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你買基金了嗎?雖然公募基金整體規模再創新高,但是基民全年的平均收益卻不及股民,從去年到今年開年,“基金跌了”這一話題多次沖上熱搜,不少人留言“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陰晴不定”的市場環境,讓不少投資者面臨心態上的考驗。今年基金市場的走勢如何?又有哪些“雷區”需要注意?
2021年基金市場業績大分化,2022年行內人士建議分散配置。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市場
業績大分化 市場風格輪動加快
2021年A股整體演繹震蕩行情,投資難度明顯增大,新能源、半導體等成為投資主線。但整體公募基金繼續實現“炒股不如買基金”,2021年主動權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基金、偏股混合基金、平衡混合基金、靈活配置基金)平均收益率接近10%,超越了主流指數。
從整體來看,2021年主動權益基金平均收益率為9.62%,其中近80只基金收益率超過50%,更有10只基金收益率超過80%。具體而言,由崔宸龍掌舵的前海開源公用事業以119.42%收益率奪得2021年主動權益類基金業績冠軍,同時也是全部基金的業績冠軍,他管理的前海開源新經濟混合A收益率也超過100%,體現了公募基金較好的主動管理能力。肖肖、陳金偉管理的寶盈優勢產業混合A緊隨其后,抓住2021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實現業績翻倍。
若各類型基金分開計算,2021年有近100只權益基金業績超50%,其中11只基金業績超80%,除了三只翻倍基金之外,大成國企改革、廣發多因子、大成新銳產業、大成睿景A、華夏行業景氣、交銀趨勢優先A、長城行業輪動A等業績也領先。
有人歡喜有人憂。“分化”是2021年市場的關鍵詞,可以說這是一個行情極端分化的年份,不僅不同行業間的分化明顯,如景氣度比較高的新能源全年表現突出,偏上游的強周期個股全年走勢比較強,但過去兩年漲幅較大、估值較高的消費、醫藥等核心資產2021年以來的調整時間和調整幅度較大;而且,2021年小市值個股整體表現明顯優于大盤藍籌股;產業結構上,上游大宗原材料類個股2021年表現較好,而偏下游的消費類個股表現較差。數據顯示,近三成主動權益基金鎩羽而歸,年度收益告負,不少知名投資人也折戟,其中29只基金虧損超過20%。因此,2021年投資者買入虧損基金的概率不小。
此外,拉長期限來看,公募基金的答卷頗為亮眼。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主動權益基金近兩年平均收益率為67.26%,超30只基金收益率超過200%,其中,趙詣管理的農銀新能源主題近兩年收益率為311.56%。
以三年的維度來看,近三年主動權益基金平均收益率為135.2%,具體來說,440多只基金近三年收益率超過200%,超10只基金近三年收益率更在400%以上,施成管理的國投瑞銀進寶近三年收益率逼近500%。
投資者
從興奮到透心涼 心情如坐過山車
2021年基民投資收益到底如何?結果可能并不太盡如人意,甚至曾出現過“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話題。最近,天天基金網公眾號的一項投資者調研顯示,2021年受訪基民中,有過半虧損,35%的人盈利在10%以內,僅有11%盈利在10%以上。接受調研的虧損基民認為行情走勢、未及時止盈、持有時間短等是影響收益的主因。過去持有一只基金時間最長不超過6個月的基民占比約為35%,持基時間超過了一年的基民約占39%。
周女士是一家國企職員,買基金之前的主要理財方式是銀行儲蓄和年金險。采訪中,周女士回憶起一年多來的基金理財經歷:2020年下半年,股市大漲,基金表現也很好,周女士在中信證券理財經理的介紹下,先定投了睿遠成長價值、易方達中小盤兩只基金,后來又陸續買了中信證券紅利和泓德卓遠。其中,中信證券紅利占了基金總投資額的60%。周女士告訴記者,剛買基金的幾個月,幾乎每只基金都在上漲,特別是中信證券紅利當時一個月漲了10%,看到基金的漲勢喜人,周女士又先后買了六只基金。“當時基金一直在漲,一般查一下基金經理成績給力,我就會買上一些,認為多買幾只可以分散風險。”可是2021年3月份以后,基金陸續出現下跌,還有幾只基金開始虧損。“買基金的熱情幾乎被下跌行情澆了個透心涼,我都沒有勇氣再配置新基金了。”周女士說,回想2021年的投資心情,從年初的欣喜興奮,到3月份的透心涼,再到年底的冷靜,就像坐了一趟過山車。
“誰體驗誰知道,如果一季度買白酒,二季度買醫藥,三季度繼續補,四季度割了換新能源……照這個玩法,2021年定能虧到‘跌媽不認’。”有網友吐槽說。
市民高先生是一位老基民,之前手上就持有幾只基金,如華夏磐利等。“華夏磐利2020年下半年表現特別好,2021年又持續貢獻收益。”2021年國聯證券財富規劃師根據他的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提供參考方案,高先生又陸續選了華夏安陽、南方醫藥創新、金鷹信息、金鷹民族等基金,還配置了基金投顧產品。“連同之前的基金,我手上持有10多只基金,每只基金的資金占比也比較均衡,一年算下來整體收益率在10%左右。”與今年大盤表現相比,能取得這個收益率高先生覺得挺滿意,他計劃再堅持持有幾年,相信能夠實現復利增值。
在高先生看來,選基金很重要。高先生買基金已有多年,在多個基金平臺都注冊過,但是他覺得服務更重要,非專業的人需要金融方面服務時更偏好與專業人士交流,而不是與另一端的機器對話,所以他認為有見多識廣的專業人士提供建議,投資理財才更靠譜。
投資建議
追逐爆款要慎重 建議分散配置
回顧2021年A股表現,市場行情波動不斷,基金產品的業績差距也隨之不斷拉大。在此背景下,2022年的權益市場行情走勢也成為投資者關注重點。
日前,螞蟻基金聯合43家基金公司發布的《2021基金經理千次調研報告》(以下簡稱調研報告)指出,75%的股票型基金經理認為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會實現正收益,六成基金經理預計收益區間會在0到10%之間。
大成基金基金經理韓創表示,對2022年的預期比較樂觀,市場風格將更加均衡。主要看好兩大方向:一是“雙碳”主題,包括傳統高耗能行業、新能源行業、電力系統領域、節能降耗的新材料新技術等4個方面;二是中游制造業,產業政策迭出,新興產業獲得政策支持已成共識,“專精特新”類的制造業是我國產業升級的具體抓手。
融通基金經理劉安坤認為,滬深300表現或可期待,目前滬深300的估值還在歷史中位數甚至中位數以下,因此全市場中一些結構化的挖掘還是有機會的。2022年對滬深300相對樂觀,從長期看,新能源行業仍存在投資機會。
國聯證券的財富規劃師建議,2022年,權益類基金建議分散配置不同風格、不同期限的基金,如混合型基金、精選行業基金、定開型基金,對醫藥行業基金建議用定投的方式去申購。基金投顧里的各類策略也非常適合大眾配置,基金投顧依據美林時鐘的輪回,在選擇各種經濟周期適宜的投資品種方面比基金FOF更科學,值得投資者關注。基金適宜長期持有,有收益概率也有風險概率,投資需謹慎。
“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對于去年業績排名靠前的基金,投資者仍需保持謹慎。”我市一家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建議,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產品時,不要“迷信”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經理,當年度排名靠前的基金只代表它在過去的市場中表現優異,并不代表未來也能延續領跑優勢,基金持倉的板塊才是決定收益率的主要因素。
中歐基金也表示,在實際投資中,很多投資者看到基金過往長期收益好,以為自己未來持有三四年也可以獲得差不多高的投資回報,滿懷期待入手。殊不知,在持有過程中,基金業績往往并不一帆風順,那些持有幾個月甚至更短時間就因無法承受短期波動而贖回基金的投資者,最終可能會和真正的長期回報擦肩而過。面對歷史長期業績優秀的基金,投資者可以從三個維度出發進行選擇,一是基金的最大虧損幅度,二是基金收益的穩定性,三是基金的“能漲抗跌”屬性。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