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文明創建,全面提升惠州市垃圾分類工作,多層次、全方位、實操強的專業培訓來了!昨日,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培訓班正式開班,培訓班對垃圾分類政策法規、管理經驗、技術標準進行系統學習,并前往惠州市環衛大件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等現場觀摩學習。本次培訓面向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專班、公共機構、街道以及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組織管理人員,自昨日起共計9期。
培訓授課
解讀惠州垃圾分類現狀 解析當前工作重點
昨日上午,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第一期培訓班在惠州學院正式開班。首批參訓人員來自惠州7個縣(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專班的工作人員。
“垃圾分類在全國形成了你追我趕的氛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居民知曉率參與率也在不斷提高。”培訓班第一課,廣東省環境衛生協會執行副會長沈建兵為參訓人員帶來了一場系統全面、生動實用的培訓,從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到解讀惠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展情況、解析垃圾分類重點工作及考評標準、提出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建議等,使參訓人員對當前惠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針對設施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培訓班上,沈建兵對廣東省分類投放與收集設施的設置指引進行詳細解讀。沈建兵表示,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鏈條管理體系建設,其中分類投放和收集環節主要在社區。對于居民區而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分類收集站的科學合理設置至關重要。
“之所以將專班成員作為首期學員,是因為專班成員是垃圾分類工作的主力軍,既要統籌、協調、指導全市各縣(區)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又要牽頭做好國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廳常態化考核評估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惠州市城鄉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局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專班)主任鄔澤勤說,專班成員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堅持對標對表,高標準推進、高質量落實,圍繞工作機制、分類設施、運行管理等各方面不斷創新舉措、鞏固成效,全力構建垃圾分類新發展格局。
實地觀摩
沉浸式體驗垃圾分類實效 學習工作技巧
當日下午,參訓人員分為兩組前往水口文體廣場、水口街道辦事處廚余垃圾就地化處理設施、惠州市環衛大件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惠州市惠分類廚余垃圾處置透明工廠觀摩學習。
水口文體廣場是我市首個垃圾分類主題廣場,設有總長107米、寬5.5米的生活垃圾“四分類”跑道,在跑道中融入生活垃圾“四分類”標識。廣場以環保、普法知識設置垃圾分類轉盤,讓廣大居民在娛樂中也能學習如何垃圾分類。同時打造了一條文化長廊,通過圖文、數據展現了垃圾分類、資源循環的目的和意義。
在惠州市環衛大件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通過參觀大件垃圾分類收運、處置的流程,參訓人員更全面、直觀地了解了惠州垃圾分類與時俱進的發展與進步。
“本次培訓既有政策法規和業務學習,又有現場教學和技能提升,涉及日常管理、工作技巧、法律法規、實地觀摩等內容,培訓課程內容豐富,貼合實際,對我們基層工作人員來說非常實用。”仲愷高新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專班辦公室主任蘇遠東告訴記者。
“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既需深耕厚植、打牢根基,更需保持常態、行穩致遠。”惠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專班有關負責人容佳寧說,惠城區是惠州首個垃圾分類示范區,在提質增效上需要街道及各部門不斷發力。此次培訓對象覆蓋了街道、社區以及各行業主管部門,讓大家對垃圾分類獲得的成績與遇到的挑戰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對凝聚工作合力大有裨益。
近年來,惠州不遺余力地推動垃圾分類。截至目前,全市城區1013個居民小區、508個公共機構、693所學校率先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確定各類場所管理責任人2214名;惠城、惠陽、惠東、博羅、龍門實現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全市建成餐廚垃圾處理終端8座;建成大件和園林綠化垃圾資源再生項目5個。接下來,惠州將繼續深入推進垃圾分類,通過構建垃圾減量機制、完善垃圾分類全鏈條閉環管理、推行“人、桶、車”同色分類運輸、打造垃圾分類示范小區,提升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惠州日報記者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