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示范引領,“帶”出幸福
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提速
四月的細雨連綿不絕地落下,不肯停歇。在博羅縣長寧鎮大洞水庫上空,來不及散去的水汽滯留成霧,云煙繚繞,恍如仙境。
穿過云霧向下俯瞰,一條蜿蜒曲折的環湖路正在加緊建設——這是建設中的大洞水庫環湖綠道工程,全長8.2公里,目前已完成1.7公里路基的平整、修坡工作,正在埋設涵管和砌筑水溝。不久的將來,這一環湖綠道將成為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新的旅游風景線路。
建設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是廣東省政協牽頭打造鄉村振興廣東范例的具體行動。錨定“可看、可學、可推廣”的目標,博羅縣長寧鎮正加速推進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帶”出群眾不斷提升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建設中的羅浮一號公路。圖片來源:博羅發布
新通道串起產業風景線
從大洞水庫環湖綠道起點往羅浮山林場方向延伸,不遠處就是與羅浮一號公路的交會點。作為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最重要的交通通道和旅游線路之一,羅浮一號公路道路設計等級為城市次干路兼三級公路,總長約9.17公里,全線呈東西走向,起點位于長寧鎮羅浮大道,終點位于福田鎮福興大道,途經石下屯村、松樹崗村、羅村村、坳嶺村。此外,其連接線道路北起羅浮一號公路,南接廣汕公路。
目前,羅浮一號公路新建及改造工程正在加速建設中。記者了解到,截至4月12日,羅浮一號公路項目征拆工作已完成95%,項目整體施工進度完成60%,大部分路段已鋪上瀝青。
博羅縣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羅浮一號公路項目在持續推進道路建設工程的同時,還將陸續完善照明、綠化等相關道路配套設施。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環羅浮山的公路路網,暢通內外交通,帶動環羅浮山片區的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精品民宿等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在新通道的串聯下,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正串珠成鏈、連片成面,加快形成可看可玩的產業項目風景線。”長寧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該鎮不斷優化羅浮一號公路設計,在沿線選點布局民宿、驛站、公園、游樂場等,打造一條串聯沿線自然景觀、紅色遺址、歷史建筑、現代農業等項目的精品旅游線路。目前,羅浮一號公路長寧段計劃串聯羅村大洞水庫高端酒店、壩下精品營地、博羅縣委第三機關舊址、設施藍莓基地、青云書室、教育拓展營地、朱頂紅試種基地等一批鄉村振興產業項目。
在長寧鎮石下屯村,首期占地230畝的設施藍莓項目已進場開工,正進入平整土地階段。長寧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里種植的,是適應南方氣候的“南高系列”大果藍莓品種,具有1年豐產、5年穩產、果大肉脆、上市早、產量高、產值高等優勢。一切順利的話,這些藍莓將在明年春節前后進入采果期,通過租賃土地和用工,將可帶動當地一批農民增收。
距離石下屯村大約3公里的長寧鎮祥崗村,也將迎來網紅花卉——朱頂紅種植項目的落地。據了解,朱頂紅屬多年生球根花卉,花型多樣、色彩豐富,應用范圍廣,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上述負責人介紹,規劃建設的朱頂紅種植示范點由企業提供種苗和技術,種植的朱頂紅按合同簽訂價格包收,最大程度降低農戶種植收益風險,將帶動更多農戶加入種植產業。
推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在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帶動效應下,一批更具規模效益的產業項目正在長寧鎮集聚。記者了解到,以中央廚房產業為主導的中央廚房冷鏈運輸項目也有望在長寧鎮羅村村落地,將探索引進預制菜產業,通過訂單農業的形式與當地農業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開展合作,實現聯農帶農。
羅浮一號公路項目效果圖。
“五共”引導村民投身鄉村振興
自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啟動建設以來,長寧鎮通過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推進各項工作落實。“‘五共’的核心要義,是始終圍繞群眾路線,確保規劃的落地性。”長寧鎮相關負責人說。
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涉及的項目規劃眾多,為了避免規劃成為空中樓閣,在規劃落地過程中,長寧鎮及時召開鎮村釋疑會、懇談會,廣泛聽取干群意見,確保規劃藍圖體現群眾意志。
正是由于建立了政府部門和當地群眾的良好互動溝通機制,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各項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在長寧鎮松樹崗村田心小組,嶄新整潔的村道寬敞通暢。此前,為了盡快拓寬村道,田心小組的村民紛紛主動讓出自家門前的土地,支持村里的道路建設。“為了集體,有更好走的路,對大家都好。”村民代表說。
在農村基礎設施升級建設過程中,土地問題由于涉及農民切身利益,往往是最難協調解決的難題。松樹崗村田心小組組長邱小輝對此深有體會,為此,在改造工程啟動前,他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動員準備工作。那些天里,他挨家挨戶與村民溝通,向村民講解政策和建設規劃。聽了他的詳細講解,村民們紛紛表示配合支持。隨后,田心小組不少村民從自家菜園或者屋前無償讓出了1—2米的土地,用于“四小園”打造和道路拓寬。有了村民們的積極配合,田心小組的村容村貌很快煥然一新。
在田心小組,曾經狹窄泥濘的小路變成了寬闊大道,被閑置的土地正規劃發展種植、民宿等產業……看著村里發生的變化,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對于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村民們來說,家園環境改善,更讓他們有了作為農村人的驕傲,“以前是人人都想到城里謀生,現在是城里人都想來體驗農村生活。”
看著田心小組改造建設的成效,松樹崗村黃果小組的村民們也躍躍欲試。為了配合三清三拆和“四小園”建設,他們也主動讓地,使得當地村容村貌迅速得到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升。
在長康路建設過程中,埔筏村村干部朱新明更是主動讓出了自家的8畝土地。這片土地上原本種有果蔬等農作物,但他并不計較個人得失,“村兩委干部是村里的主心骨,作為干部黨員更應當起帶頭作用,只有路通了村里才能發展起來,個人利益在群眾利益面前算不了什么。”
企業也不甘落后。為了幫助解決長寧鎮圩鎮“停車難”的問題,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主動聯系長寧鎮政府,無償提供了一塊占地2338平方米的土地,由政府投資建設露天停車場,一舉為長寧圩鎮新增停車位53個,緩解了周邊群眾停車困難的問題。
長寧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動員村民主動參與農村規劃、建設和管理,長寧鎮通過村組干部的身體力行和培訓宣傳的開展,組織群眾共同參與現場會評議,正努力把村民的觀念從“要我干、與我無關”轉變到“我要干、我要參與”,引導村民投身鄉村振興工作中。
建設中的大洞水庫環湖綠道將成為新的旅游風景線路。
“三變改革”讓農村資源活起來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當前,一場深刻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正在長寧鎮進行。
據悉,“三變改革、五大合作”是指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思路,在農村成立集體資產、土地、旅游、勞務、置業等五大股份合作社的農村發展新模式。通過組建五大合作社,量化股權,可以充分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做大村集體經濟,引導村民致富。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要充分調動廣大村民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就必須讓農民成為示范帶建設的主體,形成強大建設合力。為了充分盤活農村資源,長寧鎮正大力實施“三變改革”。改革工作啟動以來,長寧鎮多次召開“三變改革”工作會議,邀請“三農”專家盧水生指導各村開展“三變改革”工作,鎮專班成員每天入村跟進,及時協調解決問題,各村村民參與改革熱情高漲。
長寧鎮新村村、羅村村、松樹崗村、石下屯村是博羅縣首批“三變改革”試點村,已率先實施試點工作。長寧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支持引導這4個村的群眾把人口、土地等資源整合,以股份合作形式入股分紅,實現穩定增收致富。同時,與市場主體開展合作開發,吸納社會資本參與“三變改革、五大合作”,建立密切利益聯結機制,盤活資源,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快速發展,有效推進“三變改革、五大合作”進程。在此基礎上,探索形成可復制、可借鑒的改革成果,為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各試點村也已完成全體村民的股權量化工作,各村“五大合作社”已推薦出第一屆理事、監事會候選人。
目前,長寧鎮各村均已結合實際選擇改革模式,成立經濟、土地、置業、勞務、旅游五大合作社,共完成股東界定人員身份1875戶,7000多名村民實現股權量化。
隨著“三變改革”的推進,長寧鎮越來越多的農村資源迅速流轉起來,為導入產業項目提供了充足的要素保障。“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美好藍圖,正逐漸照進現實。
青云書室項目是“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重要一環。
■延伸
“打撈”紅色記憶
鑄魂鄉村振興
近日,在博羅縣長寧鎮,重修中的紅色革命遺址——青云書室輪廓初現。記者了解到,目前青云書室工程主體施工、頂板、涼亭澆筑已經完成,總施工進度為85%;荷花塘擋墻砌筑完成,總施工進度為72%;周邊房屋外立面樣板已全部完成,一切都在加速推進中。
青云書室項目是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重要一環。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長寧鎮,也留存著大量的紅色文化印記。當前,包括青云書室重修項目在內,長寧鎮正著力“打撈”紅色記憶,挖掘紅色革命故事,讓革命遺址重新煥發生機,為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賦能。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長寧鎮正以挖掘和打造紅色文化為抓手,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持續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重修青云書室
讓示范帶更具魅力
在長寧鎮石下屯村獨嶺小組,曾有兩面青磚墻孤獨佇立,屋檐上殘存著些許瓦片。周圍的建筑早已換了面貌,唯有這棟建筑的時間仿佛按下了停止鍵。
門上的“青云書室”四個字提示著,這里曾經有過一段故事。原來,青云書室是建于清朝嘉慶年間的一所私塾學校,占地面積約340平方米,房屋為四合院形式的磚瓦房結構,距今已有200余年。這里最早是當地游氏家族的人讀書的地方,到了抗戰時期,青云書室就成了東江縱隊在博西地區的落腳點之一,先后被用作東縱青干班、學生班的培訓和地下聯絡站,為抗戰勝利貢獻了力量。
當年,青云書室還是培養革命力量的“搖籃”。1945年5月,中共廣東省臨委、東江軍政委員會以及東江縱隊司令部等先后進入羅浮山根據地。其中,東江縱隊青年干部訓練班和學習班設在青云書室,約110名青年干部在此地參與學習,成為革命隊伍的中流砥柱。
歲月過往,精神永存。這些年來,革命先輩不畏艱險、英勇獻身的紅色革命精神,借助青云書室等文化載體,成為鼓舞當地群眾奮勇向前的強大動力。
只是,在風雨中佇立了200多年后,青云書室不可避免地變得殘破。在全面推進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浪潮中,青云書室的重修被提上了日程。
“青云書室的重修必將重煥紅色遺址魅力,成為博羅縣傳承紅色基因,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黨史教育的重要陣地,以及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的一大特色景點。”在博羅縣委書記謝遠區看來,青云書室重修項目承載的使命不只是傳承,更是振興。他指出,重修項目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同時注重保留傳統韻味,對現存的舊磚瓦、舊構件進行充分收集再利用,讓新農村煥發古典美。
2021年10月29日,由廣東省政協牽頭,青云書室重修工程正式啟動。根據規劃,該項目以青云書室為核心點,輻射村入口形象展示區、文化體驗交流區、后山公園休閑區、特色風貌提升區、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等周邊多個規劃提升區。施工方代表介紹,目前,原本占地340平方米的青云書室已擴建至約500平方米,按原有四合院建設風格進行重修,主要分為游氏學堂展廳、革命事跡展廳、研學教育培訓廳三大功能分區。未來,將探索開展多層次的鄉村振興培訓班。
“聽說重修青云書室能帶動村里的發展,項目涉及的4戶村民都積極主動配合征拆工作。”石下屯村黨支部書記游勇明告訴記者,在青云書室重修項目啟動前,長寧鎮黨委、政府和石下屯村委會等各方共同努力,迅速完成了青云書室周邊3棟舊村屋的征拆。
重建機關舊址
為鄉村鑄魂凝神
距離青云書室不到3公里,在長寧鎮松樹崗村,博羅縣委第三任機關舊址重建項目也正加速推進。
比起青云書室,更罕為人知的是,20世紀40年代,中共博羅第三任縣委機關和中共博羅第四任縣委機關先后在長寧鎮水口垅村和大江村駐地辦公。
1941年8月,中共前東特委派黃慈寬到博羅接任縣委書記,建立了中共博羅第三任縣委(1941年8月—1943年1月),隸屬增、龍、博中心縣委領導。當時,中共博羅第三任縣委最早的駐地就設在長寧鎮松樹崗村水口垅村,屬于村民宋佛容的住宅。
事實上,在那樣的烽火年代里,松樹崗村的革命活動一度非常活躍。宋佛容當時就是東江縱隊地下交通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在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后,他一直從事革命活動。
據宋佛容的二兒子宋潤忠講述,當年,博羅第三任縣委尋找駐地的時候,宋佛容自愿無償讓出自家的住宅,供縣委機關辦公使用。這一住宅占地大約100平方米,是由5間小房組成的磚瓦房。不過,由于年久失修,這一革命舊址已經成了危房,且早在2010年已全部倒塌了。
唯有照片留了下來。從以前留存的照片可以看到,住宅的正門上掛著3個木匾,字跡已經模糊,門上的鐵牌上寫著“光榮之家”“中共博羅縣委”。
宋佛容一家也的確當得上“光榮之家”的稱號。宋佛容本人曾經參加過游擊隊,有一次在送情報的時候,他的左腹被子彈打傷,最后趁敵人走了,才拖著受傷的身體爬回家,保住了性命。宋佛容的大兒子宋潤有也曾是一名革命軍人,1948年,他在龍門平陵參加解放戰爭的時候不幸犧牲,當時只有18歲。為此,國家還給宋佛容一家頒發了光榮紀念證。
距離此處大約2公里,是位于長寧鎮大江村的中共博羅第四任縣委機關舊址。當時的機關駐地也是100平方米左右的磚瓦房,由2間小房組成。1945年1月,為了配合東江縱隊挺進江北地區,建立以羅浮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中共博羅縣委恢復設立,并且恢復、建立縣以下各級黨組織。
年月流轉,革命年代的初心和信念,至今在長寧這片紅色熱土代代相傳。而今,通過一系列革命遺址的重修和重建,長寧鎮正加快“打撈”和保護紅色記憶,為鄉村振興鑄魂凝神,讓農村更具文化魅力。
南方日報記者 廖鈺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