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深圳!簕杜鵑開在深惠大地,大灣區展現美好未來

        

      原標題: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動暨“五城耀粵贛 融抱大灣區”大型聯合采訪團走進深圳感受激情汲取力量

        簕杜鵑開在深惠大地 大灣區展現美好未來

        深圳從一座落后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舉世矚目。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深圳在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上奏出了最強音,朝著建設成為一個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的目標奮進。

        探尋崛起歷程,感受特區巨變。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動暨“五城耀粵贛 融抱大灣區”大型聯合采訪團走進深圳,實地感受熾熱的改革創新激情,汲取創新發展的磅礴力量。作為深圳都市圈的重要成員,惠州正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主動對接大灣區中心城市,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將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貢獻惠州力量。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使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生動展現城市巨變。

        一座名副其實的“公園里的城市”

        蓮花山公園位于深圳市中心區北端,因七個山頭相擁,狀如盛開蓮花而得名。1997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蓮花山公園是一個生態型市政公園,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環境宜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活的博物館”,她以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觀成為展現深圳風采的窗口,去年人流量高達1500萬人次。先后被評為“國家重點公園”“國家紅色旅游示范基地”。

        采訪團深圳第一站便來到蓮花山公園,時令雖已入冬,但園內卻繁花似錦、美不勝收。“山海逐浪”“叢林之上”……2021年深圳簕杜鵑花展正在這里舉行,只見花展通過自然與生活、花卉與科技相結合,傳遞生態文明理念,描繪灣區美好未來,展現深圳改革奮進的壯麗詩篇。作為深圳市花,蓮花山公園內簕杜鵑有300多個品種;而在惠州,這種鮮艷的簕杜鵑也是開滿了大街小巷。


      蓮花山航拍。

        采訪團發現,深圳的公園大多依山傍水,像是一顆顆綠色明珠,構成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了自然郊野公園、城市綜合公園、特色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廊道公園等豐富多樣、功能互補的多級公園體系,使市民既能“推窗見綠、開門進園”,又能漫步郊野,親近自然,聽鳥叫蟲鳴,賞薈萃芬芳。

        “在深圳,大家經常會不自覺地走進公園,又不知不覺地走回了家,這就是深圳公園的無邊界。”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梁治宇介紹,深圳將公園規劃建設作為民生實事和“美麗深圳”建設重要內容全力推進,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環境。近年來,先后打造了香蜜公園、人才公園、濱海休閑帶西段、大沙河生態長廊等一批深受市民喜愛、具有國際品質的精品公園。

        截至去年8月,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已建成各類公園1206個,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87%,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園里的城市”。以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規劃“公園城市”建設,深圳啟動了《公園城市規劃綱要》研究,將繼續大力推進公園建設,通過持續增加公園數量、提升公園品質,打造一批世界名園,營造世界級的公園城市景觀。

        惠州同樣重視公園綠地的規劃建設,惠州市委、市政府在《惠州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動方案(2021-2023年)》(“融深35條”)中明確,惠州將努力打造成為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的花園品質城市。去年以來,以“開放通透、整潔簡約、疏林草地、景觀生態”為理念,惠州全力實施中心城區公園品質提升工程。如今,集生態、觀賞、游憩、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個江岸公園營造了通透、簡潔、明快的濱水公共空間,不僅改善和提升了沿岸生態環境,也進一步提高了市民的戶外生活質量,促進了沿岸區域發展。


      城市花園展區展示了全市12個區(含新區、深汕合作區、前海管理局)營造的主題花園,
      每個花園都獨具匠心,方圓之間,盡顯各區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帶給人綠色生態、豐富多樣的自然體驗。

        規劃是“深圳奇跡”的重要推動力

        深圳既是政府開拓、市場開放、社會開明的集成,也是山海生態、移民文化、創新精神的聚合,深圳通過規劃協調復雜要素,實現萬物共生、城市共建、愿景共筑。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內,只見布展面積約900平方米的深圳市城市規劃展,囊括“城市共生”“城市共建”“城市共享”三大板塊,使用大量聲、電、光、AR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手段,立體而生動地展現了深圳城市建設的滄桑巨變、城市發展成果與未來藍圖。

        深圳陸域面積199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145平方公里,大地與海洋構成了萬物與人的棲息家園。通過展覽不難發現,深圳規劃不僅以系統的方法和與時俱進的制度,保障著這座超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也在開放速生、海納百川的發展中,形成了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區域協同、包容共識等獨特價值。以寶安中心區為例,該區集聚一批具有國內和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性總部企業,正將中心區打造成為大灣區重要活力區和科技創新平臺,與前海合作區共建國際一流城市新中心。

        規劃,是“深圳奇跡”的重要推動力。今年6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示《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草案)明確,將“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園”作為2035年城市愿景,首先是共建粵港澳世界級一流灣區,包括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一核一帶一區”主引擎作用等,其次就是加快建設深圳都市圈,構建以深莞惠大都市區為主中心,深汕特別合作區、汕尾都市區、河源都市區為副中心的“一主三副”深圳都市圈空間格局。

        采訪團發現,深圳將持續優化“多中心、組團式、生態型”的城市空間結構,深入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發展戰略,形成“一核多心網絡化”城市開發新格局。立足區域生態安全,充分發揮生態綠地和水系對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支撐作用,構建“四帶、八片、多廊”生態空間總體格局,以及強化自然與城市有機交融的風貌特色。11月26日,采訪團一行乘坐電瓶車,行駛在深圳大沙河生態長廊綠道上,不遠處高樓與綠蔭流水相映,沿途風景柔美自然,讓人舒爽。


      惠州市區水東街-合江樓航拍。 東江圖片社供圖

        惠州“融深35條”提出,加強與廣州、深圳等市國土空間規劃對接,發揮我市的土地空間優勢、生態環境優勢和發展區位優勢,建立與周邊城市一體化的國土空間規劃設計與執行協調機制,大幅提升城市能級,主要包括加強惠陽與深圳龍崗、坪山,大亞灣與深圳坪山、大鵬新區規劃對接,城市發展區按照“生態優先、集聚發展、增量變革、存量優化”思路,以高快速綜合交通廊道串聯大亞灣、仲愷等重要平臺節點,布局高端制造、科技創新、現代服務等產業功能。

        同時,聚焦金山新城、惠州灣產業新城等重點地區推動中心城區提升首位度,以兩江四岸風貌提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合理利用為引領,提升中心城區空間品質,引導產業、人口等資源向中心城區集聚,這與深圳的發展戰略不謀而合,也讓深惠對接融合大有作為。

        文字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記者盧泓宇 劉豪偉 
        圖片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記者湯渝杭 攝

      編輯:海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