富饒、鮮亮。

        作家簡介

        吳振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文學院簽約作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廣東散文詩學會理事,惠州市作協原副主席、惠州市小說學會會長。1977年開始在《人民日報》《詩刊》《南方日報》《青春》《飛天》《解放軍報》《戰士報》《羊城晚報》《青年文學》《紅豆》《天涯》《作品》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40多年來,共發表和出版了760余萬字的文學作品和新聞稿件。出版了詩集《巨人傲然屹立》《愛的光環》《寶林之歌》《吻的預言》《夢醒時分》《吳振堯短詩選》;長篇報告文學《情路》、長篇紀實散文《走過風花雪月》;散文集《情緣》《東拉西扯》《安放或者抵達》《文化的精靈——紀念鐘宣》(合作);長篇小說《萍水相逢》《人日》《歸來》《桂花飄飄》《南風薰》《東江落紅》《東江漁歌》《東江廊橋》《東江村事》《東江往事》《東江水韻》《東江甜蜜》等26部文學作品。發表8部中篇小說,63篇短篇小說,曾獲《人民日報》“企業之星”報告文學獎、“鳳凰小說獎”“中國·李白詩歌獎”“全國農村題材長篇小說獎”;《人日》《南風薰》分別獲得惠州市兩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萍水相逢》《桂花飄飄》分別獲得大灣區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優秀文學獎,以及《解放軍報》《解放軍文藝》《紅河》《路魂》《青春》等報刊17次。ú浚┘壓22次市級文學獎項。《南風薰》獲得廣東省委宣傳部和廣東省作協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扶持出版的七部作品之一。

        文/圖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宮曉磊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