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廣大基層黨組織始終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完成黨所賦予的時代使命,成為一個個堅強的戰斗堡壘,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前進。
凝聚力出戰斗力。在市委組織部指導下,惠州報業傳媒集團聯合市委黨校、市委黨史研究室,今起在本報推出“紅色征程 惠州印記”子欄目“百年百堡壘”系列報道,宣傳建黨以來惠州地區基層黨組織的感人事跡,充分發揮榜樣力量,激發奮斗熱情,進一步筑牢戰斗堡壘,夯實責任擔當,匯聚起惠州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一百年前的惠州大地,星星之火映紅了天地,大革命風起云涌,一批共產黨員遵照組織指示,深入工農群眾,發展壯大革命力量,深入開展反帝反封建反軍閥斗爭,推動革命運動蓬勃發展。192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斗爭中建立起惠州首個地方組織——中共秋溪支部。
挺秀書院舊址。
以挺秀書院為“據點”發展黨組織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此,新的革命火種點燃了風雨如磐的暗夜,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革命的面目也煥然一新,全國各地的黨組織也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
同年8月,中共廣東支部在廣州成立,譚平山任書記,隸屬中共中央局領導。中共廣東支部成立后大力發展組織,特別注重在工人階級和知識青年中發展黨員、培養干部,一批東江進步青年成為廣東支部的成員,為東江地區革命運動迅猛發展作了組織上的準備。
1924年春,受中共廣東區委委派,留日回國后在廣州從事工運的共產黨員葉文匡回到家鄉惠陽縣秋溪鄉領導農運,發展黨組織。葉文匡曾和彭湃并肩作戰,有著堅定的革命意志和豐富的斗爭經驗,面對封建地主的仇視和反動武裝的干擾,他毫不退縮,巧妙和敵人周旋,在復雜的斗爭形勢和艱苦的革命環境中逐漸打開斗爭局面。
創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挺秀書舍(后稱“挺秀書院”),坐落在惠陽象山之麓,經多次重修擴建,逐漸成為當地士子讀書求學的理想場所。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書院聘請清代秀才鄧鏡人任教。當時正逢革舊鼎新之際,社會動蕩,鄧鏡人接受過西洋文化,思想開明,學生在此能學習和接觸各種新思想新文化。濃厚的文化氛圍為革命思想傳播營造了良好環境。
少年時曾就讀于挺秀書院的葉文匡,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飽含深情。回到家鄉后,他充分利用挺秀書院地理位置偏僻和師生愛國的有利條件,以此作為工作據點,并以書院教師的身份作掩護,組織領導秋長農運,積極發展革命力量,秘密開展黨組織發展工作。
1924年夏,挺秀書院教員和農會骨干葉錫康、葉欽梅、葉梅青、葉春仁、葉祥彤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成立黨小組,葉文匡任小組長。是年冬,又發展了葉輝、葉志英、葉瑞仁、葉亞七、葉德武等10多名農會骨干入黨。
1925年4月,在黨小組基礎上,中共秋溪支部在挺秀書院成立,葉文匡任書記,中共惠陽第一個支部正式創建。與此同時,秋溪周邊的周田、鷓鴣嶺、蓮塘面、灘頭村等相繼成立黨小組,越來越多工農群眾匯聚在黨的旗幟下,為了理想和信仰前赴后繼。
播撒革命火種壯大革命力量
中共秋溪支部是中國共產黨在惠州建立的首個黨支部。秋溪支部的建立,在惠州大地樹起了第一面黨的旗幟,為當時秋溪鄉大革命斗爭起到組織和領導作用,為惠州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和開展革命斗爭奠定了早期基礎。
有了黨的基層組織,就像在黑夜航行中的船只有了燈塔,廣大黨員群眾在黨組織帶領下,在革命斗爭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1925年東征軍攻打淡水城時,葉文匡就和當地黨員一起,領導秋長農民赤衛隊配合東征軍作戰,為戰斗最終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戰斗結束后,挺秀書院師生在葉錫康的帶領下,還前往淡水參加祝捷大會,大家高呼革命口號,群情激昂。
挺秀書院改為象山書院后,中共廣東區委又派出黨員和進步教師前來任教,象山書院進一步成為中共組織活動基地,秋溪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強。
為團結更多教師、學生和鄉村進步青年,建立黨的外圍組織,進一步推動斗爭發展,葉文匡以象山書院為基地,由共產黨員葉錫康、葉佩青等發起成立沙周青年鼎新會、讀書會、文藝社、新學生社,接著又由葉文華等發起成立沙周青年會,出版反帝反封建進步刊物,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民主進步思想,播撒革命火種。
1926年春,在中共秋溪支部基礎上,建立了中共象山特別支部,書記為葉文匡,下轄兩個黨支部,有黨員30多人,隸屬中共廣東支部,之后又隸屬中共惠州地委。中共象山特別支部成立后,繼續發展和壯大黨的組織,培養了許多優秀黨員和干部,為當時農民運動和革命活動培養、輸送了不少優秀人才。
盡管象山書院先后易名象山中學、象山高級小學、象山鄉村師范、象山師范學院等,但秋溪支部的革命活動從未停止。今年78歲的葉衍傳是1956年復辦的象山中學第一屆畢業生,據他對學校歷史沿革的回憶,上世紀40年代,在學校難以為繼的情況下,當時的學校校長、秋溪支部負責人葉振基曾帶領黨員教師和進步學生前往坪山參加東江縱隊,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相關史料由市委黨史研究室、惠陽區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通訊員鐘遠明 黎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