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惠東縣白盆珠鎮白馬村,村口矗立的白馬雕像讓人感受到奔騰不息的活力。此前,該村地處偏遠,交通閉塞,成為省定貧困村。近年來,該村堅持規劃引領,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鄉村旅游相互促進,極大改善了村容村貌,走出具有白馬村特色的“一河兩岸”生態旅游產業綜合脫貧致富新路。如今,村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位村民最近到相鄰的多祝鎮走親戚,晚上回家時,“摩的”司機到該村后誤以為進了景區……
龍門縣藍瑤族鄉上東村連片種植地與鄉村公園交相輝映。
這是我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自2016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組織動員全市力量和資源投入精準脫貧攻堅,形成良好態勢,全市46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達到脫貧標準。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15188戶35546人貧困人口穩定達到脫貧標準。
市直幫扶單位和愛心企業向幫扶村小學生贈閱《惠州日報·小惠同學》,通過文化幫扶助力脫貧攻堅。
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花團錦簇,風景優美。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勇擔當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硬底化村道、太陽能路燈、富有瑤族風情的新房、教學樓寬敞明亮的上東村小學教學點、2500平方米的村文化廣場……省定貧困村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已從一個“臟亂差”的落后小山村,蝶變成為小橋流水、步步美景的美麗鄉村。50多歲的劉瑞強是土生土長的上東村人,他說:“變化很大,做夢也想不到上東村變得這么漂亮……”
上東村的變化始于2016年的精準扶貧工作,也源于上東村“第一書記”“軍哥”的不懈努力。市委辦駐上東村“第一書記”劉艷軍扎根上東村近5年,成了瑤族同胞的好兄弟、瑤鄉脫貧領路人。除了改善硬件設施外,劉艷軍發揮當地特色,提出做活“山水文章”具體思路,通過開發溫泉生態旅游業、發展特色種養業、創新發展鄉村廣告業等措施,鋪筑產業興村發展路徑,極大增強了上東村“造血”能力。
航拍范和村,范和村,海洋、天空和海灣大橋融為一體,蔚為壯觀。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劉艷軍是我市扶貧干部的優秀代表之一。“我市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層層落實‘五級書記抓脫貧攻堅’責任制。”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壓實脫貧攻堅責任,市直單位派出134個駐村工作組約400人,縣直單位派出298個駐村工作組896人,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扶貧工作格局。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數據顯示,2019年底,全市仍剩412戶1003人未達到脫貧標準。
陳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子里隨處可見精美的壁畫。
全力啃下“硬骨頭”!我市出臺并落實好《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對仍未脫貧人口掛牌督戰,瞄準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查漏補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實行定點、定人、定責,單位包村、干部包戶的結對幫扶機制,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戶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做到貧困村不脫帽、工作隊不撤出,貧困戶不脫貧、幫扶單位不脫鉤。截至2020年6月,我市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惠陽區良井鎮霞角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博羅麻陂洪湖村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穩就業
做好就業扶貧助復工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給脫貧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我市全力克服停工停產、道路交通管制等不利影響,堅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脫貧攻堅,想方設法推動返崗就業和消費扶貧。
省定貧困村博羅縣麻陂鎮塘尾村利用產業項目努力配合政府開展抗疫生產“兩不誤”行動;省定貧困村惠東縣多祝鎮八維村通過土地流轉引進沃柑種植等主導產業項目,形成“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扶貧企業市喜象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吸納一批當地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業……
聯新村扶貧項目——光伏發電站。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攝
“針對疫情對就業扶貧、貧困戶收入沖擊較大的情況,我市堅持把穩就業、增收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夯實穩定脫貧根基。”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完善體制機制,及時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就業扶貧助復工”行動的通知》,加強部門間協調溝通,全面推進復產復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我市加強就業信息收集,引導貧困勞動力優先復工返崗,提供就業崗位給有就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8000多人實現穩定就業。
值得關注的是,我市加強公益性崗位安置,優先安置貧困戶參與防疫卡口值守、保潔環衛、防疫消殺等臨時公益性崗位,安排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到道路養護、山林看護、治安巡邏、環衛保潔等崗位就業。
復工復產,讓有能力的貧困戶收入不斷;拓寬渠道,讓滯銷農產品賣得出去;不誤農時,讓田間地頭熱鬧起來……2020年初,我市按照有關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各級各相關部門轉變工作方式,早謀劃、早部署,統籌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的脫貧攻堅工作,做到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兩不誤。
“扶貧車間”開進博羅縣麻陂鎮塘尾村。
花卉基地建在家門口,博羅楊村鎮羊和村村民掙錢顧家兩不誤。
強產業
壯大扶貧產業激發內生動力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重要途徑。惠東縣九龍峰旅游區聯新村是省定貧困村,幫扶伊始,市政協駐村工作組就認識到,若村里沒有發展產業,脫貧是不可持續的。在開展深入調查研究和請專家實地考察后,聯新村開始種植茨菰。
“一開始試種了一點,每畝茨菰能帶來四五千元純收入,碰到豐產或價錢好的時候收入還會更多,一家五口的日子越來越好。”建檔立卡貧困戶吳碧強說,種茨菰致富這條路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如今明白一個道理,做什么都不能怕難,只要肯干,絕不會一輩子貧窮。
據悉,市政協自2017年起,在聯新村大力開展茨菰種植產業扶貧,對貧困戶種苗補貼1500元/畝。2020年,貧困戶及一般農戶共種植茨菰60多畝,增收近40萬元。去年,駐村工作組積極協調惠州學院扶貧科技特派員團隊提供技術支持,改良種植方式,改進采收工具,進一步提高貧困戶和普通農戶的種植積極性。
“產業增收是脫貧攻堅的長久之策,我市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特色優質高效產業。”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不斷壯大扶貧產業,激發內生動力。近年來,梯次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及“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項目,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富民興村產業發展,打造“龍門大米”“博羅茶葉”“惠東馬鈴薯”等一批區域產業公用品牌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引導80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與1005戶有意愿的貧困戶簽訂產供銷協議,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同時,強化消費扶貧,搭建消費扶貧供需對接橋梁,解決農畜產品滯銷問題,切實幫助貧困群眾增加收入。
云南瑤族同胞在惠東白盆珠鎮和當地村民一起種“山瑤柑”走上致富路。
龍門縣龍城街道陳村村中草藥大豐收,農戶的臉上露出豐收的喜悅。
祖塘村農業合作社大棚種植的蔬果豐收。
建機制
落實“四不摘”防止“邊脫貧邊返貧”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記者了解到,全市46個省定貧困村已完成“三清三拆”,公路、供水、供電、網絡、公共服務站和文體活動中心等設施建設實現全覆蓋,達到示范村創建目標,村莊環境大幅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將發揮省定貧困村的示范效應,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加以應用推廣,不斷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效。
“堅決落實‘四不摘’要求,防止‘邊脫貧邊返貧’。”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我市將穩定現行幫扶關系,脫貧不摘幫扶,保持駐村工作組相對固定,保留扶貧工作隊,繼續做好定點扶貧工作。同時,全市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長效機制等脫貧長效管理機制,市住建、人社等市直職能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建立住房安全、就業穩崗等20多個長效管理制度,確保脫貧攻堅主要政策的延續性。
記者了解到,市扶貧辦印發了《關于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長效機制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對象(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萬元)、監測范圍、監測程序、監測周期,著重在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綜合保障、教育幫扶、住房幫扶、扶志扶智、資產增收、科技扶貧、社會幫扶等方面對返貧致貧監測對象進行幫扶。
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我市將打好特惠性政策與普惠性政策的組合拳,將兜底政策納入鄉村振興政策的民生領域,形成鄉村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政策,將單純針對貧困戶的扶持政策轉變為對鄉村低收入群體的常態化扶持政策。
短評
打好脫貧組合拳 拔掉窮根奔幸福
全市貧困人口穩定達到脫貧標準,消息振奮人心!一直以來,我市始終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全線發力、聚焦短板,不斷取得新成效。去年,盡管面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始終錨定目標,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取得可喜成績同時也為基層群眾努力奮斗拓思路、增信心,為拼搏美好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貧窮”包含多重現實因素,連接著久遠的歷史根源。脫貧攻堅,就應統籌兼顧,以全局思維打好“組合拳”,以創新務實舉措扶真貧、真扶貧。這需要在扶貧政策上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工作策略中體現兜底思維,聚焦民生痛點和短板,持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提振群眾為美好生活拼搏的信心。
我市狠抓產業扶貧這個有力抓手,以新思維新舉措推動貧困地區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推動農業、旅游、消費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持續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不斷凝聚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為拔掉窮根打下堅實基礎。以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責任擔當,制定管全面、管長遠的扶貧機制,強化機制、隊伍保障,嚴格落實“四不摘”政策,防止“邊脫貧邊返貧”,助力貧困群眾穩步邁向小康之路,有力鞏固我市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定信心、勇于擔當,把基層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為民擔當扛在肩上,落實特惠性政策與普惠性政策,不斷增強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凌保康)
來源:惠州日報
統籌:惠州日報記者袁暢
采寫: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鐘志云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