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芳在三棟鎮敬老院為老人喂飯。 惠州日報記者涂堅 通訊員陳瑋 攝
肖偉魁老師(中)和學生們是好朋友。 由受訪者提供
上期惠城教育,我們走進了惠州市水口中學和德威學校黎慧瑜老師,講述他們開展以“弘揚雷鋒精神”為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的故事。本期,讓我們走進惠州市演達中學和惠城區第四十二學校肖偉魁老師,看看他們是如何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
惠州市演達中學:開展“我是雷鋒接班人”主題活動
三月是學習雷鋒活動月,近期,惠州市演達中學開展“我是雷鋒接班人”主題活動,營造出濃郁的學雷鋒氛圍。通過朗誦歌頌雷鋒精神,通過征文、心得體會譜寫雷鋒精神或抗擊疫情的志愿者精神;通過短視頻、手抄報、黑板報等形式記錄生活中踐行雷鋒精神的美好瞬間;通過線上宣傳、線下到社區、敬老院等開展志愿服務的形式,養成樂于助人的良好習慣,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
“學雷鋒”特色活動形式多樣
為引導廣大師生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演達中學充分運用好各類宣傳陣地,通過學雷鋒月啟動儀式、紅領巾廣播站、主題團隊課、電子顯示屏、學校微官網等方式,營造濃郁的學雷鋒氛圍。同時,該校還及時宣傳活動開展情況、好人好事、年度學雷鋒先進個人,營造在日常生活中向雷鋒學習的志愿服務氛圍。
演達中學還有針對性、有特色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學雷鋒”活動,例如組織學校紅領巾宣講隊到演達紀念園開展志愿講解;開展學校班子助障殘“陽光行動”;舉辦經濟困難家庭學生關愛志愿行動、紅領巾手牽手活動等。
在演達中學,有一支“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紅領巾宣講隊,他們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第二課堂、主題團隊日、青馬工程等主題活動,利用節假日,到鄧演達紀念園為游客講解鄧演達生平事跡以及鄧演達精神。去年,在惠州市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志愿宣講活動現場,該校紅領巾宣講隊被團市委授予惠州市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志愿宣講隊,這也是我市第一支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志愿宣講隊。“我們學校紅領巾宣講隊也得到上級教育部門、團組織的高度認可和評價,在演達紀念園承接了3次市級大型的志愿講解活動。”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將依托紅色教育場所,深化志愿服務陣地建設,推動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志愿宣講活動每月常態化開展。
隔一兩個星期去敬老院幫忙
演中學子爭當“小雷鋒”,高婷芳和張麗思兩位同學就是其中的代表。
3月11日放學后,演達中學初三學生高婷芳和張麗思,便相約來到學校不遠處的三棟鎮敬老院。剛進敬老院大門,看見老人們正在吃午飯,高婷芳和張麗思便急匆匆上去,幫老人喂飯。
看到高婷芳和張麗思,老人們都非常開心,邊吃邊家長里短聊了起來。在三棟鎮敬老院里,高婷芳和張麗思是老熟人了,每隔一兩個星期,她倆便會來到這里,幫老人喂飯、洗碗、整理房間內務、打掃衛生、陪老人們聊天。
這樣的緣分得益于演達中學上個學期組織的敬老院慰問活動。那次活動,高婷芳、張麗思和同學們一起幫老人打掃衛生、喂飯,為老人們表演節目。活動結束后,高婷芳和張麗思問老師:“以后我們可不可以經常來?”在得到老師肯定的答復后,高婷芳和張麗思相約一起,常常到敬老院做志愿服務。“我們一兩個星期就會來一次。”高婷芳說。
敬老院院長鄧曉洪也對高婷芳和張麗思稱贊有加,直言她們有愛心、有耐心,很討老人們的喜愛。“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敬老院一位老人到外面去買東西,因行動不便,走得比較緩慢,剛好這兩位同學經過,就把老人送回了敬老院。”鄧曉洪說,從那以后,高婷芳和張麗思便經常來敬老院,彼此之間也越來越熟悉了。
高婷芳說,幫助了別人很開心,有一種幸福感。“以后還想繼續做志愿服務。”張麗思馬上就要中考了,但只要有時間,還是會去敬老院為老人們服務。
惠城區第四十二學校肖偉魁:
奔走于學生家庭,他是社區“明星老師”
在惠城區第四十二學校,有一位社區“明星老師”。作為新學校的“開荒牛”,他主動擔任起學校“宣傳員”,奔走各社區和學生家庭,積極宣傳學校的辦學思想,讓家長更多地了解新學校,耐心解答社區群眾關心的孩子就學問題,打消群眾心中的顧慮;他還動員社區、學校、家庭三方聯動,成立愛心護學崗,為孩子上下學保駕護航……
他叫肖偉魁,一位從教24年,在平凡崗位上矢志不渝,以實際行動踐行和弘揚雷鋒精神,先后獲得“惠城區優秀教師”“惠城區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等榮譽的一線教師。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小花(化名),你的寒假生活過得怎么樣呀?”寒假閱讀打卡、練字打卡,幾乎看不到她的蹤跡,班會課上,班主任肖偉魁便試著問小花。沒想到卻變成了一場“攻擊”會,同學們都認為小花“瘋玩”“很懶”,小花“嗖”的一聲站起來,“老師,我不是這樣……”
為打破這不好的局面,肖偉魁微笑了一下,說:“同學們,小花是我的好朋友,我相信她的寒假生活一定過得很豐富!”就這以后,小花在課堂上坐得更端正,作業也按時完成,有一次單元測試,她得了93.5分,比第二名差一點點。發試卷時,肖偉魁鼓勵她:“我的好朋友進步了!下次挑戰第一試試!”再一次單元測試,小花雖沒拿到第一,但肖偉魁知道她一直在努力,便拍了拍她的肩膀,“不要泄氣,繼續加油。”
班上有位學生由于家庭特殊情況,父母早出晚歸,孩子不僅要做很多家務,學習還受到影響。去年疫情后,該生感到孤獨無助,每晚無法入睡,在學校懵懵懂懂。肖偉魁一方面微信聯系家長,要求家長要多些關心,一方面聯系學校德育處和心理醫生,多次到孩子家里家訪,并對孩子多關心,做孩子的好朋友,讓孩子感到溫暖……一段時間后,家長對孩子多了關心,孩子生活、學習走向正常,和同學相處變得樂觀積極,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提高。
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
肖偉魁常對家長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會把你的孩子當做我的孩子來教育,請家長們放心”,他還通過“肖老師和他的孩子們”微信公眾號,堅持給家長推薦育兒知識。
前不久,肖偉魁為一位孩子寫了一首詩《我就是肖老師公眾號中的那只蝸牛》,并把這首詩和整個故事記錄到了個人公眾號。“我就想把這首詩送給他,告訴他做‘蝸牛’不可怕,只要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爬著爬著,自己理想的目標也就實現了。”肖偉魁說,這首詩也是送給自己,必須盡最大努力去關愛學生,給學生創造自由發展的空間。
這個學生叫小明(化名),上課不愛聽課,下課打打鬧鬧,考試從來不及格……原來,小明有多動癥,精力不集中,無法靜下來,四處求醫也沒有改變多少,雖然父母為小明付出了很大精力,但也沒多大改變。
“每個孩子都會有閃光點,要去發現孩子的愛好和興趣,激發他另一方面的能力,從而引導他健康成長。”肖偉魁說,他對小明特別關注,給他制定嚴格的制度和要求。小明喜歡和小蟲子做朋友,肖偉魁就從網上搜集他喜歡的知識,和他分享,還給他推薦《昆蟲記》《科學大探險》等書。一段時間后,小明沒以前那么打鬧了,愛去圖書角找書看。一學期下來,小明慢慢融入到班集體,開始參加班級一些活動,得到老師的表揚也越來越多,成績也由原來的四五十分進步到七八十分。
惠州日報記者涂堅 通訊員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