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王賓村七月初七取水習俗有數百年歷史

        農歷七月初七為傳統節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起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后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

        “七月七,取水吃。”廣東、廣西一帶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就是在初七早晨頭遍雞鳴之后,各家到井邊或者河邊汲水儲藏。在龍門縣龍田鎮王賓村,當地村民及周邊群眾前來敬取“七夕水”——嘉泉,場景甚是壯觀。

        

      龍門農民畫《仙龍嘉泉的傳說》,展現王賓風情。 黃偉平、梁彩歡、駱雪芳繪。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翻拍

        王賓村“七夕水”乃龍門名泉“嘉泉”

        “金風玉露報新秋,瓜果筵開乞巧樓。”晚清民初龍門詩人李壽田在一首七夕詩中,描繪了久遠的七夕風俗。七夕當天,龍門縣城東郊的王賓村,敬取“七夕水”的場面一年一度上演。

        王賓群山環抱,植被豐茂,大坑逕尖珵山下嘉泉奔流。根據清咸豐《龍門縣志》記載,“嘉泉,在大坑逕尖珵山下,石壁數丈,泉從穴出,飛注而下,每潦漲,水濁,近泉數丈常清。泉下產螺,雙月則雙日出,單月則單日出,食之能解熱疾。旁筑陂堤,可灌田百頃。”這眼泉水,亦稱“仙龍嘉泉”。

        這是王賓“七夕水”的水源地,周圍郁郁蔥蔥,隔著數百米還沒看到泉水,就已經聽見竹林里傳來的叮咚水聲。

        為了讓水源免受污染,王賓村建造了一處人工園林綠地。三藥檳榔、串錢柳、朱瑾等園林綠化植物,與原本的青翠竹林、高大葉榕相互襯托,形成高低錯落、層次分明的獨特景觀,既保護水源,又美化環境。“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仿佛置身于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中。

        王賓村附近、龍田一帶,地下泉水奔流,熱水鍋(龍門鐵泉)、圓岡(尚天然溫泉)、江冚等熱泉,自古有名,澤被民眾,冷泉則以王賓仙龍嘉泉為代表。

        勘探表明,王賓村大坑逕尖珵山下這眼天然自涌礦泉,泉水來自深藏約60米的地下,在巖層中經歷二十余年緩慢過濾后噴涌而出,滋潤著多個村莊和大片農田。上世紀90年代初,有人將泉水拿去化驗,發現這是優質的礦泉水。

        嘉泉“活水”引來了世界500強企業法國達能集團在王賓村興建天然礦泉水生產廠達能益力(惠州)飲品有限公司。在一片綠野中,清澈甘甜的嘉泉水通過不銹鋼封閉管道,從山上緩緩流入達能的現代化廠房里。在這座藍色廠房里,經過大自然過濾、擁有均衡礦物質的礦泉水經標準化加工后,銷往各地。

        

      嘉泉水。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劉浩 攝

        “七夕嘉泉文化”節現千人取水場景

        按照《廣東廖氏堅公族譜》記載,王賓開基于明代初期,至今有600多年歷史。得益于嘉泉的滋潤和哺育,王賓村多年來傳承著七夕敬取泉水的習俗。

        當地傳說,七月七日晨,七仙女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人們在七夕早晨去河邊取水,然后用新甕盛起來,久儲不變、可以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七夕水用來釀酒,或用米蘭花、茉莉花、玫瑰花等7種鮮花泡的七色花水來洗臉,效果尤佳。

        結合全域旅游產業發展,當地將嘉泉水以及七夕取水活動打造成七月初七文化節,以促進鄉村振興。2018年農歷七月初七,“上善若水·嘉泉家風”2018年龍門王賓村七夕嘉泉文化節在王賓村開幕,上千名游客慕名而來。這是當地首次舉辦七夕文化節,為游客奉獻了一場體現“仙龍嘉泉”特色、彰顯龍田歷史文化底蘊的視覺盛宴。

        傳遞清水、讀敬水祭文,然后用竹勺將清水分裝到各個容器,澆灌祈福樹,禮成后移步水壇用竹勺舀出的清水沐手,寓意嘉泉之水長流不息,福澤延綿……這是王賓村七夕文化節的一個畫面,源遠流長的中華水文化在此傳承不息。

        敬泉禮、汲泉藏泉品泉儀式、泉文化家風文化展覽是本次活動的重頭戲,其中舉行的敬水儀式,讓更多的龍田人記住水是龍田之源,倡導“上善若水”的高尚品質。

        2019年,王賓村七月初七文化節列入龍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深厚的水文化底蘊的王賓村,具有打造“水韻田園”特色村莊和探索“上善若水好家風”文化的獨特優勢,未來可期。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