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堅持規劃先行 精準供給自然資源要素

      第53個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惠州自然資源稟賦,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去年以來,惠州自然資源系統認真落實“堅持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的要求,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堅持規劃先行,強化空間規劃意識,加強項目落地要素保障,精準供給自然資源要素,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加強土地整治及生態修復,提升海洋綜合管理水平,嚴格自然資源執法監管,為惠州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惠州自然資源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規劃先行

        全市規劃管理從“看得見”邁入“管得住”

        自然生態資源是城市發展的底氣,是最珍貴的寶藏。對于惠州來說,城市背山面海,環擁西湖,自然生態要素豐富多樣,“山、水、林、田、湖、海、礦”七大生態資源要素齊聚。全市形成了集自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周圍群山環抱、中部“兩江”橫穿、南部與海相接,通山達海的自然生態格局。

        如何發揮好、利用好、保護好這些資源,強化規劃統籌引領、精準配置資源是關鍵。

        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結合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將積極構建多功能生態廊道體系,形成山水城市框架格局。

        據了解,作為廣東省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試點城市,惠州于2019年7月率先啟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目前已形成1個市級總體規劃、4個分區規劃、22個專題研究和1個數據庫的成果體系。

        “國土空間規劃是惠州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也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痹撠撠熑吮硎荆量臻g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是惠州近年緊跟上級部門作出的重大部署。

        去年,市自然資源局還牽頭制定并印發實施《關于建立全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加強監督管理的實施方案》,以構建“惠州特色”分層分級分類的科學規劃管理體系和實施監督體系為目標,明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審批體系、全域全要素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利用體系、全流程全領域實施監督體系等細則。

        “全市規劃管理穩步實現從‘看得見’向‘管得住’邁入!痹撠撠熑私榻B,今年,該局將進一步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要求,加快完善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加快全域全周期詳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工作,全面掌握全市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等項目進度,實現全流程覆蓋、全周期服務、全方位監管,積極構建信息化、智能化國土空間規劃管理體系,提高規劃管理信息化監管水平。同時,科學精準編制城鄉各類詳細規劃,為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耕地保護

        全市耕地137.06萬畝 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日前,在惠陽區良井鎮矮光村,村道邊的一片撂荒地經過改造后變成了耕地,種上了水稻,讓“沉睡”的土地再次被激活。

        人類的主要食物,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于耕地。像維護身體健康一樣,耕地同樣需要精心調控才能保持最佳狀態。

        今年發布的《惠州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中顯示,惠州擁有耕地91372.14公頃(137.06萬畝),主要集中在博羅、龍門,如何保護好這些耕地成為關鍵。

        對此,近年來,惠州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牢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大力推進墾造水田、穩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加大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地區的督促指導力度。

        “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筑牢糧食安全根基。”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我市組織開展新一輪墾造水田,全面落實省下達的2021年墾造水田計劃任務,督促指導縣(區)高質高效推進任務實施。同時,扎實推進不實補充耕地整改,去年共落實28個項目的不實補充耕地整改工作,實現整改耕地、水田面積分別約4354畝、167畝,整改經驗走在全省前列。

        在自然資源執法督查層面,我市繼續嚴格抓好自然資源執法監督,將土地衛片執法與“兩違”整治有機結合,2020年違法用地整改成效顯著,衛片整改面積超1.5萬畝,違法占耕比3.48%,遠低于15%問責比例紅線;同時,狠抓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整治工作,順利完成365宗農村新增亂占耕地建房行為的整改。

        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市將繼續貫徹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衛片執法檢查的力度、強度、硬度,充分運用好“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土地執法動態監測監管機制,嚴厲查處整改違法違規用地行為,強力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專項整治,對新增占用耕地實行“零容忍”,對存量問題堅決按照國家、省政策意見分類加快處置。

        生態修復

        拆舊復墾1623畝 新增紅樹林面積1704畝

        臨近傍晚,鷺鳥歸巢,海風吹來,紅樹林隨風擺動;輺|考洋洲海域,隨著考洲洋—罌公洲至赤岸區域海岸帶整治及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實施,沿岸灘涂不斷修復,紅樹林面積不斷擴大,海鳥穿梭,蝦蟹成群,海岸帶一派生機勃勃景象。

        紅樹林素有“海岸衛士”的美譽,發揮著防風固堤、凈化水質、提供生物棲息地等生態功能。近年來,我市多方籌措資金推動紅樹林種植工作,位于稔平半島的考洲洋作為惠州面積最大的濕地,更是成為全市種植紅樹林,開展海岸帶整治修復的重點區域。

        “作為海洋大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惠州經濟發展重要課題之一。在不斷推動高效率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也是重要的一環。”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整治不斷加強,扎實推進海岸帶生態修復,不斷加強紅樹林保護修復,有效遏制違法用海行為,既保護了海洋生物多樣性,又兼顧好海洋發展與保護。

        據介紹,去年,我市完成2019年度、2020年度省級海洋生態修復專項資金項目市級驗收工作,在平海內港、范和港、大埔屯等海域新增紅樹林面積1704畝,整治修復岸線長度約8.3公里。

        此外,去年我市還申請得到2021年度省級海洋生態修復專項資金4400萬元在考洲洋繼續開展紅樹林種植,計劃新增紅樹林面積1100畝。

        除了海域,在陸地,生態保護項目也在進一步開展。該負責人介紹,去年我市全力推進國土空間綜合整治,深入推進拆舊復墾專項治理,已完成拆舊復墾驗收面積1623畝,超額完成省下達的1200畝任務。同時,大力推進礦山環境整治,全市綠色礦山治理復綠面積約34公頃,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

        保護地球還在于生態修復,體現在每一個生態治理項目中,也體現在如何下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這盤大棋上。

        該負責人介紹,市自然資源局還在有序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強化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整體謀劃、綜合施策和系統治理。去年3月份,該局正式啟動2022年度山水工程項目申報工作,并逐步完善項目實施方案的細則。

        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制定保護和修復措施,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化治理,積極參與構建大灣區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努力為大灣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通訊員陳佛良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