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畫見長的當代著名畫家劉克寧今年來惠州有了一個意外收獲,他首次創作了表現漁民題材的作品,地點就在惠東鐵涌。
近年來,每逢春節期間,劉克寧就會從北京來到惠州居住,經常一待就是幾個月。惠州的風景人文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影響了他的繪畫創作。
主持創作3幅歷史文化長卷 曾為飛鵝嶺公園題字
劉克寧是當代著名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工筆重彩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紫光閣畫院一級畫家,北京中國畫創作中心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書畫委員會藝術顧問,揚州八怪書畫院名譽院長。
劉克寧的藝術以國畫人物為主,兼工山水、花鳥、書法和詩文。他幼年受父親傳統文化教育和詩、書、畫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文學底蘊。青少年時期既有作品發表于報刊。從事國畫創作以來,轉益多師、博采眾長,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2005年獲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優秀人民藝術家”獎。其國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各類大展,曾獲中國美術家協會及文化部大展的“金、銀、銅”獎。曾主持創作了北京歷史文化工程、大型中國畫巨幅長卷212米《古運回望圖》及48米《潞河盛漕圖》;同時主創了188米《京門九衢圖》。
劉克寧常駐北京,在北京中國畫創作中心主持和從事藝術創作。但他與惠州結緣已有三十年。1991年前后,劉克寧從新疆來到惠州,為飛鵝嶺公園題寫了“飛鵝嶺”三個字。在劉克寧眼里,惠州山川秀麗,風光優美,人文底蘊深厚,惠州人的胸懷也很豁達,這個城市的自然風貌和人文底蘊以及發展狀態都深深吸引了他,讓他對惠州情有獨鐘。因此,近年來,劉克寧都會從北京來到惠州居住,經常一待就是幾個月,也結識了不少惠州的朋友。
創作10多幅漁民勞作寫生作品
多年來,劉克寧一直堅持用畫筆記錄行走的生活。“寫生已經成了我的一個生活習慣,走到哪我都會帶著速寫本。”在惠州期間,劉克寧一直以客家風情和東坡文化為主要創作題材,反映惠東沿海風貌的畫作較少涉獵。近日,他第一次來到了惠東鐵涌,和他的學生一起參觀了考洲洋濕地和當地的蠔場,首次看到漁民采集生蠔的情景,感覺非常新鮮,就萌生了寫生創作的沖動。“當時去的時候,看到生蠔堆積成山,漁民在海邊采集生蠔,為了防海風,他們戴著帽子,整個人包裹得很嚴實,形成了人與自然抗爭共生的畫面。”劉克寧拿出隨身攜帶的速寫本,創作了10多幅寫生作品,以流動的傳統線條表現漁民的生產場景,反映他們收蠔勞動之艱辛。劉克寧告訴記者,這也是他繪畫生涯當中首次表現漁民題材的作品。
對一位畫家來說,速寫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劉克寧認為,好的畫家離不開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每一個成功的畫家,都把速寫當作自己聯系生活、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畫出好作品的一個重要途徑。“面對眼前的景象,親自把它一筆一筆畫下來的時候,那種新鮮感會激發出臨場表現的欲望,有了欲望就會產生臨場表現的方法,你把它成熟地完成到紙面的時候,你的藝術語言、藝術風格、藝術選擇都會體現出來。”劉克寧經常對自己的學生說,不能把速寫僅僅當成搜集素材的手段,速寫也是一種藝術體現和藝術創作的過程,更是自己的藝術語言形成的必經階段。
劉克寧心中一直有個念頭,就是用手中的畫筆和自己對惠州的認識,去表現客家東江流域的文化和風土人情,為惠州文化發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作為文化工作者,要時刻記得自己的責任,做一個正能量的畫家。一個好的畫家,他的著眼點不只是自己的畫,而應該是民族文化上,著眼于社會價值上,自己的畫必須要畫好,畫作有特點、有特征,在學術上做好自己的獨立空間。更重要的是,要給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歷史留點東西。”劉克寧說。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宮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