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四屆“中國水周”。聯合國確定2021年“世界水日”的主題為“Valuing Water”(珍惜水、愛護水),我國紀念2021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主題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
記者近日從市水利局了解到,近年來全市水利系統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精神,牢牢把握“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總基調,凝心聚力,擔當作為,推動惠州水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撐和水安全保障。
補短板
水利建設力度前所未有
市委、市政府將治水興水作為事關惠州長遠發展、安全發展的大計來抓,著力破解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水安全問題,“十三五”期間水利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水利發展進入“快車道”,尤其是水利建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過去五年,全市累計完成水利投資157.67億元,較‘十二五’時期增長約60%,是我市水利工程建設力度最大、效益發揮最好的五年。”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建成一批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農村飲水、水生態治理等水利工程,并發揮其防洪、供水、灌溉、生態等綜合效益,解決了一大批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水利問題。特別是去年,稔平半島供水工程完工通水,惠州大堤(南堤)堤路貫通工程通車,白花河防洪排澇治理工程、白盆珠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等重點項目順利動工,充分發揮水利投資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既加快水利工程補短板步伐,又為全市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作出了貢獻。
保安全
防洪減災能力全面提升
“保障防洪排澇安全,守住水利行業安全底線,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是水利部門最重要的任務。”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強調,過去五年,全市水利部門加固堤防約148公里,治理河道約400公里,市中心區達到防御外江100年一遇洪水標準,縣(區)中心區基本達到防御外江(海)50年一遇洪水標準,主要中心城鎮的防洪標準達20年一遇,極大提升了全市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成功應對“苗柏”“山竹”等臺風以及“8·30”等特大暴雨洪災,降低了災害造成的損失和不利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去年超強“龍舟水”引發永漢河合口段決堤和小金河白石渠垮塌等險情,我市水利部門第一時間調配搶險隊進行搶險,及時消除了險情,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市水利局還多次組織開展東江水利樞紐潮汐調度演練,積極探索流域治水的“惠州方法”“東江模式”。
惠民生
農村老百姓得到真實惠
“農村供水工程是底線民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硬指標、硬要求,既要建好、更要管好,使工程長期發揮供水效益,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十三五”期間,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去年,我市新增農村集中供水覆蓋人口1.54萬人,超額完成省十件民生實事下達的1萬人任務,農村群眾飲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全市行政村集中供水覆蓋率達100%、集中供水的自然村數占比99.5%、集中供水入戶率達98.9%,農村老百姓基本上都用上了自來水。
此外,“十三五”期間,通過實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改善了農田灌溉面積13.13萬畝、農田治澇面積超過47萬畝,有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老百姓從水利發展中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實惠。
優生態
河湖系統保護和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自中央、省部署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以來,我們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全力抓好落實,全面建立了市、縣、鎮、村、村民小組五級河湖長體系。”市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說,各級河長辦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突出重點、多措并舉,推動惠州河湖系統保護和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美麗河湖成為了人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
去年,五級河湖長積極主動履職,累計巡查河湖8.2萬余次,巡查發現的2600多個問題并全部完成整改。“清四亂”“五清”由“專項整治”轉向“常態管理”,全市共排查出“四亂”問題575宗,累計整治561宗,拆除非法侵占河湖建筑物1104棟、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在整治2242個入河排污口基礎上,持續深入排查管道、溝渠、涵閘、隧洞等直接向流域排放廢污水的排污口,努力做到精準監管、源頭截污。全市水域、沿岸保潔工作常態化、長效化開展,對115條河流(段)實施清淤共316.6公里,129宗河湖違法陳年積案全面“清零”。建成金山湖省級碧道試點等碧道20.7公里。七大江河108條主要一級支流水質持續好轉,城市建成區27條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15個國省考斷面水質100%達標。全方位強化河湖管理保護宣傳,開展“河小青”志愿服務218場,河湖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
促節水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成效顯著
“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生態流量試點工作,組織編制了《西枝江生態流量計算及保障方案》。”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嚴格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近年來嚴守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制定了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等方面規劃、方案,采取了一系列的水資源節約、保護措施。
據介紹,我市組織開展了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等專項行動,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現了全市人均綜合用水量、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逐步下降,使每一滴水都能創造更多的價值,提升了經濟發展質量。
去年,我市龍門縣通過全國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驗收,惠城區通過廣東省節水型社會示范縣(區)驗收,39家市級單位建成節水型機關。
強監管
水利行業規范化管理水平持續提升
全市各級水利部門圍繞“行業強監管”,持續加大水利工程、河道采砂、江河湖庫、水土保持等領域的監管力度,水利行業規范化管理水平持續提升。
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方面,惠東縣成功創建全國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2020年,全市完成小型水庫安全鑒定198宗、安全運行管理達標驗收296宗,均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全市60%以上的小型水庫實現標準化管理;納入省試點的5宗小水電站清退任務,已退出4宗,剩余1宗正在拆除;完成430余宗縣管水利工程以及360公里3級以上堤防管理范圍劃定任務。
在河道采砂方面,全市經批準的567萬方河砂開采量,已開采約310萬方,在保障河道防洪、供水、水工程和航運安全的同時,有力支持了我市重點項目建設用砂。同時,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非法采砂行為,維護了良好的河道采砂秩序。
在水土保持方面,開展集中打擊水土保持違法行為聯合執法專項行動,70宗疑似水土保持方案“未批先建”違法違規項目整改68宗,立案查處2宗。率先在全省開展水土保持監管履職督查工作,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07平方公里,有效管控人為水土流失。
在水利信息化管理方面,建成了省市縣鎮四級水利會商系統,主要水利工程視頻圖像監控、水位和降雨監測覆蓋面不斷擴大,無人機輔助巡河、“智慧河長”線上巡河等手段不斷普及,開啟了“掌上治水”“掌上管水”模式,提升了水利行業治水興水的現代化智慧化水平。
惠州大堤(南堤)堤路貫通工程全線貫通。
“十四五”時期我市將提升水利行業五大能力,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安排項目655宗總投資超1000億元
“十四五”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惠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的關鍵時期,也是惠州建設水利強市的重要時期。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市水利局已編制完成《惠州市水利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正在征求意見和修改完善,按計劃上半年報市政府審定實施。
“根據規劃,全市安排了水利工程建設、水利行業監管項目共655宗,總投資超1000億元,未來五年計劃建設359宗項目,完成投資約482億元,其中今年將完成投資約43億元,涉及防洪減災、農村水利、水資源保障、水生態保護、江河湖泊監管、水利信息化等方面,任務非常重。”市水利局負責人說,“十四五”時期,全市水利部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方針,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在上級水利部門大力支持指導下,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以“安全、生態、智慧”為主旋律,提升水利行業五大能力,服務保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努力將我市打造成為與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相適應的“水利強市”。
提升水旱災害風險防控能力
“未來五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備的防洪減災體系,市區、縣城和鎮區等重點區域防洪得到有效保障。”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主要實施重點區域防洪提升、主要江河堤防達標加固、澇區排澇提升、蓄滯洪區、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加固、海堤加固、山洪災害防治等工程建設,使我市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顯著提高。到2025年末,鎮區防洪標準達標率達到70%,江河堤防達標率達到70%,海堤達標率達到80%,治理中小河流500公里。
記者了解到,水利部門今年將加快推進金山新城水環境綜合整治水利部分建設,完成白盆珠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主體工程,動工建設贛深高鐵惠州北站片區防洪排澇工程、聯和水庫排洪分水閘除險加固工程,白花河防洪排澇治理工程在汛期前貫通新開分洪河并具備分洪過流能力,治理中小河流不少于80公里,完成27宗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設,清淤疏浚河道143公里,年內完成蓄滯洪區規劃,3月底前全面完成102宗水毀水利工程修復任務。同時還將落實防汛責任制,加強應急值守,加強水利防汛應急隊伍建設,充實搶險救援物資,發揮骨干水利工程調度作用。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確保今年水利行業安全平穩度汛。
提升農村水利保障能力
“未來五年,基本建成治理有效的農村水利保障體系,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全省先進水平,完成主要灌區節水改造,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農村水系得到有效治理,農村生態宜居水平顯著提升,水庫移民生活水平達到所在縣農村居民平均水平。”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十四五”時期,主要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灌區續建配套與改造、農村水系綜合治理、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等工程,到2025年末,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以上,農田灌溉更有保障,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記者獲悉,水利部門今年將持續推進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新增保障農村集中供水2.3萬人,實現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推進伯公坳灌區改造工程、聯和水庫(石灣片)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等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完成全市320宗農村小水電清理整改評估報告和任務清單備案,新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33.4萬畝,支持配合推進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程,充分發揮移民專項資金使用效益,持續改善群眾生活生產條件。
提升水資源配置能力
“未來五年,基本建成集約高效的水資源保障體系,市區、縣城、鎮區及工業園區供水水源水量充足、水質優良,供水保證率高,應急備用水源保障能力強,在不影響生態情況下,水資源能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指出,“十四五”時期,主要實施水資源配置以及重點區域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到2025年末,市區、縣城、鎮區和工業園區供水保證率達到97%,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為3.1億立方米,縣城應急備用水源保障率為100%。
據介紹,水利部門今年將制定惠州“十四五”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方案;開展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強化監督檢查、建章立制,提高取用水規范化管理水平;加強主要河流生態流量管理,完善重點河流生態流量監管體系。值得關注的是,在確保惠州人民群眾用水安全和防洪排澇安全的前提下,惠州水利部門將積極參與“雙區”建設,大力支持向深汕特別合作區供水,努力把向深汕特別合作區供水工程建設成為惠及兩市人民的“民心工程”“發展工程”。
提升河湖生態環境保護能力
“未來五年,基本建成生態和諧的水生態保護體系,完成城鎮主要河流的水環境綜合治理,重要河湖生態流量得到有效保障,碧道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全市水土流失區域得到全面治理,水土保持率達到全省前列,飲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通過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萬里碧道、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源地保護工程,有效控制和減少水土流失,進一步改善河湖生態環境。預計到2025年末,城鎮主要河流的河湖水系綜合整治長度100公里,新建成碧道245公里,重要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率達到100%,重點地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達到92%,水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據市河長辦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進一步推進河湖長“有名”“有實”“有為”,壓實各級河湖長責任,及時發現并解決河湖問題。充實河長辦力量并發揮好其統籌協調作用,推動全市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形成強大的治水合力。開展專業巡河和業余巡河相結合,采取針對性有效措施強化河道管護。新建60公里碧道,推動“清四亂”“五清”常態化開展,及時發現和整治河湖突出問題,維護河湖健康有序。開展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啟動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前期工作,新增水土流失治理60平方公里。
提升涉水事務監管能力
“未來五年,基本建成智慧安全的現代水利管理體系,水利業務實現高水平的現代化管理,完成智慧水利平臺建設,推進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主要流域智慧化管理,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達到全省先進水平。”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指出,“十四五”時期,通過強監管各項措施,進一步調整、糾正人的錯誤行為,遏制涉水違法事件多發勢頭,重塑人水和諧關系,初步形成高效賦能的智慧化監管體系,推動河湖面貌明顯改變,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
“今年,將完成我市智慧水利平臺規劃建設方案編制,并向市政府申請建設部分項目,同時,在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河砂、水資源、水土保持、水庫移民等各方面,將有更高的標準、更嚴的措施加強監管。”上述負責人說,只有監管的力度提上去,措施硬起來,“強監管”的目標才會越來越近。
“水利工作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推進水利發展,事關防洪排澇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事關百姓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市水利局負責人說,我們將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腳踏實地加油干,全力完成“十四五”水利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努力打造“水利強市”,為把惠州建設成為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貢獻水利力量。
相關新聞
11個節水型單位(企業)獲授牌
日前,我市在惠城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舉行2021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活動暨“惠州市惠城區節水型單位(企業)”授牌儀式。
據了解,為貫徹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去年,市水利局、市工信局和市教育局按照省級節水型社會工作要求,開展了我市第二批節水型單位(企業)認定工作,共有3所學校和8家企業入選。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特約通訊員余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