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如黛,西湖如鏡,浩浩東江水長流。
東江是惠州的母親河,從北到南貫穿惠州全境,養育了兩岸無數惠州兒女,滋潤著“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惠州城。而作為嶺南腹地的東大門,惠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為軍事重鎮,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在風云激蕩的革命戰爭時期,惠州是東江地區革命斗爭的發源地之一,在廣東乃至全國的革命史上有著特殊地位,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和巨大犧牲。1925年,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均在惠州展開激烈的戰斗,東征將士血染東江,氣壯西湖。
四月,嶺南大地紅棉綻放,英雄之花紅艷似火。民記走讀團登上飛鵝嶺,走進中山公園,來到龍門麻榨等地,重溫紅色記憶,感悟初心使命。群山巍峨,遠近風景盡收眼底;歷史浩瀚,崢嶸歲月永記史冊。
建好歷史紀念場館打造“紅色基地”,組織歷史資料匯編完善“紅色族譜”,規劃紅色旅游路線打造“紅色產業”……民記走讀團所到之處,無不感受到在鮮血染紅的惠州大地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芒。
飛鵝嶺東征舊址。
飛鵝嶺
周恩來登臨察看地形指揮戰斗
惠州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仙人駕鵝北來,見惠州山水旖旎,盤旋而下,當仙人飄忽消逝后,其所乘的鵝就化作倚臥湖畔的鵝嶺,惠州也因此得名“鵝城”。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飛鵝嶺山勢如鵝張翼,是惠州古城天然屏障,素有“飛鵝覽勝”之譽,這一點也不假。“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時,這里就是重要的戰略制高點。”惠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劉濤說,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曾登臨飛鵝嶺指揮戰斗。
其實,第一次東征期間,周恩來就率隊攻下了惠陽淡水城,在當地播下革命火種。
1924年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當年冬,盤踞東江的陳炯明勢力趁孫中山北上,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支持下準備進攻廣州。1925年初,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與支持下,廣東革命政府開展第一次東征反攻陳炯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等率隊出征。東征軍粵軍和黃埔軍校教導團掃清廣九路之后,向東江方向挺進,陳炯明部3000余人集結惠陽淡水據城而守。1925年2月15日拂曉,在周恩來和蘇聯顧問的指揮下,教導團從東面強攻而入,同時,惠陽農民武裝積極配合,東征軍其他各部相繼攻入城內,并連續三次擊退反撲,終于首戰大捷,攻下了淡水城。
“惠州城城墻堅固,易守難攻,素稱‘東江鎖鑰’,第一次東征期間,東路的滇桂聯軍也無法攻克。”劉濤說,這一次,難題擺在了周恩來等東征軍將領面前。
從飛鵝嶺東門一路往上走,沿路可以看到戰爭年代留下來的堡壘和戰壕,參加走讀團的市民代表張建國特別興奮,忙著拍照留念。他說,這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活動,時刻提醒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來到山頂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士”石雕群像,雕像上戰士們年輕的臉龐、堅毅的眼神,似乎在述說那段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
1925年9月,27歲的周恩來升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政治部主任、第1軍第1師黨代表、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
1925年10月,為徹底消滅廣東反動軍閥殘余勢力,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廣東國民政府發起第二次東征。6日,周恩來率政治部宣傳縱隊隨總指揮部從廣州啟程,三天后抵達博羅。一到博羅,周恩來就開始研究圍攻惠州城的事,此時的惠州城由陳炯明干將、第六軍軍長楊坤如率重兵把守。
劉濤介紹,東征軍將領們研究出攻打惠州城計策,其中惠州北門為主攻方向,西門為助攻方向,東江對岸下角后方高地及下角塔、飛鵝嶺等處為炮兵陣地。1925年10月12日,各部分路向目標地挺進,并到達指定位置;13日上午9時30分,東征軍按預定計劃開始炮擊惠州城。飛鵝嶺上的炮聲,正式拉開了第二次東征的帷幕。
為更好地瓦解惠州城內敵軍,周恩來還特地安排國民政府的飛機從廣州起飛,在惠州上空散發宣傳單,鼓勵城內百姓幫助東征軍。
拱北橋。
拱北橋
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英勇奮戰30小時
飛鵝嶺下,西湖水連接惠城龍豐到橋西的交通路網,從荔浦風清到拱北橋頭,四月西湖春光正盛,火紅鳳凰花即將開放。
拱北橋取拱衛西湖之意,又因橋下有五眼,亦稱五眼橋,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為太守陳偁筑堤圍湖所建。這座橋是西湖著名六橋的第二橋,春水漲時有“湖水入江,滾雪流珠”的勝景,至今仍承擔著西湖“蓄水、放水”的重要水利作用。
穿過車水馬龍,立于綠樹掩映的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前,撫摸挺拔青碑,西望拱北橋,東仰朝京門,歷史仿佛回到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總攻惠州城的那場激戰。
10月13日下午,東征軍進攻惠州城北門。守城敵軍約5000人,裝備精良,在楊坤如的指揮督戰下,負隅頑抗。
盡管有猛烈炮火支援,但東征軍數次沖鋒都未能奏效,且傷亡慘重,第四團團長劉堯宸沖在前面,大喊:“有主義的兄弟們,不要怕,跟我來。”隨后,他帶領部隊再次強攻,遭到守軍機關槍掃射,與副營長譚鹿鳴(共產黨員、黨代表)英勇犧牲。
當晚,周恩來召集各團黨代表蔣先云、張際春、傅維鈺、王逸常開會,要求他們帶動中共黨員和青年團員,組織敢死隊,沖鋒在前,攻下惠州城。
10月14日午后,東征軍再次發起總攻,周恩來親臨陣地指揮。
劉濤在講述這場戰斗時用“慘烈”一詞來形容。飛鵝嶺與泗洲塔的炮火發射后,650名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主力的敢死隊員沿著竹梯開始爬城。
這場攻城戰中,第七團黨代表蔣先云表現十分突出。劉濤介紹,“蔣先云于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介紹人是毛澤東。他還是黃埔軍校一期唯一的全優生,優秀到什么程度?每門科目都拿第一,有兩科甚至滿分,蔣介石令他直接留校,任命當其秘書。蔣介石曾下令共產黨員不能帶兵,第一個站起來反對的就是蔣先云。”蔣先云帶領第七團攻打北門,被飛來的彈片擊傷手臂和大腿,戰士們想給他包扎傷口,他一把推開繼續加入戰斗。
攻城戰中還有一位英勇善戰的共產黨員,他就是“黃埔三杰”之一、新中國開國大將陳賡。當時,他擔任第四團連長,正準備用竹梯翻爬圍墻,一顆子彈射來打中他的右腳,他忍著劇痛繼續戰斗。
在北門城樓上的楊坤如眼看把守不住,十分慌張,知道大勢已去,率余部從東門逃走,其部隊在棄城逃跑途中被東征軍包圍殲滅。
激烈的戰斗從午后持續至黃昏,素有“南方第一堅城”稱號的惠州城最終被攻破。這場歷時30小時的攻城戰斗,國民革命軍犧牲官兵241人,當時的五眼橋附近戰地,布滿了東征將士的忠骸。
1930年3月,為紀念陣亡的東征烈士,黃埔軍官學校在拱北橋北側戰地舊址立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1992年10月,惠州市政府在拱北橋東側依原碑模式復建豐碑,以彰先烈之精神。
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士石雕群像。
民記走讀團參觀中山紀念堂。
中山公園
周恩來發表演說悼念陣亡將士
進入惠州西湖邊的北門直街牌坊,上了坡不遠就到了中山公園。當民記走讀團走進公園時,看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正在圍蔽的地塊進行挖掘。
中山公園所在的梌山,是隋朝置循州總管府時的治所之地,清代前惠州府衙就設立在此。1000多年的歷史積淀,梌山區域成了惠州歷史文物“聚寶盆”。大革命時期,中山公園也是國共合作重要史跡群,望野亭更是國民革命軍二次東征紀念地。
1925年10月15日,東征軍正式進入惠州城,群眾夾道歡迎;16日上午,東征軍在中山公園召開各界群眾大會,歡慶勝利;16日下午,東征軍還在中山公園舉行了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周恩來發表演說,悼念陣亡將士。
第二次東征勝利的消息不脛而走,廣東各地人民奔走相告,萬眾歡騰。東征勝利是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偉大成果,這次勝利,周恩來功不可沒。東征前,他為東征軍制定了鮮明的宣傳宗旨和嚴明的紀律;攻惠時,他置生死于度外,親臨陣地指揮。這些都為順利攻克惠州城打下了堅實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梌山并不高,微微隆起在東江西畔。在中山公園一側,俯看似“中”字、平看似“山”字的中山紀念堂格外醒目。“紀念堂的建設及其形式對研究中華民國史和這一時期的建筑都具有一定價值。”惠城區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在惠州留下的革命精神,“惠州第一公園”改名“中山公園”。1937年,中山公園建起孫中山紀念堂。
北門直街,有著百年歷史的惠州書香世家苗家老宅坐落于此。作家苗理潔在這里出生、長大,中山公園就在苗屋后院,是她和兄弟姐妹、童年伙伴一起玩耍的后花園。
“新中國成立后,中山公園進行了大規模修整。我家后院一出來就是兩棵老木棉樹,公園就如同我們家后院的延伸,我幾乎天天在公園玩。公園不僅栽有鳳凰樹、玉蘭樹,還種滿了鮮花,每到五月就成了花海,芬芳滿園。”苗理潔回憶,女孩子喜歡看花,父親常常領著她在公園里辨花,父親還在廖仲愷紀念碑前跟她講在惠州發生的故事。“讀小學的時候,老師還會帶我們到公園上課、識物,還在鳳凰樹下玩擊鼓傳花。”
令苗理潔痛惜的是,中山公園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遭到很大的破壞,直到后來再次進行大規模修繕,復原望野亭等遺跡,公園才恢復了原有的雅靜與莊嚴。
1986年,惠州市在紀念堂平臺前矗立一座孫中山銅像。2002年,再次對中山公園進行整治,面積擴大至3公頃,筑底臺升高孫中山銅像,在正門處增建“博愛”牌坊,并于左、右兩側各置漢白玉石獅一尊。
據了解,中山公園遺址是省文旅廳革命歷史遺址游徑重要點位之一,目前已完成望野亭的修繕,正在進行考古、古建筑普查等前期調研工作,接下來將以“府城文化”“孫中山革命歷史”等為主題對望野亭、中山紀念堂、廖仲愷紀念碑等文物進行活化利用,以歷史文化游徑的方式將梌山的六朝文物展現于世。
葉劍英等革命將領曾在“南廬”這座兩層樓房居住休整。
百年南廬
葉劍英牽頭打造國民革命軍后勤補給基地
民記走讀團來到龍門縣麻榨鎮東埔村大派洲時,看見一座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青磚紅瓦、紅窗飛檐,大門門額上寫有“南廬”兩字,筆墨飽滿、蒼勁有力。門前茂密的荔枝林中,一棵上百年的古樹“人面子”盤根錯節,格外顯眼。這一切似乎都在述說著這座房子的不凡。
大派洲是增江河麻榨段的一個小島,島上風景優美,仿若仙境,當地又稱之為“仙島”。這里曾是葉劍英、張民達(國民黨陸軍上將、革命烈士)早期革命時居住過的地方,現仍保留原有風貌,葉劍英用過的虎腳鐵架床依然保存完好。
“‘南廬’這棟百年建筑,見證著東埔村的歷史變遷。”在場的麻榨鎮工作人員介紹說,1925年2月,葉劍英協助師長張民達,率領全師官兵參加東征,在增城石灘、東莞石龍等地作戰勝利后稍作休整。在這期間,葉劍英、張民達秘密率領特務連連長廖雪安、軍需處處長廖球(又名時景昉,均是麻榨東埔人)一行6人來到麻榨大派洲,逗留了兩天。葉劍英認為大派洲風景秀麗,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即指示廖球在此籌建后勤補給基地,設置了一個荔枝園,種植了200多株荔枝樹。
為更好地掩護仙島這一后勤補給基地,張民達、葉劍英將仙島后勤補給基地取名為“仙島公司”,葉劍英還結合陶淵明《飲酒》詩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境,在樓房門額上寫了“南廬”二字,“南廬”之名由此而來。
“南廬”這個后勤補給基地為國民革命軍提供了充實、有力的后勤保障,這也是葉劍英初期軍事后勤思想的一次成功實踐。“‘南廬’為大派洲及麻榨人民帶來了革命思想,也為當時龍門及附近地區的革命斗爭提供了物資支援。”在場的麻榨鎮工作人員說,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麻榨人民革命積極性大大提高。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這里的人民紛紛走出家門、拿起武器,拋頭顱、灑熱血,為奪取革命最后勝利作出了貢獻。
增江河兩岸竹林翠綠,如今的東埔村依舊青山綠水充滿田園氣息,鄉村振興讓這個村子變得更美麗更有活力。
“我們將進一步保護好、利用好‘南廬’這一紅色教育基地,結合村里優越的自然環境做好旅游和康養開發,做大農家樂,推廣特色農產品,走出鄉村振興特色致富路。”麻榨鎮東埔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廖毅靈對東埔村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民記走讀團有話說
惠城區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劉濤
創新開展紅色教育
助青少年健康成長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用好地方紅色資源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廣大青少年重溫革命前輩奮斗歷程,繼承和弘揚他們的革命精神、優良作風和高尚品德,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特色方式和有力途徑。
惠州是一塊紅色土地,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用這些紅色資源去影響、教育新時代青少年,有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更好激勵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不畏困難、不畏邪惡、堅持真理,勇于擔當作為,努力成長成才。
時代不斷發展,社會日益進步,對青少年開展紅色教育也要不斷創新。學校可利用各種宣傳平臺和空間,多渠道、立體化講述黨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同時要廣泛開展游學活動,組織青少年參觀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及革命遺址遺跡,參與紅色教育社會實踐,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紅色基因。特別希望廣大新聞媒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作大量能贏得廣大青少年關注和青睞的好作品,廣泛傳播,讓青少年從中獲得有益的精神滋養。
市民張建國
在憶苦思甜中培育感恩之心
連續三天,我隨民記走讀團一起探訪了惠城、惠陽、惠東、博羅、龍門5個縣(區)的10多處革命遺址,深受觸動。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每一處革命遺址的背后都是一段風云激蕩的崢嶸歲月,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散發出革命的氣息,時刻提醒后人不能忘記昨日的戰爭和犧牲,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深刻體會到,今天所擁有的和諧安寧環境、幸福美好生活,與無數革命前輩的犧牲和付出密切相關。我出生于革命家庭,爺爺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父親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從小我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但通過這次走讀活動,我的心靈再次受到震撼、思想再次受到觸動。我想,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每一個人都要多學歷史,了解中華民族曾經落后挨打的屈辱歷史,知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風雨歷程,更要懂得飲水思源,在憶苦思甜中培育感恩之心,用實際行動為國家、社會作貢獻。
●指導:中共惠州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
●特別策劃: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
●承辦:惠州報業傳媒集團
■文字: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劉建威 歐陽成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 楊建業 湯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