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民”梁巧麗專注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報料熱線] 2831000

        專注水稻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農田生態系統恢復與培育技術……梁巧麗是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扎根農業生產科研一線的“新農民”。她在公司主要負責有機生態農業生產技術研究,天敵工廠日常管理與技術研發、農業科普、項目申報與實施等工作。

        她把實踐經驗轉換成19項科技成果,先后為公司爭取到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2項;帶領團隊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個人曾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惠州市三八紅旗手”“惠城區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梁巧麗(右一)帶領農民朋友參觀基地,介紹綠色防控、立體種養技術。

        專注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2014年6月農學碩士畢業后,梁巧麗便進入農業企業做技術,專注于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研究,推廣應用赤眼蜂、誘蟲燈、性誘捕器、黃板等綠色防控關鍵技術,輻射帶動應用面積5000余畝,為公司及周邊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作為一線技術人員,她曾負責惠城區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物聯網綠色防控項目實施,大力推進“智能監測+生態控制+統防統治”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通過科技集成化、管理智能化、防控綠色化,不僅實現了農藥減量控害的目的,還達到了創建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綠色水稻產業發展目標。

        然而,技術推廣剛開始并非一帆風順。在推廣應用性誘捕器綠色防控技術時,需要依靠人工在田地里組裝設備,但一些農民認為這種技術耗人力、見效慢,不太愿意干。面對這種情況,梁巧麗只好親自帶領團隊里的幾個小伙子下田去組裝設備。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展示,大家才了解到這種技術不僅可以減少人工,還能大幅減少農藥的使用,最終技術得以推廣開來。

        工作之余,梁巧麗不忘做好技術經驗總結,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2018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完成《械化耕作和雜草防控的高效低成本有機作物生產方法》、《機蔬菜栽培的雜草防控方法》等10項國家專利申請,先后制定企業標準6項、地方標準1項。

        2019年5至8月,梁巧麗參加華南農業大學組織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并獲得結業證書,她積極學習農業職業經理人需掌握的農業生產、技術管理、倉儲、品牌建設等知識,并把所學知識制作成課件,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農民逾1000人次;先后帶領團隊開展農業技術培訓30余場讓4000余農民收益。2020年,梁巧麗被認定為“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

        為公司爭取財政資金支持近7000萬元

        在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梁巧麗還負責項目的申報與實施。作為研發中心主任,她主持及作為主要負責人參與申報項目30余項,為公司爭取財政資金支持近7000萬元,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科技研發水平。

        記者發現,她主要參與申報與實施的項目包括惠城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技推廣驛站、耐鹽堿水稻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及品種創新與應用、廣東省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2017年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廣東農業公園建設)項目、2017年度中央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水稻品牌提升項目、惠城區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全產業鏈的水稻現代化生產與集成示范基地、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培育-絲苗米綠色高效高值種植關鍵技術研究、優質絲苗米立體種養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等。

        參加工作后,有很多學校無法教授的技能需要學習。為此,梁巧麗積極參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交流學習專業技術知識,以及省、市、區組織的各類技能培訓,學習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專利申請、技改備案、供港基地管理等相關實用技術,并將相關技術推廣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梁巧麗還主動走出去學習交流新技術,她先后參加了廣東省水稻產業技術系統創新團隊、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廣東稻米產業發展論壇、糧食加工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論壇等,為企業和個人發展積累豐富的專業技術和經驗,獲得單位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劉豪偉

      分享到:
      上一篇:
      編輯:小麗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