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鵝城大橋建設工作,構建大橋兩端科學合理的交通組織體系,市交通運輸局牽頭組織編制了《鵝城大橋及引道沿線道路規劃調整》草案。日前,該局在官網對規劃調整草案進行公示。根據草案,鵝城大橋及引道項目有4處調整,其中,期湖塘路與菊花路交叉口將調整為下穿立交形式。記者了解到,鵝城大橋及引道項目正在進行施工招標,計劃11月上旬確定施工單位后啟動建設。
鵝城大橋效果圖。 資料圖片
期湖塘路與菊花路交叉口調整為下穿立交
據介紹,為優化和完善東江兩岸片區路網,加強片區交通聯系,緩解過江交通壓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我市擬建設鵝城大橋及引道工程。
鵝城大橋及引道工程建設項目位于惠城區,起點順接惠州大道,主線下穿菊花路,途經期湖塘路,跨東江后沿規劃同福路向東,終點為現狀江東一號路,全長約2980米,其中鵝城大橋橋長約1120米(主橋長約460米,引橋長約660米)。大橋采用城市主干道技術標準,設計時速50公里,建設工期36個月。
根據規劃調整草案,原規劃期湖塘路與菊花路交叉口為地面平交燈控路口,為保證鵝城大橋交通的快速疏散,提高大橋建成后兩端道路交通集散能力,計劃將平交燈控優化調整為期湖塘路下穿菊花路的立交形式。調整后,期湖塘路主線雙向四車道下穿菊花路,兩側雙向四車道輔道與菊花路主線交通形成地面燈控。期湖塘路(惠州大道~菊花路段)道路紅線由36米調整為46米,建筑控制線不變。
鵝城大橋主橋斷面也進行了調整。原規劃鵝城大橋主橋寬度為46.5米,對橋梁索區、主拱、副拱和整體結構受力進一步分析和優化調整后,計劃將非機動車道優化調整至索區外側,橫斷面寬度調整為45米,使橋梁外形更協調,主拱受力結構更合理安全,節約了工程投資。
原規劃鵝城大橋東引橋為雙向4車道。規劃調整草案提出,為避免在遠期交通量增長過程中在引橋段(上下橋位置)形成交通瓶頸,計劃將東引橋優化調整為雙向6車道,保持直行車流車道數一致,并在引橋兩側增加地面慢行系統,滿足近期人行和慢行交通需求。
鵝城大橋示意圖。資料圖片
沿江路與堤下路合并為雙向六車道
原規劃方案中,江濱路由沿江路(堤路結合)及堤下路組成,鵝城大橋與江濱路通過右轉匝道銜接,結合水利防洪相關要求,銜接段約400米需進行規劃調整。為此,規劃調整草案提出兩個調整方案。方案一是取消原堤路結合道路,同時堤下路由規劃單向兩車道調整為雙向六車道+非機動車道,調整后堤下路更有利于周邊地塊的銜接;方案二則繼續按照原規劃,將鵝城大橋右轉匝道接入規劃沿江路,完成上下橋交通轉換需求。
記者看到,規劃調整草案分別列舉了兩個方案的利弊。方案一的優點是保留了7米堤防,未影響馬安圍大堤的功能要求;沿江路與堤下路合并為雙向六車道后,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便于與鵝城大橋上、下橋交通的轉換,也更有利于周邊地塊的銜接。缺點是堤下道路與大堤存在2米高差,對局部路段行駛車輛觀景、休憩等服務功能有一定影響。方案二的優點是堤路結合景觀效果好,方便游人散步休憩。缺點是右轉匝道與堤防銜接后,無法滿足水利“堤防范圍內不能布設結構物”的要求,匝道無法落地;沿江路與鵝城大橋交通轉換不順暢。經過綜合比選,規劃調整草案推薦方案一。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