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水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

      原標題:

      龍華水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
      建設生態旅游營地、文化研學基地、蘭花產業基地,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村

        平坦寬敞的瀝青路面、村頭巷道的花叢小樹、修葺一新的村居民屋……冬日傍晚,伴隨歸家人的歡聲笑語和遠處偶爾傳來的雞鳴犬吠,漫步在龍門縣龍華鎮水坑村這座恬靜宜居的小村莊,十分愜意舒適。

      高聳的文筆塔屹立在水坑村田野旁。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融心 攝

        近日,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鎮村名單公布,龍華鎮水坑村入選。當前,龍華鎮以“百千萬工程”作為推動水坑村高質量發展的抓手,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和美鄉村。

        整治人居環境發展文旅產業

        走進擁有700多年歷史的水坑村,處處綠樹成蔭,民居錯落有致,一條條瀝青路直鋪到村民家門口,高聳的文筆塔巍然屹立在田野旁,繪就成一幅和美的鄉村畫卷。

        “以前村道是泥濘路,不好走,現在則是柏油路,很便捷。”在水坑村保潔隊工作多年的村民李伯說,村里環境改變很大,巷道干凈整潔,保潔工作容易開展多了。

        近年來,水坑村不斷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清理生活垃圾、建設一河兩岸、提升農房風貌,一步步補齊了人居環境短板,讓村子成為干凈整潔村、美麗宜居村,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建于宋元之際的水坑村,保存著大量古建筑。依托寶貴的古建筑和文化資源,該村積極做好古建筑保護、歷史文化培育工作,大力發展鄉村游,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水坑村積極打造蘭花種植基地,助力鄉村振興。

        多年來,龍華水坑古村成為人們尋幽訪古、欣賞田園風光的絕佳之地,文筆塔是必到打卡點。據悉,水坑村學童在開學前,要由父母帶著圍繞文筆塔走一圈,以求學業進步。另外,每年水坑村春節聯歡晚會活動舉辦地點就在文筆塔下,不僅吸引村里的男女老少,周邊鎮村群眾也前來觀看,逐漸成為新民俗。

        據了解,文筆塔是龍門現存的清代古塔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2015年2月,該塔被列入第六批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底,文筆塔修繕工程完工,水坑村把它作為打卡景點,納入到旅游景區規劃范圍,讓更多人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乘著“百千萬工程”實施的東風,水坑村積極提升鄉村風貌,讓鄉村人居環境更加和美,同時全力打造特色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水坑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李思樂表示,當前,水坑村正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接下來將進一步依托古村落和文筆塔、露營地、研學基地等,吸引人流,進而開辦民宿、農家樂,不斷提高村集體收入,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村企合作每年獲取收益分紅

        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的主心骨。鄉村要振興,黨員必先行。水坑村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大力實施黨的核心引領行動,創造性開展黨群活動,激勵黨員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推動產業振興落實落地,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水坑村“兩委”班子以村集體閑置土地和固定資產與公司投資合作,每年獲取收益分紅。村企共同建成蘭花種植基地,并逐步建成龍門縣蓼溪蘭花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輻射帶動多戶村民種植蘭花,種植面積100余畝。此外,還投資光伏發電項目,正常投產后每年可獲取分紅。

        水坑村黨支部還積極帶領黨員群眾興修農田水利設施,高標準種植連片水稻,生產的大米銷往珠三角等地區。據初步估算,2023年水坑村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可達“20萬+”。

        要實現鄉村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既要“造血”又要“輸血”,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為此,水坑村格外重視鄉土人才培育,積極培養村級后備力量以及引導村民重視素質培養,不斷開展輸送知識、技術培訓活動。

      村道平坦寬敞、村居民房外立面粉刷一新。

        “和我一樣做泥水工的,在我們村大概有20人。村委會多次組織我們外出培訓,學習技能知識。”年近五旬的村民李建平說,在村委的幫助下,他已考取泥水工匠相關證書,從“土師傅”轉變為專業技術從業者。

        李思樂向記者介紹,下一步,水坑村將圍繞產業、風貌、文化、服務、生態、智慧、治理建設等“七個一”任務,積極建設生態旅游營地、文化研學基地、蘭花產業基地等“三地”,以及文旅游客服務中心、農產品展銷中心、黨群服務中心“三中心”,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村。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門宣

      編輯:洪東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