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位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為多領域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平臺
“超級顯微鏡”放大新興產業
在惠州,位于惠東的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的裝置區正加緊建設;在東莞松山湖,全球第四臺、中國第一臺中國散裂中子源,已于2018年8月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并對國內外各領域的用戶開放。大灣區時代,隨著贛深高鐵即將開通,東莞、惠州這兩個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都因“國之重器”備受關注,因創新驅動煥發無限魅力。
11月29日,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走進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探訪中國散裂中子源。
中國散裂中子源。
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完成500余項課題
清清湖水,茵茵綠樹,詩意山水與現代建筑相互掩映,走進松山湖科學城,這座山水共一色的生態新城令人贊嘆。“科學城里頂尖人才集聚,傍晚沿著湖畔散步,說不定就能偶遇一位院士。”松山湖高新區的一位干部說。
“原子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通過質子加速器,把質子加速到0.9倍光速,再去打中間的靶站,就會產生散裂中子,然后用裝置來收集散裂中子的各項信息……”
在松山湖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展廳里,采訪團記者們像小學生一樣,認真聽著講解員的解說,極速學習這一大科學裝置所涉及的物理原理。
據了解,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的大科學裝置,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化工、新能源等諸多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被稱為“超級顯微鏡”。
2018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投入運行,標志著我國首臺、全球第四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誕生。這一設施對國內外各領域的用戶開放,為諸多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平臺。
癌癥讓人們聞之色變,威脅人類健康。2020年8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宣布,成功研制出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實驗裝置,為癌癥治療帶來了新的突破和可能。這也是中國散裂中子源相關技術催生的首個產業化項目。
據介紹,從2018年9月至今,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完成六輪運行,注冊用戶超2600人,完成課題500余項,已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Materials、JACS等期刊發表文章,并為部分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界需求提供技術支撐。
其中,裝置解決了航空發動機單晶葉片和軸承、深海潛水器、高鐵輪轂系統等大型工程部件殘余應力和服役性能檢測問題,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微觀探測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也是新能源鋰電與儲氫材料以及半導體芯片等材料檢測不可替代的研究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散裂中子源90%以上的裝置設備為自主研發并實現國產化,填補了我國脈沖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為材料、生命和能源等科學領域的突破提供了重要手段。
松山湖科學城。
惠州兩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
當今,我國正迎來“大科學裝置的盛世”的時代。大科學裝置在提升城市創新能級方面的關鍵性、基礎性作用逐漸顯現。大科學裝置既是粵港澳大灣區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加強粵港澳多城聯動、凝聚創新力量的重要平臺。
散裂中子源一期項目性能不斷優化升級的同時,東莞還正努力爭取一批國家級大科學裝置在松山湖落地建設;惠州正在加快建設“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兩大科學裝置;在深圳光明科學城,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等6個第一批大科學裝置正在有序推進之中……
據了解,落戶惠州的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已入列國家“十四五”規劃,分別為前瞻引領型和應用支撐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預計2025~2026年建成投用,屆時可集聚國內外約1500名科研人才。
其中,HIAF項目將建設成為國際上脈沖束流強度最高的重離子加速器裝置,2018年12月動工建設,建設周期7年;CiADS將成為國際上第一個兆瓦級ADS(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研究裝置,項目今年7月30日啟動開工,建設周期6年。目前兩大裝置建設進展順利。
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分為裝置區、總部區兩大部分。總部區位于惠城區河南岸街道河橋片區、惠州學院西南處。據了解,總部區自2019年底開工建設以來順利推進,今年底前將投入使用。
一大批科學裝置集聚大灣區,為大灣區擁抱國家科技戰略提供絕佳機遇。未來,深圳、東莞、惠州等城市的多個大科學裝置建成運行,將共同助力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文字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記者匡湘鄂 李燕文
圖片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記者朱金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