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五年工作回眸②
原標題:
市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監督職能把脈加快“三農”發展
“一村一策”專題調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干凈整潔的村道、寬闊的村文化廣場、富含瑤族特色的公園……近年來,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貧困村的蛻變。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是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也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常委會機關二級巡視員羅志成說,五年來,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始終把對“三農”工作的監督放在首位,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就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鄉村振興長效幫扶工作機制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對全面推進我市鄉村振興提出意見建議,得到市委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并專題研究落實,出臺一系列措施辦法,全面推動鄉村振興。
推動26個鎮427個村形成初步發展思路
“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羅志成說,五年來,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在組織指導“三農”方面特別是在精準扶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把脈”“會診”促進了“一村一策”工作,推動26個鎮427個村根據自身特點、資源稟賦形成初步發展思路,帶動其他鄉村認真研究發展規劃,摸清了我市農村發展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和困難,對我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了意見建議,得到了市委的高度肯定,并專題研究落實,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辦法。目前,鄉村振興工作已在全市鄉鎮全面展開。
根據市委的工作部署,2020年6~8月,市人大常委會與團市委組成調研組,按照“點面結合、精準把脈”的工作原則,分成5個小組深入惠城、惠陽、惠東、博羅、龍門5個縣(區),分別定點選取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等四類共20個典型村,采取進村入戶、座談討論、問卷調查、實地察看等形式,詳細摸底調查,研判分析定點村存在的問題與優勢,厘清下一步發展思路。
在此期間,調研組每月2~3次到縣(區)、鄉鎮和定點村進行指導,促進一村一策“把脈”“會診”等工作。
通過專題調研,調研組提出建立“一村一策”長效問策機制,由市委農辦負責牽頭,組建由相關部門、專家組成的問策團隊,對全市所有鄉村進行常態化、制度化的“問診”“會診”,分析研究各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資源優勢,幫助制定發展規劃,形成專業工作部門與相關職能部門、縣(區)鄉鎮點面結合、縱橫對接合力推動鄉村振興的局面。
調研報告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通過調研了解到,眾多農村尤其是村“兩委”干部對“一村一策”寄予厚望,一些鄉村熱情高漲,較快地制定了“一村一策”發展規劃,期待能找到更加符合實際的強村富民抓手,進一步增強村組集體經濟實力,開拓增收渠道,提高生活水平。比如龍門縣156個村在調研后100%制訂初步發展思路,惠城區57%的村制訂初步發展思路,部分發展思路較完善的村已經開始逐步實施發展規劃,由上而下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合力,進一步營造了鄉村干事創業的氛圍。
“調研非常及時,調研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市人大代表、博羅縣湖鎮鎮副鎮長田麗粉說,近年來,她所在的湖鎮鎮圍繞“一村一策”發展要求,各村社區積極謀發展路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造了坪山村歡樂稻場、黎光村康城生態園、茶山村櫻花谷等系列特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根據鎮村農業生產實際情況,發展了“一鎮一業”柑橘產業,推進了“一村一品”光輝村石芽壩山茶、鄒村村尚華田柑橘、響水社區特種荔枝、新作塘村蔬菜等系列特色農產品品牌,成為湖鎮農旅生態游的新名片。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楊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