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大營救下| 從香港脫險到“第一次遇見的大城”

      [報料熱線] 2831000

         秘密大營救上| 探尋秘密大營救背后的艱辛與膽識>>>

        “劫后湖山冷,蕭然得此游。”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周密安排和東江縱隊的護送下,1942年1月9日下午,秘密大營救中第一批撤離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包括茅盾夫婦、廖沫沙、葉以群、胡仲持、胡風夫婦、宋之的夫婦、韓幽桐夫婦、沙蒙、葛一虹、戈寶權、黎澍、胡繩、沈志遠、周鋼鳴等20余人,開始踏上撤往內地之路,從寶安、惠陽一路顛簸,于大年初一凌晨抵達惠州城。

        

      親歷秘密大營救的文化名人在東湖旅店度過特殊春節的場景被生動還原。

        此前,時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與連貫、喬冠華冒著生命危險秘密來到惠州,部署營救準備工作。中共惠陽縣委把當時惠州最高檔的“東湖旅店”以及源吉行、東和行作為接待點。此后數月,又有數百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抵達惠州,并相繼安全轉移至老隆、曲江等地,直至大后方。

        從香港到惠州,翻山越嶺,穿村過鎮,還需避開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險象環生。但作為他們脫離虎口后在內地看到的“大城”,東江流域中心城市惠州給茅盾、沙蒙、鄒韜奮等親歷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后來撰寫的關于惠州的文章也表達出脫險后的喜悅之情。

        離開惠陽,民記走讀團沿著秘密大營救線路來到惠州市區,繼續探尋80年前營救路線中的故事與壯懷。

      秘密商討營救工作場景。

      大營救的故事

        東湖旅店

        惠州城里的秘密聯絡站

        在一個煙雨蒙蒙的上午,民記走讀團來到了位于惠城區橋東街道上塘街70號的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這棟融合中西建筑風格的三層樓房,在周圍現代建筑的掩映下,顯得別致而典雅,散發出濃厚的歷史氣息。

        80年前,這座惠州城里最高級的酒樓,為一路輾轉奔波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提供了庇護。

        

      東湖旅店。

        “這座樓房原是惠州名紳翟雨亭1935年興建的私人住宅,前庭后院,占地近千平方米。”該陳列館館長袁美霞介紹,1940年日軍侵占惠州時燒毀了大量房屋,致使城內大多數酒店旅館一時無法正常營業,翟雨亭便把此樓改成了東湖酒家,后稱東湖旅店并沿襲至今。

        為何會選擇酒樓這種人來人往的場所作為秘密聯絡站?這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仔細斟酌考量后確定的。

        香港淪陷后,惠陽縣委就接到了東江特委的緊急指示,要立即做好接應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準備。隨即,惠陽縣委決定由時任縣委組織部長兼武裝部長的盧偉如和時任梁化區委書記的陳永,裝扮成由香港來惠州做買賣的商人,在惠州城內建立一個秘密聯絡站,進行接應工作。

        根據盧偉如的回憶錄,他進入惠州城后,經過一番觀察和了解,發現東湖旅店三樓住了國民黨軍187師師長,還專門布置人在旅店站崗,除了親信外人一律不讓進,特務和暗探也不敢去打擾。“這倒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條件,我們的聯絡站設在那里,反而會比較安全,于是就把東湖旅店的二樓全部包下來,用于接應工作。”

        民記走讀團沿著水泥樓梯走上東湖旅店的二樓,雖然這里進行了陳列布展,但基本還保持著原來的格局。“地板磚和樓梯都是原來的。”袁美霞說,第一批撤退到此地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中的一部分人是在1942年大年初一凌晨入住這里的。

        除夕那天早上,茅盾夫婦、廖沫沙夫婦、胡風、張友漁等20余人裝扮成從香港逃難而來的有錢人,從惠陽茶園出發,經過永湖、三棟,10多個小時的“艱苦跋涉”,終于在漆黑的夜里進入惠州城。這一路走了90多里,中途又遇到下大雨,茅盾夫人孔德沚“不慎還掉到一丈多深的干涸了的河道里”,幸好無大礙。盧偉如把他們分別安排在東湖旅店和東和行住下,指派地下黨員李茂白等負責警戒工作。

        惠陽縣委通過打入國民黨政府稅務部門的中共黨員黃鑫,高價為茅盾、張友漁等人購買證件和國民黨官員走私船的船票。1942年2月17日(農歷正月初三),盧偉如領著茅盾、張友漁等20多人前往渡口所碼頭登船離開惠州,最終安全到達老隆。對這段歷史,盧偉如寫入回憶錄:“茅盾這批文化人走后,我們在惠州又連續接送了許多批進步文化人到大后方去,每一批多則幾十人,少則幾個,一共好幾百。”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秘密大營救中,惠州成為主要接送點之一,大部分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曾入住東湖旅店。”袁美霞介紹,東湖旅店由此成為秘密大營救無言的見證者。

        惠州西湖

        文化名人曾目睹湖山凄冷

        暮春時節,煙雨西湖,婉約秀氣,宛如天開畫圖。湖光山色中,游人如織,享受著自然的饋贈。

        如果時光倒回80年前,惠州西湖的景象恐怕與今天有云泥之別。

        1942年春,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轉移至惠州期間,距離日軍第三次入侵惠州、然后棄城而去不久。日軍第三次入侵惠州,制造了慘絕人寰的水門沙下慘案,1200多人被日軍殺害拋尸西枝江。

        

      惠州西湖。

        惠州文化名人王映樓在《惠城四次淪陷》中記載,日寇留惠6天自動離去后,人民入城,見積尸遍城內外,各自認其親屬,收殮掩埋,棺木不敷,多自釘薄板以葬,一時號哭之聲,震天動地。

        茅盾夫婦、廖沫沙、葉以群、胡風夫婦、宋之的夫婦、韓幽桐夫婦、沙蒙等人在惠州度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這是他們一個月來逃難生活中第一次遇見的大城”(茅盾語),但那時的惠州城,仍然籠罩在戰爭的陰霾中。鑒于城內的危險處境,廖承志規定了兩條紀律:一是不準文化人士上街參與公開活動;二是把文化人士的筆和本子等收起來統一保管,以免暴露他們知識分子的身份。

        按照秘密大營救的部署,他們需要在惠州上船,北上到老隆,然后再轉移至大后方。1942年2月17日(農歷正月初三),他們在惠州府城北門附近渡口等船北上時,在惠州西湖邊轉悠,趁機一睹惠州西湖風景。

        烽火硝煙中的惠州西湖,花草亭閣蕩然無存,湖山凄冷。湖邊幾棵大樹,滿身傷痕。他們聽說這里曾被敵人當作刑場,殺了不少人,地上點點紅色似乎是血跡,一細看原來是枯紅的花瓣。有感于此,胡風寫下悲愴的《過惠州西湖》:“劫后湖山冷,蕭然得此游。荒碑七尺石,熱血幾人頭。木落花猶赤,云低霧不收。榮枯緣底事,厲鬼笑封侯”。

       

       

      留丹亭。

        茅盾也思緒難平,當他看到惠州西湖邊屹立的黃埔軍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和中山公園廖仲愷先生紀念碑時,不禁心血來潮、詩興大發,在紀念碑前慷慨激昂地朗誦起詩來。

        茅盾這批人離惠后,較晚來到惠州的鄒韜奮等人,為了避險,提防日軍轟炸和國民黨特務突襲搜查,常到野外“游覽”。據盧偉如的回憶文章記述,他們有時泛舟惠州西湖,假作游人;有時謁拜山中古寺,裝成香客;有時干脆來到密林叢中,席地而坐。當時鄒韜奮的身體很虛弱,經常咳嗽,但他卻神采奕奕,談笑風生,總是爽朗樂觀,使陪同他的兩位年輕人也深受感染。

        古往今來,無數文化名人或卜居或寓居抑或邂逅惠州西湖,寫就一段段佳話。80年前秘密大營救中的文化名人,亦與惠州西湖相遇,湖山有幸,名人有榮。

        故鄉園

        廖承志英魂留故里

        民記走讀團從元妙觀門口過迎仙橋,途經芳華洲,再過偃龍橋,來到了點翠洲留丹亭。

        留丹亭是1913年為紀念在辛亥革命惠州“馬安之役”中犧牲的陳經等烈士而建,取文天祥《過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句而得名。民記走讀團看到,留丹亭前,廖承志《惠州西湖留丹亭》詩碑矗立在綠蔭下,與秘密大營救的歷史一起,躍然碑上。

        

      廖承志同志生平陳列室。

        1941年底至1942年初,在部署與實施秘密大營救期間,廖承志來到惠州,途經惠州西湖。見到故鄉惠州遭日寇掃蕩、滿目瘡痍,廖承志心痛不已,抒懷作詩《惠州西湖留丹亭》:“破碟樓頭來復去,留丹亭畔恣徘徊。悠悠夜月東江水,忍望天南剩劫灰”。

        惠州西湖正門牌坊上的“惠州西湖”大字,正是出自廖承志之手。不過,這并非是廖承志為惠州西湖專門題寫的,而是從《惠州西湖留丹亭》詩的手跡中挑選出來的。

        惠州西湖景區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1980年,惠州西湖正在完善景區建設,當時有人提出找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廖承志題名。后來,廖承志將《惠州西湖留丹亭》詩詞寫好,讓曾經一起在惠州工作的連貫轉交給惠州有關人員,并說書法里已有“惠州西湖”幾個字,就不再另行單獨為牌坊題寫。

        實際上,廖承志一生心系家鄉。1990年出版的《廖承志文集》中,與惠州有關的著作有14篇。“我的父親廖仲愷出生于舊金山,祖父在當地一家美國銀行當通事,老家是廣東惠陽。”《廖承志文集》收錄的第一篇是廖承志于1937年3月口述的《憶青少年時代》。廖承志一開頭就表明了自己的“老家是廣東惠陽”。

        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2008年9月,根據廖承志生前意愿,經中共中央批準,在紀念廖承志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廖承志骨灰從北京遷至惠州紅花湖故鄉園陵園安葬。廖承志與家鄉的深情,今猶可見。

        在2014年9月25日、廖承志同志誕辰106周年紀念日,紅花湖故鄉園內的廖承志同志生平陳列室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陳列內容包括“家庭傳承”“征戰歲月”“傾力國事”“濃濃親情”“風范長存”5個部分,通過106張資料圖片以及廖承志部分書畫作品的復制品,真實地再現廖承志的斗爭經歷和革命業績,其中,秘密大營救有相當篇幅的內容介紹。

        今天,紅花湖故鄉園和廖承志同志生平陳列室已經成為惠州一處重要的紅色文化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游人如織。游客們在這里緬懷廖承志的豐功偉績,表達繼承先賢遺志、弘揚革命精神的堅定信念。

      紅色基因傳承

        東湖旅店成紅色教育“打卡點”

        歲月流轉,記憶不老。80年來,東湖旅店多次改做他用,亦曾轉手他人,但那段歷史一直未被忘卻。

        袁美霞介紹,東湖旅店于2012年由惠城區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由政府斥資原址修繕,辟為“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2019年1月30日,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惠州又一處革命史跡和紅色教育基地。

        民記走讀團在現場看到,陳列館的展出內容主要分為營救之路、轉移惠州、統一戰線三大部分,展出的形式有文字、照片、實物、雕塑、視頻、情景等,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民記走讀團到訪當天,正好遇到惠州市下埔小學20名黨員教師前來參觀學習。

        “參觀之后感覺很震撼,秘密大營救歷時大半年,營救出數百人,且無一人遭遇意外,可見當時中國共產黨組織之周密,護送之周全。”惠州市下埔小學校長陳偉忠說,當前正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學校分兩批組織黨員教師前來東湖旅店參觀學習,希望黨員能接受黨性錘煉,堅定理想信念,傳承革命精神,回歸教育初心。

        “陳列館于2019年開放,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這里很快就成為紅色教育‘打卡點’。”袁美霞介紹,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前來東湖旅店參觀學習的人更是絡繹不絕,“現在每周都有1000多人來參觀,估計‘七一’前后參觀人流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袁美霞介紹,為讓市民游客有更好的參觀體驗,陳列館將進一步深入挖掘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故事,突出惠州在秘密大營救中的貢獻,講好惠州故事。同時,提高展館服務水平,完善講解內容,增強感染力和吸引力,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在重溫紅色歷史中,接受精神洗禮,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東湖旅店成為紅色教育“打卡點”,也開始帶動周邊的紅色業態發展。就在東湖旅店正對面,一家紅色文品店尤為引人注意。只見里面展示著紅軍服、紅軍帽等紅色物品,吸引游客不時前往參觀。2個月前,店主鄭永輝看到東湖旅店人氣旺盛,便將原本開設的休閑養生館重新布局改造,一分為三,其中一個檔口繼續經營養生理療,另外兩個則經營紅色文化項目。“開業兩個月,檔口生意一般,但我充滿信心。”鄭永輝表示,接下來他還將豐富經營內容,同時尋求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紅色教育文化項目。

        秘密大營救故事將搬上話劇舞臺

        在東湖旅店門口的一個顯示屏上,一段視頻引起了民記走讀團的關注。視頻講述的是2019年7月,多名曾執行營救任務的營救者和被營救文化名人后代來到東湖旅店參觀的情形。

        袁美霞介紹,東湖旅店開館后得到了部分營救者和被營救者后人的關注。2019年,連貫、楊康華、胡繩、喬冠華、劉少文、廖安祥等人的后代,都來過東湖旅店緬懷父輩,重溫歷史,有的還向陳列館捐贈珍貴的革命文物。2019年10月23日,恰逢盧偉如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其后人還在東湖旅店開展紀念活動,并捐贈了一批先輩遺物。

        “目前東湖旅店已經和20多位營救者和被營救者的后人取得了聯系,并建立了微信群。”袁美霞說,工作人員會與他們保持穩定聯系,也希望東湖旅店能得到更多相關后人的關注,共同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正是得益于對紅色資源的持續挖掘和活化利用,東湖旅店入選2020全國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十佳案例。民記走讀團從惠城區文廣旅體局獲悉,今年,惠城區將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啟動東湖旅店二期建設工程,打造紀念館,講好更多有關秘密大營救的紅色故事和文化故事。同時,惠城區已與中國煤礦文工團簽署協議,排演以秘密大營救為主題的話劇《大營救》(暫名),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文藝精品。

        近日,話劇《大營救》(暫名)主創團隊采風活動啟動,采風團由中國煤礦文工團黨委書記劉中軍帶隊,一行人特意到東湖旅店參觀,深入了解大營救發生的歷史背景、策劃過程、執行過程及期間發生的故事等。

        “營救這些著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是我黨的一次英明決策和成功案例,是展示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血脈相連、不忘初心的生動教材。”劉中軍表示,劇本創作要將大營救中遇到的艱難險阻、東湖旅店內發生的歷史故事與保護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的意義結合起來,升華主題,把該話劇打造成有思想高度、有理想情懷的作品。

        《大營救》(暫名)計劃于今年國慶假期在北京和惠州兩地演出,惠州人有望在家門口身臨其境感受80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大營救行動。

        親歷者回憶

        “我們住的是惠陽唯一的大旅館”

        吃過了早飯,就準備上路……天快黑的時候,到了一個小鎮,名為三棟。這時雨點打起來了,走過那鎮街的時候,聽得雨點打著屋瓦,聲音異常鏗鏘。

        “導游”帶我們進了一家雜貨店。鎮上店鋪不少但天雨又近黃昏,大部分都已收市,只這雜貨店還開著門。我們以為是在這里過夜了,誰知不是;在這里是歇一歇腳,弄飯吃(請雜貨店代辦),然后再上路。這時,雨下大了,我們打聽到惠陽還有多少路,據說還有三十里。而飯呢,據說還得一小時方能弄好……從三棟到惠陽,原是一條公路,但已徹底破壞,到處有深坑……

        一個小時以后,我們看見了惠陽。但進城找到住宿的地方,卻在半夜兩點鐘了。我們住的是惠陽唯一的大旅館,可是什么都沒有。連茶水也沒有。說他們也是今天剛復業,城里大小店鋪十分之八九都還沒有人,更不用說貨。惠陽城里,這時縣政府還沒回來,國民黨部也沒回來,警察也沒回來。在敵人退出后的第五天,回來的只有若干老百姓。

        我們原班五人開了一間房,有兩張床,不夠分配,仍須開地鋪。H因為累了,又受驚,在發燒,我們要他睡在床上。旅館內的人“情讓”給我們一些木柴,又弄了飯來,但沒有菜,連鹽也沒有。可是大家都餓了,照樣吃得飽飽的。

        ——茅盾《脫險雜記》

        “一到惠州城算是完全脫離了敵占區的險境”

        這天從早上白天行走,直走到天黑,在一個叫三棟的小鎮上吃飯,吃完飯再出發走夜路。

        我們一行十好幾人,是排著單行前進的,因為路面不寬,而且零零落落地鋪有石塊,在雨中黑夜行走……所以我們雖是成單行前進,卻并不成直線,而是揀路面干濕,成為曲折的隊形。

        正在大家跌跌撞撞地前進中,我忽然聽到身后兩三人中的沈老在高聲大喊:“是誰跌下去了?——是德沚嗎?——不得了,是德沚掉到河里去了。”

        幸虧護送我們的戰士很勇敢、很敏捷,他沿著河,走不多遠就發現缺口斜坡,迅速下河,把沈夫人扶上來了。

        這就是我們脫險前最緊張、最驚險的一幕。

        幸虧這里離惠州不過十來里,沈夫人的強勁精神,使我們很受鼓舞,大家又排隊前進。不過這回專有兩位戰士前后扶掖著她,怕她再跌倒。

        一到惠州城,我們算是完全脫離了敵占區的險境,往后在白天乘船、乘汽車過老隆、韶關到達桂林,再沒有夜行的驚險恐懼了。

        ——廖沫沙《東江歷險長留念》

        民記走讀團有話說

        ●惠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陳雪

        秘密大營救是抗日奇跡

        這場被茅盾稱之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是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來的指揮下,由八路軍駐港辦事處、廣東地方黨組織和東江游擊隊,經過精心策劃和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抗日奇跡。

        參加營救工作的共產黨人,大都無暇顧及個人與家庭:廖承志、連貫把各自的母親、妻兒留在香港;陳曼云與新婚丈夫香港辭別;黃冠芳把戀人派去組建交通站;盧偉如為建秘密聯絡站,把未婚妻接到惠州“突擊結婚”;李少石、廖夢醒夫婦去澳門建交通聯絡站。更令人扼腕的是,大營救的主要組織策劃者之一張文彬以及短槍隊長劉黑仔等,后來皆壯烈犧牲……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對一切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粵港澳地方黨組織和東江抗日游擊隊,在大營救工作中履險蹈危,歷盡艱辛,他們用實際行動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銘刻著永不磨滅的歷史功勛,成為激勵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征途上奮力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

        ●市民代表阮瑞群

        發揮余熱為群眾宣講好黨史

        我是一名在惠城區橋東工作了40多年的老黨員,曾多次到東湖旅店參觀,但每次參觀都有不同的感觸。如今,東湖旅店已經告別了曾經的破敗,成為紅色旅游“打卡點”,每年有很多游客前來參觀,了解背后的革命故事,我也由衷感到高興。我們今天和平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輩用生命換來的,來之不易,我們要加倍珍惜。

        盡管已退休多年,但我一直沒有離開工作崗位,目前仍在橋東街道辦事處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任職,發揮自己的余熱。作為惠州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員、惠州市鎮(街)黨校首批黨員教育講師,我還要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通過參加黨史知識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活動,把學到的、知道的、看到的黨史知識向廣大人民群眾、黨員干部宣講好,講好英雄故事,以身作則,為時代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紅 色 東 江 問 答

        1.東湖旅店是在哪一年興建的?

        A.1933 B.1934 C.1935 D.1936

        2.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什么時候開始對外開放?

        A.2019年1月29日 B.2019年1月30日

        C.2019年1月31日 D.2019年2月1日

        3.惠州西湖正門牌坊上的“惠州西湖”大字,是哪位名人手跡?

        A.茅盾 B.喬冠華 C.連貫 D.廖承志

        4.廖承志同志生平陳列室位于哪里?

        A.紅花湖故鄉園 B.西湖點翠洲

        C.西湖芳華洲 D.西湖孤山

        5.2019年10月23日,哪一位營救者的后人在東湖旅店開展紀念活動,紀念其誕辰100周年?

        A.陳永 B.盧偉如 C.藍造 D.李茂白

        (本期黨史知識問答正確答案依次為:C、B、D、A、B)

        文字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香金群 駱國紅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 楊建業 湯渝杭

        ●指導:中共惠州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

        ●特別策劃: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承辦:惠州報業傳媒集團

      分享到:
      上一篇:
      編輯:小麗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