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課題組在南昆山發現了丁氏纓口鰍,它的體側有黑白相間的斑點,有一道黑線……”近日,龍門縣龍城第一中學特級生物教師黃偉勝講起最近發現的珍稀魚種——丁氏纓口鰍。
這一發現不僅再次證實丁氏纓口鰍的存在,也反映了龍門在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方面取得的積極成果。
三次搜尋發現真身
黃偉勝多年來癡迷于探索龍門河系魚類奧秘,時常帶領團隊在溪流間穿梭,立志尋遍每一種珍稀魚類。“崩鼻魚”、海豐沙塘鱧等珍稀魚種已經上了他們的成果清單,可丁氏纓口鰍卻始終難覓蹤跡。黃偉勝說,這種古老的高氧魚種,理論上應在龍門水質優良的溪流繁衍,一直以來卻如隱世精靈。
南昆山發現的丁氏纓口鰍。
2024年10月初,中國水產學會科學傳播專家提供了一條信息:“龍門縣南昆山溪流可能幸存有丁氏纓口鰍”。收到消息的黃偉勝非常驚喜,馬上帶領團隊前往南昆山。
初入山林,陽光被茂密枝葉篩成碎金,灑在隊員們滿懷期待的臉上。然而,溪流似頑皮孩童,與他們捉起迷藏。兩次搜尋,隊員們都空手而歸。
2024年11月19日,團隊再次踏入南昆山星河谷一條幽靜山溪。隊員們小心翼翼,貓腰前行,拿著特制魚網在溪中搜尋。“采到了!采到了!還是一條成體!”黃偉勝突然激動地呼喊。網中魚兒體側黑白相間斑點與黑線清晰可見,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丁氏纓口鰍。眾人迅速拍照、錄像、記錄,隨后輕輕將其放回溪流。
經專家權威判斷,確認這次采集到的樣品就是丁氏纓口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邵韋涵表示,此次發現意義非凡,丁氏纓口鰍分布狹窄,僅存于羅浮山與南昆山,這印證了龍門水生生物資源的多樣性,也說明其他林場、山區、流域有可能發現更多喜歡高海拔溪流環境的生物類群,未來可以加大探索,重點保護。
一物喜聯兩名山
據了解,丁氏纓口鰍1934年曾在羅浮山發現,此后專家一直沒有在羅浮山獲得標本,以至它曾被誤認為是花尾纓口鰍的同物異名。直到1990年,專家根據南昆山采得的標本,才確認該魚種為丁氏纓口鰍。
“丁氏纓口鰍之名始于羅浮山,爭議終于南昆山,一物喜聯兩名山。”黃偉勝開心地說,當前,廣東推進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南昆山再次發現丁氏纓口鰍顯得更有意義。
據了解,黃偉勝工作室課題組自2018年起就開始在龍門水域尋找珍稀魚類。截至目前,他們發現106種原生魚類,包括被宣告野外滅絕的唐魚、龍門從未記載的“水中彩虹”興凱鱊、珍稀魚類“崩鼻魚”、瀕危魚種海豐沙塘鱧等。此外,他們還創作公益歌曲、開展公益活動、編寫教材等,生動展現龍門豐富多樣的水生物資源,身體力行地倡導大家共同保護龍門生態環境。
近年來,隨著丁氏纓口鰍、興凱鱊、“崩鼻魚”、海豐沙塘鱧等這些區域性的珍稀魚種、瀕危魚種再現龍門,不僅傳遞了龍門水體保護日益完善的積極信號,也是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的最好佐證。龍門將持續實施生態賦能戰略,堅決筑牢生態屏障,做好山水文章,全面構建更高層次的綠色發展格局,續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篇章。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