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創新推出系列舉措加強農村基層黨建成效顯著

        農村黨建作為基層黨建的重中之重,直接關系到黨的執政根基。2018年以來,我市深入實施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農村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聚焦農村基層黨組織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力,創新推出村級頭雁“四個一百”、第一書記“三個一批”、鎮村干部“大儲備”等系列舉措,有效把黨員組織起來,把群眾凝聚起來,把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基層,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深入推進我市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強化黨的領導

        建強農村支部堡壘

        “2019年至今,全村村道硬底化28段共4.9公里,拓寬、修繕入村主道和堤壩路共2.6公里,拓寬村內干道、巷道共4.2公里,引進和發展產業項目4個,目前在花卉田園綜合體上班的村民有57人……”說起村里近年來發生的變化,惠城區馬安鎮水貝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文偉一口氣說出這樣一組數字。

        曾經的水貝村,村情不穩、民心渙散、村容臟亂,村黨總支部被列為全市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短短幾年時間,是什么讓村里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村黨組織團結、務實,黨員干部帶頭為群眾辦實事。”這是水貝村村民給出的答案。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市結合“四議兩公開”要求,出臺強化村黨組織全面領導的《暫行辦法》,從人事安排、重大事項決策、資金使用、民主監督4個方面給村黨組織“賦能”,強化村黨組織對村級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強規矩治“軟”,強“頭雁”治“弱”,強教育治“散”,強發展治“貧”,強民生治“怨”,推動68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全部“摘帽”提升,博羅縣羅陽街道觀背村、惠東縣鐵涌鎮好招樓村等一批重難點村紛紛實現從軟弱到堅強、從渙散到堡壘、從后進變先進的蝶變。惠陽良井鎮霞角村、惠東白盆珠鎮橫江村等在先進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文明村。

        特別是在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中,我市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將換屆過程提升為強化黨的領導、凝聚民心、團結群眾的莊嚴過程。選舉前,全市1313個村(社區)黨組織扎實開展宣傳發動、遵紀承諾、走訪慰問、民生調查、專項培訓、專題座談等“六個一”活動;選舉完成后,又迅速組織開展任前談話、就職宣誓、任職培訓、任期承諾、領辦實事、榮退儀式等新一輪“六個一”活動,“兩委”干部共領辦“民生微實事”7900多件,用實干換實績、以實績贏民心,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紛紛點贊。

        強化人才引領

        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隊伍

        我市堅持把抓基層打基礎、建隊伍聚人才作為建強基層黨組織的重中之重,三年來共選派200多名優秀黨員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調整撤換“四不”村黨組織書記33人,基層事業發展帶頭人隊伍不斷選優配強;大力實施村級黨組織書記“四個一百”(重點儲備百名、公開選拔百名、外出培訓百名、績效獎勵百名)和駐村第一書記“三個一批”(提拔重用一批、選派留用一批、表彰獎勵一批)系統工程,有效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建功立業、勇挑重擔,全市46個相對貧困村和35546名相對貧困人口全部如期實現脫貧出列。惠東縣白盆珠鎮黨委和龍門縣林健華分別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我市還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聚焦“‘頭雁’質量不高、發展黨員后繼乏人、村民小組干部脫管、鎮街編外人員管理失范”等四方面重點難點問題,創新提出鎮村干部三級五類“大儲備”工作思路,將鎮、村、組三級“系統化”管理,鄉鎮(街道)中層干部(黨建指導員)、鄉鎮(街道)普通干部(黨建聯絡員)、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村民小組長五類干部“一體化”儲備,目前已對全市超4.8萬名45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的外出能人逐一“建檔立卡”,“靶向”動員返鄉任職,其中有意愿返鄉任職占42%、40歲以下占92%、中共黨員占30%、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占37%,“人才”“人心”雙回歸的局面加速形成。

        惠城區三棟鎮官橋村黃新政說:“有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會放棄企業里面工資高、待遇好的生活環境,選擇回家鄉做個村官,其實我就想為家鄉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組織給了我鍛煉的機會,這就是我的事業。”2021年村“兩委”換屆中,黃新政成功當選為官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像黃新政這樣從村級儲備人選成功“轉正”的,我市還有1025名,其中任村級“頭雁”的有84名,這些儲備人選逐步成為推動我市農村基層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強化發展引領

        打造鄉村振興“紅色引擎”

        地處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東北部的小洞村,全村總面積24平方公里,總人口1100多人,耕地僅700余畝。近年來,這個人多地少的省定貧困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通過投入近百萬元建設光伏一期、二期發電項目,入股藍田坪河電站、龍門林藝公司等,打造了一批高質量的產業項目,實現強村興組,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5年的6.3萬元大幅增加到2020年的19.8萬元。

        像這樣的村,我市還有很多。近年來,我市堅持以黨建引領發展,形成了組織推動、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協作幫扶、考核督導等工作機制,實現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堅持市縣黨委統籌,分2批在5個縣(區)明確146個集體經濟試點村并全部選派第一書記,在落實每村50萬元扶持經費的同時,突出黨委主導、市場主體,創新“產業導入+土地流轉”“村企合作+城鎮建設”等多種發展模式,增強村“造血”功能,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我市堅持“抓示范、創特色、帶整體”的總體思路,推進惠東中洞村、龍門低冚村等5個省、市級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建設,推動保護利用紅色資源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起來,示范帶動全市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目前,這批紅色村已然成為我市農村黨建的示范標桿、基層黨員教育的重要陣地和實現鄉村振興的樣板標兵。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通訊員惠市組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上一篇:
      分享到: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