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在此背景下,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健康、綠色、安全的消費環境,推動品質消費,以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顯得尤為重要。正因此,當一年一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如約而至,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過去一年,我市消費者遭遇過哪些消費陷阱?在新的消費時代下,消費陷阱又將變幻出怎樣的“新面孔”?消費者又該如何規避?帶著諸多疑問,記者進行了走訪。
口說無憑,商家承諾最好寫進合同里,作為維權依據。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家居裝修
整裝莫貪小便宜 因小失大糾紛多
在各類日常消費中,家居裝修領域因為消費周期長、涉及品類多,向來是消費者投訴維權的“重災區”。過去一年,我市家居裝修行業發生的投訴維權案例也不在少數。
“惠州某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收到我6萬多元的裝修款后,找各種理由拖延工期,后來在我們的催促下騙我們已經全部完工。然而等我們去了工地才發現合同約定的裝修事項根本沒有完成。”去年3月份,一位市民通過某網絡平臺發帖投訴,稱其在與商家反復溝通后,商家表示資金緊缺,如果要開工就要繼續付錢,“然而我們該付的都付了,根本不欠他錢。”
據悉,除該市民反映的“裝修公司拖延工期,沒有誠信”情況外,還有很多市民在家居裝修中遭遇了各種各樣的消費陷阱。如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在某裝修公司促銷活動期間訂了“18萬元全包家私家電”套餐,結果在裝修過程中,被裝修公司以各種理由拒絕兌現;而市民趙先生則稱,裝修公司在裝修過程中以次充好,偷換夾板材料;網友“快樂的老人家”投訴另一家裝修公司,入住不到一年,墻體出現開裂,多次溝通后,裝修公司一直推諉或不管不問,兩個月都沒人來處理解決;網友“哈哈上班”反映買門的過程中,因為沒注意訂金與定金的區別,在遭遇貨不對板后,被商家拒還訂金……因為裝修過程中遭遇太多糟心事,有受訪市民不由感嘆,“裝修就像買彩票,運氣好會有個愉快的體驗,運氣不好就可能維權不斷!”
那么,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真如該市民所說,裝修時只能像買彩票那樣憑運氣才能免入消費陷阱呢?廣東華寧裝飾集團總經理盧偉銘表示,市民只要提前做好功課,事先防范,就可以提前規避維權風險。
“家居裝修行業經過近幾年的迅猛發展,出現了整裝套餐為主和傳統半包為主的兩大類別的裝修服務。對整裝套餐類的裝修,市民在選擇中不要盲目追求低價,畢竟一分錢一分貨,低價的整裝套餐很難保證施工工藝和后續的服務質量,而且也很容易出現主材以次充好、偷梁換柱的情況。”盧偉銘提醒,市民如果選擇傳統半包的裝修服務,則要重點關注設計師的水平,同時也盡量不要只看重價格,有些公司前期以低價拿單,后期可能會出現增項,最終增加了市民的裝修成本,“建議市民盡量選擇品牌裝飾公司,不僅設計實力過硬,而且施工工藝、售后服務都有保障。”
買房買車
輕信商家承諾 口說無憑難兌現
作為大宗消費支出,買房買車雖在消費者的日常消費中占比幾率不高,但一旦出現消費陷阱,就可能損失巨大。
市民陸女士稱,自己于2019年在某樓盤買了一套三居室。買房時聽信銷售顧問“5人團購可以返現2萬元”的說辭,陸女士通過各種途徑,最終成功組成了5人團,均成功訂房。但在2020年簽訂正簽合同時才被告知,因為5人團中有人退了房,所以承諾給陸女士的2萬元返現無法兌現。
“從訂房到正簽的整個過程,沒有任何人告訴我一旦有人退房,我們這些買了房的人就無法拿到2萬元返現。”陸女士頗為氣憤地表示,跟開發商溝通后,對方稱當時的銷售顧問已離職無法查證,且活動內容按照規定執行,不存在欺騙行為,“當初沒有組團買房的朋友還獲得了一個5萬元的家電禮包,而我們這幾個人什么都沒有,感覺被騙上當,又不知道找誰維權。”
據了解,過去一年,惠州樓市成交活躍。受快速成交的集群效應影響,很多購房者來不及仔細對比思考、認真辨別開發商的銷售說辭,就很容易被火熱的氣氛帶動匆忙購房,暗埋侵權隱患。
“對于銷售顧問的營銷說辭,購房者一定要保持冷靜理性,不要盲聽盲信。對于他們的承諾,最好能夠白紙黑字,落實到合同之中。”一位業內人士提醒。
除了買房外,一些市民在買車過程中也容易遇到消費陷阱。市民陳先生于2020年4月在一家二手車店買了臺寶馬車。在使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出現了事故。在前往修理廠檢測時發現,該車為事故車,發生過水泡情況。在與二手車店反復溝通無果后,找到本報記者跟進報道。在記者介入了解后,經過雙方溝通協調,最終二手車店同意了陳先生的退車申請,并給予了一定補償。
“市民如果買二手車,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提前規避買事故車的風險,一是可以找第三方監測平臺,監測該車輛的使用維修記錄;二是找第三方檢測平臺,對車輛進行全面檢測;第三還可以找懂行的朋友一起驗車。”一家二手車店老板朱先生表示,第三方監測平臺和第三方監測平臺,可以要求車商提供,也可以自己找,“正規二手車店一旦出現事故車維權情況,市民可以要求‘退一賠三’。”
美容健身
辦年卡雖優惠 用不完更浪費
洗臉卡、按摩卡、健身卡、游泳卡……會員制泛濫的今天,美容健身行業最容易遇到的消費陷阱就是斷檔難續的充值會員卡。
市民崔女士在某小區的游泳館辦了60次的游泳卡。如今卡里還有30多次沒用完,聽聞游泳館要關閉改建。這段時間,崔女士只要有空就去游泳,甚至呼朋引伴一同前往。“萬一關閉了沒用完,不就浪費了嗎?”崔女士稱。
而在麥地一家美容院開了年卡套餐的張小姐,也遇到了相似的情況。但是沒有崔女士運氣好,張小姐的年卡還有4個月的期限,卻被告知不能用了。
“去年底我比較忙,有差不多兩個月沒有去美容院。今年開年我過來一看,美容院已經換了老板。新的老板不認我的年卡,還剩下的4個月會員用不了。”張小姐說,在輾轉聯系上前任老板后,經溝通,現在的美容院同意讓我繼續過來做護理,“但是4個月的年卡轉成了10次的次卡,算起來虧了好多。”
采訪中崔女士、張小姐告訴記者,吸引她們辦理年卡或會員卡的原因,是真的優惠便宜很多。“比如我做護理,單次洗臉的話差不多要100多塊錢一次,但是辦理年卡只要3888元,可以不限次數地來護理。”張小姐說。
“商家正是抓住了消費者貪便宜的心理,才會推出會員制、充值優惠的活動。”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市民辦理充值會員卡消費,看起來是便宜很多,但一旦商家關閉,會員卡消費斷檔難續,就會比單次消費花費金錢還多,“建議市民消費時應保持理性,如果辦理充值會員卡,也盡量辦理短期的、按次消費的會員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線上消費
羊毛出在羊身上 明降暗漲藏貓膩
“一機在手,生活全有”。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線上消費成為當今主流。也正因此,各種變幻了新面孔的維權陷阱也層出不窮。
外賣是很多消費者的剛需,特別是上班族,幾乎人人都體驗過外賣的便捷。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己在享受這種便捷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為便捷買了單。
在江北上班的黃先生,由于公司離家太遠,每天中午如果不出去吃飯,午餐基本靠外賣解決。叫的外賣多了,他漸漸發現了其中的貓膩。
“我有一次叫了一家餐廳的外賣。我記得去店里吃的那道菜價格是49元,但是外賣標價卻是56元。后來去那家店專門看了那個菜牌,確實就是49元。”黃先生說,如果不是我無意中記得,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現外賣居然比實體店貴,“我不太明白,按理說外賣節省了店租、人工,理應比實體店便宜才對,怎么反而貴了那么多呢?”
對于黃先生的疑惑,在路邊擺攤賣餅的張先生一語道破天機,外賣線上價格貴過線下價格,主要是外賣平臺抽成太厲害,“之前我開火鍋店的時候,有幾個外賣平臺都來找我談過合作,但抽成要23%,實在是太高了。如果真的合作,要不就線上漲價,要不就自己壓縮利潤空間,真的沒意思,所以我們就拒絕了合作。”
而在為便捷買單之外,很多習慣移動消費的市民可能不知道,很多時候享受的“紅包返現、首單立減、優惠滿減”等優惠,實際上卻是“明降暗漲”,市民看起來占了小便宜,但實際上卻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買單的還是自己。
“選擇外賣時,市民應選擇網站上有資質公示的餐飲食品經營者。此外,要保存好訂餐和交接時的有關票據、網頁等信息證明,以便出現糾紛時方便維權。”張先生建議。
惠州日報記者盧振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