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地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惠州喊出“辦實業打基礎”口號,邁開工業立市大步,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招商引資,吸引全球優秀資本,支持國企改革改制。
潮涌東江,敢為人先。一座座現代化的工業廠房拔地而起,旭日集團、伯恩光學、大欣集團、宇聲樂器等港臺企業在惠州扎根壯大,TCL、德賽、華陽、億緯鋰能等本土領軍企業茁壯成長,LG、三星、索尼、羅格朗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落戶,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產業的制造業崛起于東江兩岸,惠州成為大灣區最活躍的產業城市之一。
40余載后,民記走讀團走進產業園區、企業車間,在生產經營、項目建設一線,從一個個創新創業故事里,感受“惠州制造”的崛起。
德賽西威汽車電子有限公司。TCL王牌電器(惠州)有限公司;葜菔腥A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光弘科技第三智能產業園。
轉變思想
把“屁股”掉過來坐在工業“板凳”上
東江大橋、惠州大橋、合生大橋、隆生大橋……當汽車穿梭江南江北,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隨處可見。
40年前,惠州城區卻是另一番景象。
原惠陽地委書記、惠州設地級市后首任惠州市委書記鄧華軒與第二任惠州市委書記朱友植已是耄耋之年,對惠州發展一如既往關心,對惠州工業起步的那段歷史,兩老記憶猶新。
1979年7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給予更多的自主權。當時的惠陽地區快速行動,1980年2月成立對外經濟工作委員會。1981年2月,廣東省批準惠州西湖、湯泉對外籍人士開放;同年12月,惠陽地區電子工業公司與港商一起創辦全國最早12家合資企業之一的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這便是TCL的前身。
1983年1月,惠陽地區召開工業工作會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明確全區工業發展方向。當年7月,鄧華軒任惠陽地委書記,首要工作是統一領導干部的思想,他提出把“屁股”掉過來,坐在工業“板凳”上。
1984年,惠陽地委作出“辦實業、打基礎”的重大決策,要求各地大辦實業,加快工業改造步伐。“為何要打基礎?因為當時惠州沒有適合大工業發展的條件!编嚾A軒回憶,那時的惠州市區只有一座跨江大橋——東江大橋和“三個一”——一條大馬路、一輛公共汽車、一個交通警察,還有“三個不”——道路不平、電燈不明、電話不靈!盎蓐柕匚箝T口傳達室還是一部手搖電話,曾被外商當作古董要求買去收藏!
要致富,先修路。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惠陽地區相繼改造和建設惠州市區的麥地路、惠州大橋和惠淡公路、惠深公路、廣梅汕鐵路,建起橋東水廠。為改善電力線路老化問題,增建變電站,改善惠州至淡水和海陸豐的輸變電線路,4000門程控電話相繼開通,基礎設施得到初步改善。
“硬”環境好了,“軟”環境也得跟上。對外商服務簡化程序,實行“一條龍”服務、“一支筆”審批等措施,各職能部門帶著公章來開會,一個星期集中討論幾十個項目,討論決定后一起將公章蓋上,外商一見高興壞了;葜菸χ饾u顯現,資本源源不斷涌入。1987年,惠陽地區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居全省前列。
1988年1月16日,廣東省政府轉發國務院關于廣東省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撤銷惠陽地區建制。原惠陽地區劃分為惠州市、東莞市、汕尾市、河源市。惠州市在原縣級惠州市的基礎上升格為地級市。3月1日,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
1988年3月至1995年12月,鄧華軒與朱友植先后擔任惠州市委書記;葜菔形、市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惠州區位和土地優勢,加強大項目帶動效應。當時,以我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為引領,“90年代看惠州”這句話一度風靡。
“當時主要工作是抓兩個建設,一是交通建設,二是園區建設!敝煊阎不貞,惠州大力修路建港口,開通民用航空通道和澳頭—香港的海上渡輪,為產業發展、對外貿易打下基礎;“筑巢引鳳”讓大工業項目落戶,需要大平臺承載產業集聚,惠州致力打造國家級產業園區。1992年11月,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1993年5月,大亞灣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
“一個地級市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當時在廣東是唯一。”朱友植指出,依托兩大開發區引進大項目,發揮產業園區火車頭帶動作用,惠州工業立市步伐越邁越大。
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上世紀80年代攝)
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1987年攝)
引進外資
大力發展“三來一補”“三資”企業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惠州大力發展“三來一補”企業、引進“三資”企業,從簡單接受發達國家、地區產業轉移,到引進外資,主動吸收、消化和創新,組建具有自主發展能力的新型國有企業,創立一批名牌,為工業騰飛打下基礎。
1984年,以“辦實業、打基礎”為突破口,打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新局面。隨后,地區直屬的4家中外合資企業(中歐電子有限公司、信華精機有限公司、百匯實業有限公司、柏惠電子有限公司)暨惠山工業大廈開業。
惠港一家親,港資企業青睞惠州由來已久。改革開放之初,香港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惠州。1978年,香港開元公司捷足先登,與當地企業合作,開創了惠州來料加工裝配貿易之先河;1981年,惠州引進的第一家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第一家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均與香港企業合作。由于地緣相近、人文相親,加上交通聯系越來越緊密,港資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扎堆落戶惠州。
在旭日集團中國總部,旭日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真維斯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勛向民記走讀團介紹當年“三來一補”辦廠的經歷:“最開始,在花邊嶺租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廠房,當月簽合同,把機器搬進去,招工開工。不到半年,廠房不夠用了,又在旁邊蓋了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不到兩年,我們又在橋東擴大生產。之后建了大進制衣廠,不到一年兩邊的廠就有2000名工人,可見發展之快。”
當時也有人心存疑慮,問:“楊先生,你們會不會在惠州賺了錢就走?”楊勛回道:“放心,我們一定會留在惠州!睉浖爱斈辏瑮顒咨钣懈杏|,往事如數家珍:“我是惠州人,對家鄉感情很深。隨著集團出口轉內銷,打造真維斯品牌,我們綜合考察了上海、北京、武漢好幾個地方,最終還是決定將總部設在家鄉惠州。”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旭日集團向惠州注入的資金已超過3億美元。
走進大欣集團燈飾展廳,映入民記走讀團眼簾的是各式各樣設計精美的燈飾。1991年,看好惠州發展的臺商大欣集團董事長張秋進,選擇扎根惠州,從事燈飾行業,“當時,我們一次帶了50多家燈飾上下游配套企業過來,帶動了整個燈飾產業的發展。”
“來了這邊后,企業就像吹氣球一樣,越做越大。”張秋進見證了惠州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成就了自身的一番事業。他總結說,“當年我們抓住了改革開放、產業轉移的機遇,邊做邊學邊改,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數據顯示,1992年,外向型經濟產值已占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的近50%,其中全市“三資”“三來一補”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外向型經濟的格局初步形成。
德賽集團生產車間(2005年攝)
華陽集團生產車間(2005年攝)
惠州市橋西大進制衣廠(1985年攝)
自主創新
本土企業茁壯成長見證惠州工業做大做強
在惠州工業不斷做大做強過程中,涌現出TCL、德賽、華陽、億緯鋰能等一大批本土龍頭企業,也見證了惠州工業通過不斷創新做大做強的發展歷程。
來到仲愷高新區德賽西威產業園,民記走讀團首先走進了德賽集團的企業展廳。令記者和市民感到震撼的,除了照片墻講述的企業發展史,還有琳瑯滿目的智能汽車電子設備,以及最新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斑@款就是德賽西威推出的智能座艙域控制器,在2020中國汽車供應鏈峰會暨第五屆鈴軒獎評選中榮獲‘2020第五屆鈴軒獎量產類車聯網優秀獎’!扁徿帾勈悄壳皣鴥绕嚵悴考a業中最具權威的獎項,所以介紹起這款產品,講解員不由充滿自豪。
“今天的德賽,已擁有兩家A股上市公司,而在30多年前,我們的全部家當只有一間1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钡沦惣瘓F董事長姜捷回憶說,德賽集團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惠陽地區工業發展總公司,當時主要從事的也不是自主生產研發,而是通過招商引資、借船出海等形式引進跨國企業。
姜捷介紹,從1986年開始,公司充分利用惠州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國家的開放政策、外資,先后與飛利浦、西門子等著名跨國公司合資合作,建設了30多家外向型工業企業。這些合資企業帶來了與世界同步的技術、產品和世界一流的經營管理經驗,為德賽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
1992年惠州市批復組建德賽集團,到2002年,德賽開始探索自主研發,組建自主產業,這十年的發展策略是搞好“兩個開發”——產品開發和市場開發,就是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在這期間,德賽自主產業得以建立,通訊產業、電池產業、精密產業等相繼成立。
“我們深感轉型升級的關鍵就是技術創新。德賽堅持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的立業之本、發展之源,圍繞科技創新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德賽長期堅持的方針!苯菡f。
彩電、摩托車、影碟機,這是上世紀90年代,國內青年結婚必備的“三件套”。也正是在那個年代,TCL王牌彩電走進了千家萬戶,并成為當時最時髦的嫁妝之一。而成立于1994年的TCL王牌電器(惠州)有限公司,是TCL下屬最大的生產基地,彩電年總銷量曾雄居全球第一。因此,當民記走讀團來到TCL王牌電器的生產基地時,看著那風靡全球的TCL招牌,以及廠區川流不息的車流、人流,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從1981年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創立,1986年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研制出國內首臺揚聲免提按鍵式電話,到今天形成跨國大型企業集團,在近40年間,TCL的主打產品包括了不同年代的電話機、彩色電視機、手機,以及空調、冰箱等眾多家用電器。
TCL王牌電器(惠州)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張琪1997年進入TCL,見證了公司技術、產品不斷創新的過程!爱敃r公司主營的產品還是CRT電視機(即CRT顯像管電視),工廠里幾乎全是人,一批批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打工仔、打工妹,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00年后,隨著市場需求和主打產品發生變化,CRT電視機開始逐步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液晶電視。張琪說,這一轉變,需要在技術、工藝等方面全面升級,以前是相對簡單的裝配流程,后來則涉及光學組裝,需要技術創新來保證質量。同時,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是大勢所趨,企業也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
從上世紀80年代一家小型電子廠、一家總人數不到10人的“惠陽地區工業發展總公司”起步,40年春華秋實,TCL、德賽集團已成長為南海之濱的電子信息“巨人”。
轉型升級
“惠州制造”聲名鵲起成為靚麗名片
從“辦實業、打基礎”,到引進“三來一補”和“三資”企業,到大項目帶動、創新驅動;從“外引內聯、兩頭在外”“筑巢引鳳、借船出海”到“內外并舉”;從發展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兩大支柱產業,到構建“2+1”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生命大健康產業集群,惠州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從強到優,三產比例從1978年的55.8∶20.8∶23.4到2020年的5.2:50.5:44.3,工業成為第一大產業。
家里的4K超高清電視、機頂盒,手里拿著的新款智能手機,汽車上的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網聯服務產品……高品質的“惠州制造”已經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最初的免提電話機、彩電,到最新的5G+8K超高清視頻、智能家電、新能源電池、智能汽車座艙,“惠州制造”精益求精,不斷轉型升級,得到全國乃至全球消費者的信賴,打響了“惠州制造”的品牌知名度,成為惠州的一張靚麗名片。
在東江科技園,民記走讀團來到惠州市華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是我市汽車電子龍頭企業,董事長鄒淦榮介紹,“早期我們主要生產激光頭和機芯,做到了行業全球前列,后來隨著這一市場逐漸萎縮,我們積極轉型升級,近年來重點圍繞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進行產品布局,擁有較為全面的汽車電子產品線,精密壓鑄產品中汽車關鍵零部件種類日益豐富,并積極開拓其他業務板塊在汽車領域的應用,逐步建立起產業鏈競爭優勢。”
“我們已經能與國際一流企業PK了,我對惠州制造的未來充滿信心!编u淦榮給民記走讀團講了一個最近的例子:一家國際知名客戶采購用于汽車的微型球閥只有歐洲一家供應商,技術難度很高,因為供應不上非常著急,隨即全球范圍尋找供應商。當時,華陽和一家日企準備承接該棘手項目,最終華陽勝出,并且充分滿足了客戶預期的交期和價格,客戶非常滿意,專程從歐洲趕來道謝并頒發了“創造客戶價值”牌匾。
離開華陽集團,民記走讀團來到60多公里外的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在這里,光弘科技第三智能產業園不久前剛剛啟用投產。走進生產車間,全自動貼片生產線、自動測試生產線、智能物流設施等行業領先設備一應俱全,科技感滿滿,滿足公司5G趨勢下消費電子、通訊電子等產能擴充的需求。光弘科技董事長唐建興介紹:“項目達產后,光弘科技將形成年產超1億臺智能手機的規模!
與此同時,光弘科技積極推進海外布局,在越南、印度等地設有生產基地,不斷朝著全球領先的EMS(電子制造服務)企業邁進,高質量的“惠州制造”正不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親歷者回憶當年
●原惠陽地委書記、惠州設地級市后首任市委書記鄧華軒
為“辦實業”想盡一切辦法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最初分管農業,對如何發展工業也是外行,于是先行調研。任惠陽地委書記后,我組織調研小組開展調研,跑遍284個公社摸清“家底”,提出全地區經濟發展思路,形成調研報告,當時這個報告在地委討論時差點沒通過。
上世紀80年代,惠陽地區要發展工業,必須“從頭到腳”改變。1983年冬和1984年夏,惠陽地委召開一次三級干部會議和一次地縣兩級干部會議,重點研究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我在會上提出掉轉“屁股”,把“屁股”坐在工業“板凳”上,讓干部們統一思想,達成共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工業。
為什么要“辦實業、打基礎”?當時,惠州道路不通、電力不行、通訊不暢,外商怎么敢投資;葜蓍_車到深圳要3個小時、到廣州要一天,打國際長途電話要到惠州郵電局花兩個小時接通。一個香港客商在淡水投資幾百萬元建了一家加工廠,結果用電是“開三停四”,最后撐不下去要撤資。這怎么行?于是,我們拉了一條高壓線,建了變電站,讓這些企業留下來。
當時辦事程序也復雜,引進一個項目往往要蓋幾十個公章,外商看到就怕。我們提出權限下放并集中審批,規定外商投資項目一周內就要批下來,我對干部說“干不了你就辭職”。各個職能部門帶著公章來開會,一個星期集中討論幾十個項目。當時,外商要反映問題,可以直接來找我。
●第二任惠州市委書記朱友植
惠州工業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
上世紀90年代初,廣東提出在珠三角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惠州產業發展明確了思路。當時,惠州主抓交通建設和園區建設,推動大項目落地,全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惠州很重視引入“三資”企業,這些企業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葜葑畛踉诠盘鳞暝O立工業加工區,引進一批以電子通信、加工制造為主的“三資”企業,古塘坳工業區也成為惠州最早的工業基地之一。后來,惠州在古塘坳工業區的基礎上擴大產業開發規模,建設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政府組建五大工業集團,其中TCL、德賽、華陽三大集團成為仲愷高新區的主要企業。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抓大項目抓高新技術推動惠州發展的思路一直沒有變,“一張藍圖繪到底”讓惠州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葜輾v屆領導班子不斷豐富工業立市的發展內涵,依托大園區引進大項目,繼而引進整體產業鏈,使工業發展再上一個臺階,惠州也從以農業經濟為主變為以工業經濟為主,城市面貌得以徹底改變。
當前,“雙區”建設為惠州更好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惠州產業發展要揚長補短,把支柱產業做強做優做大,把中小企業做多做大做活,引進更多新興產業,形成支柱產業壯大發展、中小企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創新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提高惠州經濟總量,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
百年惠州知識問答
1.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什么時候正式掛牌?
A.1988年1月7日 B.1988年2月1日
C.1988年2月25日 D.1988年3月1日
2.1978年惠州一、二、三產的比例是多少?
A.55.8∶20.8∶23.4 B.6.4∶55.8∶37.8
C.4.3∶52.7∶43.0 D.5.2∶50.5∶44.3
3.全國最早12家合資企業之一的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于哪一年創辦?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4.1986年,TCL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研制出國內首臺什么產品?
A.彩色電視機 B.揚聲免提按鍵式電話
C.汽車高級音響 D.傳真機
5.德賽集團的前身是什么?
A.惠陽地區工業發展總公司 B.德賽工業
C.德賽西威 D.德賽電池
文字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 謝寶樹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謝寶樹 劉煒煒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張藝明(企業老照片均為資料圖片)
●指導:中共惠州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
●特別策劃: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承辦:惠州報業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