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晚上,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像往常一樣忙碌,突然,急促的救護車聲再次傳來。懷孕33+周的張女士搭乘丈夫駕駛的電動車,不幸與汽車相撞!張女士與丈夫均受到外傷。張女士頭皮裂傷,頭面部血肉模糊,肢體多處骨折。該院產科值班醫生袁潔玲及總住院主治醫師章敏敏接到急會診電話后迅速趕到急救創傷中心查看患者。
手術室立即開通綠色通道給孕婦緊急手術。
張女士表示自己并未撞傷腹部,沒有明顯的腹脹、腹痛及腰背痛等癥狀,更無陰道流血、流液等不適,但是,醫生并未放松警惕,仔細地為她查體,發現孕婦腹部張力較高,可捫及頻發稀弱宮縮。于是立即給張女士做了胎心監護,發現頻繁宮縮,且胎心出現頻繁的晚期減速。這意味著胎兒隨時有胎死宮內風險。
產科團隊與會診的骨科、神經外科醫生會商病情并達成一致意見:孕婦雖然全身多處外傷、骨折,但是,目前最主要的是必須急診剖宮產搶救母嬰生命,病情危急,應立即開通綠色通道,轉送手術室行全麻下急診剖宮產術終止妊娠。剖宮產術畢再由神經外科縫合頭部裂傷、骨科行下肢及上肢骨折手術。
這時,手術室立即開通綠色通道并做好麻醉及術前準備工作,孕婦一到手術室立即給予插管全麻。不一會兒,一聲響亮的女嬰哭聲,穿透了緊張到似乎凝固的空氣。寶寶沒有窒息,這也是對搶救成功最有力的證明,在場的每個人都有說不出的成就感。
術中,一聲響亮的女嬰哭聲,穿透了緊張到似乎凝固的空氣,寶寶沒有窒息,被順利抱出。
知多D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腹部外傷等預防胎盤早剝
張女士的故事對醫護人員來說,僅是每天上演的萬千故事之一,但對她和家人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較好地認識和預防此類情況的發生呢,相信這也是許多孕媽媽關心的。今天,市一院產科醫生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胎盤早剝”。
1. 什么是胎盤早剝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發病率為0.4%~1.0%,是妊娠期嚴重并發癥,也是產前出血的常見原因。由于剝離位置和面積大小不同,臨床表現千變萬化,病情發展或快或慢,難以控制,早期診斷困難,嚴重影響母親與胎兒的安全。胎盤早剝可導致新生兒重度窒息、胎死宮內、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等,母親可發生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產后出血、急性腎功能衰竭等。
2. 發生胎盤早剝的原因
造成胎盤早剝的原因有很多,有疾病原因,也有的是外力的原因。從疾病上來講,孕媽如果本身有慢性高血壓、子癇前期、慢性腎病等等,血管發生了病變,那么發生胎盤早剝的幾率相對較高。從外力上來講,跌倒、撞擊等等也能直接造成胎盤早剝,如撞擊時,可能引起底蛻膜血管的破裂、出血,最終導致胎盤早剝。另外,胎膜早破也是其中一個誘因。一旦發生胎膜早破,羊水流淌速度將過快、過多,宮腔壓力驟降,宮腔容積突然縮小,進而就引起子宮壁與胎盤之間錯位、剝離。其他因素還包括高齡多產、母親吸煙、吸毒、輔助生殖技術助孕等。
3. 胎盤早剝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的分級
O級:分娩后回顧性產后診斷;
I級:外出血,子宮軟,無胎兒窘迫;
II級:胎兒宮內窘迫或胎死宮內;
III級:產婦出現休克癥狀,伴或不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4.如何預防胎盤早剝?
孕媽們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禁止吸煙、吸毒;預防宮內感染;積極治療慢性高血壓、腎病、子癇前期等;避免腹部外傷,選擇安全的交通工具出行,孕晚期禁性生活等。
文圖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袁潔玲 劉姣汝 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