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走進贛州感受客家文化之旅

      原標題: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走進贛州感受客家文化之旅
      唱響客家山歌 熱望高鐵開通

        悠悠東江水,綿綿粵贛情。

        沿著東江和贛深高鐵一路向北,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在贛州經歷了一場客家文化溯源之旅。

        贛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從贛州出發,客家人不斷南下,遷入梅州、河源、惠州等地。經歷了中原漢民向南方的五次大遷徙以后,贛州成了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惠州等地的客家人則與贛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東江源頭、客家搖籃,既是贛州歷史的文化注腳,更成為聯系惠贛兩地人民的感情紐帶。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走進龍南市關西新圍。

        打好“圍屋牌”讓古老圍屋重煥生機

        贛州歷史悠久,繁榮于兩宋時期,至今仍保存數量眾多,有較高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遺址。因此,贛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館”之稱。

        贛州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稱“客家搖籃”。現有600余幢神奇的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保存完好、較具代表性的有龍南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升圍等古老的客家圍屋城堡。

        “開口一唱歌成河,高鐵開通幸福多;強旺美福新龍南,幸福生活唱山歌……”伴隨著熱情的客家山歌,采訪團走進龍南市關西圍景區。歷時29年建成的關西新圍是目前國內發現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客家方形民居,也是贛南傳統民居建筑中所稱的“九井(幢)十八廳”的典型代表作。

        據介紹,關西圍景區位于關西鎮境內,距城區15公里,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關西新圍是龍南關西名紳徐名均所建,與老圍“西昌圍”相對應,俗稱“新圍”。關西新圍繪畫、裝飾之美令人贊嘆。正廳大門前有一對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獅;大門框上八卦中乾、坤兩卦的圓柱形石雕,廳內石墩雕有各式圖案。廳堂廂房都鑲嵌有龍、虎、麒麟等。西門外另辟一處“小花洲”,洲內亭臺樓榭,更有湖泊、小島、小橋,是休閑、品茗的好去處。

        為唱響“客家搖籃”“世界圍屋之都”品牌,打造世界客家圍屋文化體驗目的地,2017年龍南投入2.5億元,重新規劃景區的功能分區,增加了特色體驗項目,完善景區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公路、旅游公廁、橋梁等基礎服務設施。同時,將大書房打造為客家圍屋建筑館,將田心圍打造為世客會展館等,并新建了圍屋體驗區、歡樂田園、鄉土樂園、濱河文化帶、承藝坊、世界客家圍屋地圖、夯土迷宮、關西隘等特色景點。

        龍南市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廖笑銳介紹,龍南境內分布著376座各具特色的圍屋,占贛南客家圍屋的70%以上。在發展全域旅游過程中,龍南突出打好“圍屋牌”,探索出一條保護與開發并重、文化與旅游相融的圍屋保護發展新路,讓古老圍屋重煥生機。“借助贛深高鐵即將開通的機會,歡迎更多的大灣區游客來感受客家文化。”

        千百年來,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逐漸形成數個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域,梅州、贛州、汀州、惠州,被稱為“客家四州”。其中贛州被認為是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塊熱土、客家文化的搖籃,惠州則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的象征,是海外客家重要的故鄉。

        惠州是東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處在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其來源地贛南、閩西客家的傳統,又善于吸取廣府、閩南文化的精華,形成獨特的風采。

        執行最嚴格環保條例保護一江清水

        “江西九十九條河,只有一條通博羅”。這條河就是惠州市民飲用水——東江水的源頭。

        東江作為珠江流域四大支流之一,與北江、西江聚匯廣東境內流入南海,是粵港重要的飲用水源和重點水質保護區。作為東江的發源地,贛州尋烏縣平均每年流入東江的水資源總量達18.3億立方米,其境內面積占東江源區面積的56.5%。整個東江源區還包括安遠縣、定南縣,平均每年流入東江的水資源量約29.2億立方米,占東江年平均徑流總量約12%。

        源頭活水,綿綿不絕。它為沿途的廣州、深圳、河源、惠州、東莞和香港數千萬人送去了甘甜的生產生活用水,東江也被流域內群眾親切地稱呼為“母親河”。

        近年來,贛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把贛州打造成贛江、東江、北江三江源頭的優質“水塔”,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持續深入開展清河行動,重要水功能區水質百分之百達標,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為保護一江清水,尋烏縣執行最嚴格的環保條例,凡是可能對河流環境造成污染的項目一律被拒之門外。除了從源頭上杜絕工業污染,尋烏還注重對當地生態的涵養,連續多年實施全縣封山和取消外銷商品木材采伐指標政策,加大造林育林力度,安排資金用于生態敏感區域的“退果還林”補償,引導果農改種闊葉林和小山竹。數據顯示,尋烏林地覆蓋率穩定在80.5%以上,三標鄉椏髻缽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5%,水質達到可直接飲用的國家一類水質標準。

        在惠州境內流經約180公里的東江干流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作為深莞惠及香港的重要飲用水源,惠州將東江視為“生命水”,東江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Ⅱ類水質標準。

        惠州實施最嚴格的制度來保護東江水質。2016年,惠州出臺新版《惠州市東江水質保護管理規定》,對東江保護力度持續加碼。其中,東江流域內環保門檻提高,納入了農村生態環境安全內容,實施水環境生態補償制度等。

        在惠生活40年的贛州老人期盼高鐵開通

        上世紀90年代,惠州成為改革開放的一方熱土,新一輪的開發熱潮吸引了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有識之士。大批贛州人來惠工作和定居,為惠州發展作出貢獻。

        日前,一位73歲的鐘姓老人打通了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記者的電話:“我是江西贛州信豐人,在廣東惠州居住40多年了。贛深高鐵就要開通了,你能不能發幾張信豐高鐵站的圖片給我看看?”

        老人叫鐘志霖,信豐縣新田鎮人。40多年前,他在惠州做搬運工時,認識了當地一名姓葉的女子,兩人漸漸產生了感情。因為家中兄弟姐妹多,他便留在惠州做了上門女婿。鐘志霖告訴記者,兒孫對他都很孝順。早年由于家庭負擔重,加上交通不便,他在惠州生活了40多年,期間只回過兩次老家,最近一次回信豐還是2009年冬,距今已過去12年。

        鐘志霖說,雖然他身在外鄉,但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贛南老表、客家人,也十分關注家鄉的發展,尤其是交通方面的變化。聽說贛深高鐵就要開通,從惠州坐高鐵到信豐只需要1個小時,老人特別興奮。鐘志霖早已和兒女商量好,通車當天他要和老伴一起乘坐高鐵回信豐,看江西老家的變化,現在又正好是臍橙采摘季,能品嘗到家鄉香甜可口的贛南臍橙,那是一種享受。

        文字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記者戴建 邱若蓉

        圖片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記者湯渝杭 攝

      編輯: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