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我市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公園
農業邁向現代化 產業振興旺農家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打贏脫貧攻堅戰后,我市積極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我市堅持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公園等為抓手,強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按照“一縣一園”的布局思路,我市已創建2個國家級產業集群、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5個市級農業公園,建設范圍涉及27個鎮(街),覆蓋農業人口約63萬人。日前,記者隨兩名“市民體驗官”實地了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情況。
惠州市級水產產業園財興基地連片魚塘甚是壯觀。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 攝
體驗場景1
稻香撲鼻,田園美麗
體驗官:市民劉洋
體驗地點: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
時間:11月9日下午3時
站在田邊小道上,一邊是綠油油的玉米樹,一邊是金黃的晚稻。稻香撲鼻,自然清新。
我住在市區東平,之前開車經過農田邊時欣賞過美麗的田園風光,但沒有像現在一樣近距離接觸長在地里的農產品,所以特意帶了一個小籃子過來拍照。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么大片的田園中游玩,聽工作人員介紹,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由現代農業綜合展示中心、水稻文化公園、現代農業綜合性示范區等組成,獲得了國家3A級旅游景區、廣東省AAAA級農業公園、廣東省十佳最美農田、廣東省鄉村旅游示范點等榮譽。其中,現代農業綜合性示范區又分為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示范區、農業產業研學實踐基地、有鯉·莊園(有機水果采摘園)、仙眷花洲生態花海等板塊,下次我要帶親朋好友過來玩。
畫外音
單一種植邁向全產業鏈
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集產業融合、產學研于一體,依托現代科學技術開展有機種植和農產品加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海納通過稻米全產業鏈條的發展創新模式,以多領域技術融合促進農業創新發展,深入挖掘開發‘農業+文化+研學+休閑’稻田農旅結合的新產品新服務。”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納已由單一種植,發展形成了稻米種植、倉儲、加工、銷售、研發、農業旅游的全產業鏈模式。
據了解,該生態園也是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的核心區,公司以種植優質水稻為主線,采用“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機+科技+互聯網”的模式,2020年以合同制帶動農戶8482戶,以合作制帶動農戶9227戶,以其他方式帶動農戶23280戶,帶動農戶戶均增收4903元。
體驗場景2
連片魚塘十分壯觀
體驗官:水產工程師李慶勇
體驗地點:惠州市級水產產業園
時間:11月9日下午5時
走進惠州市級水產產業園財興基地可以看見,一個個緊挨著的大魚塘十分壯觀,形成了基地化、規模化、企業化的水產養殖模式。聽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基地共有4177畝,由6個分場組成,充分利用水面養殖資源,打造“馬安中華鱉”等特色產業。
以往,水產養殖戶缺乏精細化管理意識,市場風險應對能力較差,可以說是靠天吃飯。財興中華鱉的仿生態養殖通過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使各種不同的生物在同一環境中共同生長,實現生態平衡,不僅綠色環保,而且具有一定經濟效益。
畫外音
帶動900多戶養殖戶養殖中華鱉
惠州市財興實業有限公司是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除了中華鱉、鰻鱺、大刺鰍、鱸魚等特種水產的苗種繁殖培育和成品養殖外,還自行研發飼料銷往各地。公司采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以“公司+基地+農戶”為組織形式,帶動900多戶養殖戶從事中華鱉養殖。該公司每年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不斷提高養殖戶技術水平,實現增產增效。
“堅決貫徹執行綠色無公害養殖觀念,大力進行特種水產養殖品牌建設,加強對當地和周邊養殖戶的支持和服務力度,共同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養殖品牌。”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將繼續堅持以中華鱉、鰻魚等特種水產的苗種繁殖培育和成品養殖為主的生產經營模式,探索高產、高質、高經濟效益的農業產業鏈發展路徑。
謀劃
做精做優產業項目 推動三產融合發展
現代農業產業園探索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合作模式,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出租保本分紅、吸納富余勞動力就業、開展技術服務等模式,為園區內農戶增加土地租賃、生產經營和工資等收入,拓寬農村集體和農戶的增收渠道,共同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立足傳統、特色產業,根據各地資源稟賦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梯次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產業園主導產業覆蓋絲苗米、蔬菜、南藥、馬鈴薯、胡須雞、肉雞蛋品、水產、花卉、茶葉等惠州特色產品,帶動了“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和小農戶利益聯結體的蓬勃發展,省級認定專業鎮13個、專業村63個,形成了梯次發展、良性互動的氛圍。
例如,為突出傳統優勢產業,建設惠城區省級絲苗米產業園、龍門縣省級絲苗米產業園、惠陽區及惠東縣省級蔬菜產業園;為突出特色產業,建設惠東縣馬鈴薯、博羅縣南藥、龍門縣胡須雞3個省級產業園,創建惠城區花卉、惠城區水產、惠東縣肉雞蛋品、博羅縣茶葉、博羅縣龜類5個市級產業園。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農業育種、生產、加工、倉儲、流通等環節,找準產業鏈條中的關鍵、薄弱環節,集中著力補短板,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初步構建了一二三產業逐步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元化的園區功能格局。
龍頭企業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近年來,市、縣各級始終把促進龍頭企業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突破口來抓,使龍頭企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上述負責人介紹,全市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已發展到344個,農業龍頭企業出現了多樣化、大發展的趨勢。
據介紹,接下來我市將強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支持絲苗米、南藥、胡須雞、茶葉、花卉、深海養殖等產業項目做精做優,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公園,推動三產融合發展。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特約通訊員余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