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 為申遺貢獻惠州力量

        向海而生,是一種探索的勇氣。

        世界史上恐怕再沒有一條航路像海上絲綢之路那樣,用千年丈量時光,用萬里丈量跨度,歷久彌新。

        為實現“海絲”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持續發展,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8年,“海絲申遺城市聯盟”成立。

        11月12日上午,2021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在寧波舉辦,惠州設立分會場線上參會。會上,惠州簽署了《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章程》,正式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目前,共有28個城市加入該聯盟。

        惠州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城市之一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作為一項持續時間2000多年、范圍覆蓋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活動,海上絲綢之路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專家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海絲申遺城市聯盟”旨在通過“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推動形成關于“海絲”跨國文化線路的國內和國際共識,發揮“海絲”遺產在促進和支持“一帶一路”世界性愿景中的積極作用。

        能夠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就意味著惠州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城市之一。

        位于珠江三角洲東岸的惠州,依山傍水,素以“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著稱。早在漢代時期,惠州的海運航線就已開通,惠州博物館藏有東漢墓出土的琉璃瑱。琉璃飾品由西方傳入我國,該琉璃瑱的出土,說明在漢代就有西方貨物通過海路傳入惠州。

        到了唐代,廣東沿海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的航運體系,惠州處于前往日本航路的重要位置。根據大亞灣純洲島造船灣宋代遺址的考古挖掘,該遺址出土了產自景德鎮的瓷器制品,可以推測北宋時期的惠州是海上絲綢之路往來商貿船只的停靠站點。

        南宋時期,惠州承接了大量的海上貿易活動。明代惠州也是以廣州為核心的入粵海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鄭和航海圖》直接表明,惠州海域是下西洋的必經之路。據《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記錄,鄭和七下西洋,六次經過惠州針頭巖(古稱“大星尖”)。

        清朝時期,大量惠州人下南洋,其中惠州籍華僑領袖葉亞來在開發和重建馬來亞吉隆坡中厥功至偉,被譽為“吉隆坡王”。抗戰期間,東南亞華僑組成了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保家衛國。

        步入新世紀,惠州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與“海絲”沿線國家中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與合作關系,引進了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著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萬億級現代產業集群,并大力打造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白馬窯址將列入預備名單遺產點

        海上絲綢之路也全方位影響著惠州的社會生活。

        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催生了以東平窯、白馬窯為代表的惠州外銷瓷器;不斷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往來使惠州形成了譚公廟醮會、大王爺節等獨具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重要的海洋位置使惠州明清以來就成為廣東海防東路的中樞,留下了衛所、烽火臺和炮臺等豐富的海防文化遺產;晚清惠州士民在收復東沙島運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直接說明海權意識已深扎于惠州這一方風土。

        其中,又以白馬窯因瓷器遠銷海外而名聲最響,成為重要的“海絲”史跡。 

      白馬窯址。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通訊員王勇軍 攝

        白馬窯址位于惠東縣西枝江沿岸,是廣東迄今為止考古發現規模最大的窯場。白馬窯創燒年代為明代早期,明代中晚期達到興盛,常見窯爐類型有分室龍窯和饅頭窯,產品以仿龍泉青瓷器為主,燒制的瓷器常見有碗、盤、碟、杯、盞、燈、洗、器蓋、硯臺等。該窯址是研究廣東地區陶瓷史和明朝時期粵東瓷器外銷史較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近江靠海,為白馬窯瓷器外銷提供了便利條件。

        1957年廣東文管會與中山大學歷史系聯合組成的文物普查團,在海南島海口、瓊山等地均采集到不少以惠陽窯為代表的廣東明代仿龍泉窯青瓷碎片。1980年5月,廣東考古與地質工作者在海南島瓊州海峽鋪前灣和新溪角古代貿易港口遺址中,發現有明代白馬窯仿龍泉窯青瓷。1984年7月,日本學者鈴木重治、橋本久和提到廣東惠州白馬山的綠釉碗在日本各地十六世紀的遺跡中均有出土。法國考古學家莫尼克等人在阿拉伯半島東南部的阿曼蘇丹國索哈地區發現有明代白馬窯的碎片。此外,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交界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明代瓷器碎片中,也有許多與白馬窯的色彩和圖案類似。這些“海絲”沿岸的白馬窯瓷器遺存是明代惠州廣泛參與“海絲”貿易的重要證據。

        “白馬窯場具有精湛的制瓷和燒制工藝,其大規模仿燒的是龍泉窯瓷器,釉色晶瑩如玉,品種多、制作精美,出口價值也較高,是廣東明代瓷器生產的重要代表。”惠州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白馬窯申報列入“海絲·中國史跡”預備名單遺產點,有助于豐富“海絲”申遺的內涵。接下來,惠州將以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為契機,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加大經費投入,繼續挖掘惠州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潛能,扎實開展白馬窯址等“海絲”史跡的保護和研究,積極參與“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的保護利用、交流合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貢獻惠州力量。

        惠州基地考古標本庫房正在籌建

        近年來,惠州文化文物部門深入挖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價值,持續推進以惠東白馬窯址為中心的“海絲”史跡的保護利用。

        2015年2月,市政府將白馬窯址公布為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其后,市、縣文物部門深入挖掘其內涵與價值,積極推動省保申報工作,窯址于2015年12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按照我市于2014年在全省創新實施的《惠州市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扶持辦法》規定,2015年市財政核撥了白馬窯址成功申報省保一次性扶持資金20萬元,并自此開始每年安排5萬元,較好地保障了窯址日常管理需要。惠東縣聘請了專門的文物安全巡查員對窯址進行日常巡邏和檢查等工作,確保窯址安全。編制了《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白馬窯址保護規劃》,已經報省文旅廳評審。

        在扎實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我市還有序開展了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相關研究等工作。如省、市、縣聯動積極爭取國家和省200多萬元的資金支持,多次邀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調查、勘探工作。勘探結果顯示,白馬窯是廣東省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的窯場,是廣東明代最重要的仿龍泉青瓷窯場,在我國明代海外陶瓷貿易體系中地位重要。

        2020年,為研究白馬窯的窯爐結構、生產方式等內容,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我市邀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屬白馬窯址群的三官坑窯址實施了主動性考古發掘,面積500平方米,清理龍窯2座,出土各類遺物千余件,目前正在開展第二次發掘工作,以進一步厘清窯址的年代、布局和結構。與此同時,惠州還積極配合央視《國寶·發現》欄目組,拍攝了紀錄片《揚帆出海》,在全國全方位地介紹白馬窯遺址情況。

        市文廣旅體局透露,依托考古發現,我市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籌建惠州基地考古標本庫房,并主動將其申報納入“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建成后將是廣東全省最大的陶瓷標本庫房,并將結合標本庫房建設惠州區域性明代仿龍泉青瓷窯址研究中心。與此同時,正在謀劃建設白馬窯址國家考古公園。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通訊員王勇軍

         海報:徐思雁 朱思霓

        ◎短評

      守護“海絲”瑰寶 激發城市活力

        惠州正式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再次凸現惠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城市明顯區位優勢,展現惠州文化傳承特別是海洋文化發展的清晰脈絡,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正煥發發展生機。

        優秀歷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能煥發無限生機,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是時代課題。惠州在隋唐時期已是“粵東重鎮”,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之稱。但不少人把這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等同于“兵家必爭之地”,忽略經濟、商貿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局限。在奮力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重要時期,惠州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將在城市層面更加充分整合歷史文化財富,引導人們回溯歷史、更多了解惠州海洋文化,更好發揮“海絲”遺產在促進和支持“一帶一路”世界性愿景中的積極作用。

        “活化”文化遺產,讓歷史融入生活。東平窯、白馬窯,惠東漁歌、譚公廟醮會、大王爺節,衛所、烽火臺、炮臺……惠州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既是寶貴的遺產,也是寶貴的發展資源。保護好文化遺產、展現文化特色,在合作共享中推動歷史文化、社會經濟、人文生活融合共生,惠州高質量發展動力更加強勁,城市魅力必將與日俱增。 (聆聲)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