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地派臘味生產形成規模化,成當地增收致富特色產業

        惠州日報訊 (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徐小鳳)農歷新年將至,很多身處異鄉的龍門人心里都惦念著臘味飄香的家鄉味道,這正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龍門臘味傳統技藝傳承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就食材類型而言,龍門臘味中的臘鴨、臘肉、臘腸、臘魚等遠近聞名。就地域特色看,近年來,地派臘味更具代表,每到歲末年初時,常有大批外地游客慕名前往地派專程購買。

        臘腸吊掛在一排排竹竿上,散發出陣陣香味。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近日,記者來到地派鎮上倉村村民葉淦苗、葉少回夫妻家里,只見臘肉、臘腸、臘鴨、臘豬腳等各式各樣的臘味,用玉米葉做成的繩子,吊掛在一排排竹竿上,散發出陣陣香味。葉淦苗每年都堅持制作臘味,趁著近段時間的幾波冷空氣,他已經晾曬好了幾批臘味。

        “今年曬了7000斤左右臘味,有臘豬腳、臘鴨、臘肉、臘腸。”在廚房里,葉淦苗熟練地將腌制好的肉塊倒進機器里灌制臘腸。另一邊的晾曬場上,葉少回正拿著小刀,扎進吊掛的臘鴨肉厚的部位。“每只臘鴨,我都要用刀子扎一扎,再聞一聞刀子上留下的油香味。”葉少回說,這種檢測臘鴨品質的方法是經過多年經驗摸索出來的。自家產的每一只臘鴨都要對得起幫襯自己多年的老主顧們,如果檢測到臘鴨的油味有異味,那是萬萬不能賣出去的。

        在地派,臘味制作并沒有復雜的工序,只需用心調好味,然后用竹竿晾起,15天左右就可以送上餐桌。除了制作臘肉、臘腸、臘牛肉,葉淦苗一家還晾曬了鴨腳包等,豐富人們對臘味的味覺享受。葉淦苗、葉少回制作臘味15年來,回頭客的信任讓夫妻倆的生產規模日漸擴張,生意越來越好。據估算,僅去年產銷臘味就為家里帶來了10多萬元收益,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記者了解到,地派鎮山高林密,常年氣溫較低,尤其在陳洞村、上倉村一帶,晝夜溫差可達15℃至20℃。冷空氣是天然的調味師,這時曬出來的臘味,保存時間長,口感鮮香,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經過多年傳承,地派臘味已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食品,其生產在當地已形成規模化。

      編輯: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