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堅持生態立市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天藍水清地綠 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漫步在惠陽體育文化公園淡水河段,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天藍水清,空氣清新,綠樹環繞。2020年,淡水河國考紫溪斷面全年均值優于地表水Ⅲ類標準,20多年來首次實現全年穩定達標,昔日又臟又臭的淡水河,如今成為造福沿河百姓的民心工程。
大美惠州,風光如畫。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淡水河的蝶變是惠州堅持生態立市,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真實案例。近年來,惠州堅持大投入推動水環境大治理,實施供排污一體化改革,2020年15個國省考斷面水質100%達標,城市建成區27條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水生態環境實現歷史性、轉折性變化,2021年全市水環境持續改善,獲得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高度肯定。
惠陽淡水河整治后水質清澈。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生態環境保護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高度關注的“國之大者”。在走向全面小康社會的征途上,惠州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始終牢記“國之大者”,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和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全面統籌生態與產業、保護與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總盤子”;積極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明確提出要建設綠色生態灣區城市,筑牢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屏障。
惠陽城區第二凈水廠助力淡水河改善水質。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為保護美麗惠州,我們為山水藍天立法”,這是坊間廣為人知的一句話。2015年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惠州以推動綠色發展為立法工作重心,為保護“一條江”“一座城”“一座山”“一個湖”和“惠州藍”進行立法。
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園里,美麗惠州宜居宜業宜游。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 攝
綠水青山是生活要素,也是文明要素,要看護,更要愛護。惠州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市發展大局全過程各領域,系統謀劃、全面部署、強力推進。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擔負起污染防治攻堅的政治責任,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污染防治攻堅戰,簽發總指揮部1號令,號召全市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市人大積極監督各級政府、部門做好治水工作;市政協多次組織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調研工作,加強民主監督,積極獻言獻策。
仲愷潼湖東岸涌治理后水清岸綠景美。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實施剛性考核,壓實生態環保責任。嚴格環境保護責任考核,進一步健全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機制,推行“能者獎、庸者罰”,以考核推進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實施“一線工作法”,解決污染防治攻堅難題。2019年起,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總指揮部成立了近60人的加強版下沉督導組,對7個縣(區)的水、大氣、土壤、固廢污染防治攻堅和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等工作進行全面幫扶和督導,市紀委監委全程參與督導。
象頭山自然保護區山清水秀。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群策群力,惠州在發展中交出漂亮的綠色成績單:2017~2020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4年位居珠三角第1,2020年水環境改善幅度全國排名第7。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人與自然更和諧,惠州人民共享生態文明成果。
大美惠州,風光如畫。 惠州西湖景區美不勝收。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
沙河流域博羅石灣鎮中心排水渠經過整治,水變清了,環境更美了。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攝
惠州母親河——東江,保持著二類水質。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攝
博羅沙河整治,茶亭排渠治理后的面貌。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臭水塘變身生態公園的沙河流域博羅園洲茶亭排渠。 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