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龍城城西村:工匠“繡”新景 巧手建家園

      原標題:

      龍門縣龍城街道城西村弘揚工匠精神建農旅項目促村民增收

      工匠“繡”新景 巧手建家園

        “我們是從網上了解到后,慕名而來參觀的。沒想到龍門縣城周邊還藏著一個這么精致的鄉村!”今年國慶假期,專程從惠州市區到龍門縣旅游的盧先生和朋友們在位于龍城街道城西村的百果里農業綜合體項目游玩時,拍下了獨具人文特色的鄉村風貌。

        龍門縣龍城街道城西村,從前這里以出木匠、建筑工匠而小有名氣。近年來,借著“百千萬工程”的東風,城西村聚力建設綠美鄉村,通過打造百果里農業綜合體項目(以下簡稱“百果里”),形成獨具人文特色的鄉村風貌。該村農民工匠積極參與村項目建設,在助力家鄉發展的同時實現增收。

        打造農旅業態,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城西村圍心村民小組,只見村道平坦開闊,村莊干凈整潔,村民家房前屋后收拾得井井有條,四處樹木成蔭,滿目欣欣向榮。村內,田園特色民宿、鄉村咖啡廳、生態采摘園游人歡聲笑語不絕于耳,一幅風景秀麗的生態田園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城西村的變化得益于該村2022年引進的龍門縣百果里農業綜合體項目。據該村鄉賢、項目運營方惠州市百果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陳海強介紹,該項目總用地面積700畝,以“百果農場+作坊體驗”為核心,規劃建設為集果樹種植、休閑度假、作坊體驗、精品民宿、文創美食街區等于一體的農旅綜合業態。

      百果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觀光、度假。

        記者初見陳海強時,他正與多名工匠對接果園里一處木質裝飾該如何裝擺。在他眼里,百果里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園,既是他傾注大量心血打造的“寶貝”,也是城西村村民共享的美麗“財富”。

        “這里沒有工業污染,環境也好,保留了客家文化的建筑和生活方式!被叵肫鸫蛟彀俟锏某踔,陳海強說,城西村古樸的風格非常適合打造休閑景觀。此外,這里距龍門縣城比較近,資源基礎適合發展文旅產業。作為一名在城西村成長的本土村民,早年他一直在外地從事園林綠化、藝術景觀相關工作。懷著對家鄉的強烈情感,2022年,陳海強看到龍門縣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的建設契機,毅然回到城西村,通過自身專業經驗,盤活家鄉資源,通過“繡花功夫”把城西村打造成一步一景、宜居宜游宜商的花園式村莊。

        這座以特色果蔬種植為依托,致力打造集特色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一經投入運營,就吸引了龍門及周邊城市大批游客前往觀光、度假。項目的建設不僅改變了村貌、促進了村民增收與帶動鄉村產業發展,還推動植綠護綠與群眾增收相互促進,推進農旅融合發展,以景觀營造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美化。 

      百果里環境優美、設施齊全。

        在建設過程中,該項目向村民租用了500多畝閑置地以及11棟閑置農房,同時還將通過合作方式每年給村集體固定分紅。“以前這里的房子都很舊。自從百果里項目進駐后,很多閑置的農房都改造了,環境不斷變好,大家的收入也提高了!贝迕耜愔救A說。

        “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9.2萬元、村民小組集體收入22.5萬元!背俏鞔妩h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火生介紹,借助龍門縣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建設契機,城西村立足當前產業資源優勢,吸引農旅項目進駐,不僅進一步盤活了村里的閑置資源,也實實在在地推動了產業活化、生態活化、文化活化,讓城西村鄉村振興道路越走越寬。

        傳承工匠精神,助力鄉村建設

        城西村煥發新機離不開龍城街道辦與城西村委會的悉心指導和陳海強的細心經營,也離不開龍門縣龍城街道城西村農民工匠協會工匠們的用心建設。在百果里建設過程中,施工隊伍中超過一半人員是當地從事建筑行業的村民。

        “五個城西人,一個建筑人”。在龍門縣龍城街道的城西村,建筑業歷史悠久,建筑文化底蘊深厚。20世紀80年代,城西村就以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藝小有名氣,時至今日,城西村的建筑工匠足跡遍布珠三角乃至香港、澳門等地。

        龍門縣于2018年10月正式成立廣東省首個村級協會——龍門縣龍城街道城西村農民工匠協會,通過“黨建+協會”的管理模式,著力打造城西工匠精神,將“單打獨斗”的城西村工匠們團結起來,吸引大批建筑工匠返鄉,在“家門口”承接工程,實現技能成才、技能致富。

        如今,該協會已經從成立之初的80人發展到200余人,涵蓋設計師、泥水工、扇灰工、油漆工、水電工、木工、管護員等各類建筑工種。隨著城西工匠的“走紅”,協會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吸引了越來越多建筑從業者慕名而來,輻射帶動龍江、永漢、麻榨等9個鎮(街)的技能人才培育。

        在“百千萬工程”推進中,城西村工匠堅持“自己家園自己建”,主動投身村道綠化美化、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建設等工作,用“繡花功夫”對城西村農房和建筑物進行自主設計施工,運用傳統工藝改造外立面,打造村莊特色花草景觀,繪制外墻壁畫,建設村黨建長廊等,助力城西村“舊貌換新顏”。

        “在百果里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本村工匠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把專業技能和對家鄉故土的熱愛,都投放在了這里!弊鳛槌俏鞔遛r民工匠協會會長,陳海強告訴記者,工匠協會將充分發揮老工匠“傳幫帶”作用,沿襲傳統的“師帶徒”結對幫扶模式,一對一教授建筑理論知識,手把手講解搭架子、砌筑、鑲貼等關鍵實用技術,將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傳承下去,不斷壯大鄉村工匠隊伍的同時,為工匠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不僅要讓大家在家門口有工作,還要逐步提高他們的收入。此外,該協會還將進一步發揮城西村工匠文化優勢,傳承和弘揚工匠文化,同時吸引眾多游客,提升城西村知名度。

        文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圖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