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環境,滋養著萬千生靈。在第51個世界環境日前夕,龍門縣龍城第一中學特級生物教師黃偉勝在龍門縣增江河段、麻榨鎮白廟水電站壩下出水口,采集到一種怪異魚種,經專家確認,是在龍門消失多年的東方墨頭魚,俗稱“崩鼻魚”。
黃偉勝老師(右)和陳汝容老師(左)。
“東方墨頭魚系鯉科,墨頭魚屬,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原生魚,集觀賞、食用于一身的名貴魚類,棲息于江河、山澗水流湍急的環境中。”黃偉勝介紹,這種魚體態憨萌、體色墨綠,眼睛鮮紅,各鰭橙色,體內富含脂肪,肉味極鮮美,最大個體可達30厘米左右。
龍門龍城一中生物教師黃偉勝近期發現采集的東方墨頭魚,俗稱“崩鼻魚”。
自2018年始,黃偉勝名教師工作室課題組開始收集拍攝整理龍門水域的魚類,編撰龍門縣魚類科普圖冊。課題組人員在龍門水域的采點達60多個,收集到的魚種有103種,包括稀有的興凱鱊和唐魚。但“崩鼻魚”一直未找到,黃偉勝經常心里惦記。
黃偉勝和課題組在龍門水域尋找“崩鼻魚”的腳步,也一直未停止,他們走訪了很多老漁家、老釣友,在眾多的走訪資料中,他們得知,20世紀70年代前,“崩鼻魚”在龍門廣泛分布。黃偉勝的表舅回憶,那時,他在龍門縣增江河段龍華虎跳水電站捕獲“崩鼻魚”,用籮筐去挑,數量較多。但近20年來,“崩鼻魚”數量急劇下降,甚至疑似滅絕。龍門漁民阿軍回憶,他從1992起從事漁業,當時“崩鼻魚”還是比較常見的,數量也較多,但后來越來越難見。2012年,他在龍門城西增江河段捕獲1尾“崩鼻魚”,當時已經覺得十分珍貴,他放在屋旁的水潭養著,這也是他最后一次見到野生“崩鼻魚”。
龍門龍城一中生物教師黃偉勝發現采集”崩鼻魚“的場所,麻榨某水電站壩下出水口。
前段時間,黃偉勝瀏覽微信朋友圈,得到了一條信息:龍門麻榨鎮可能存有“崩鼻魚”。他立刻聯系上同行、麻榨中學生物教師陳汝容,讓他留意當地是否出現“崩鼻魚”。陳汝容的妻子在麻榨鎮白廟水電站工作。有一次,水電站的工作人員在壩下作業時,偶爾在湍急的水流中捕獲了一尾“怪異魚”,恰好被到水電站探訪的陳汝容看見。陳汝容是位有心人,馬上將此信息告訴了黃偉勝。6月5日,黃偉勝利用端午節假期,到該水電站壩下出水口采集魚類,幾番辛苦,終于采集到了一尾 “崩鼻魚”。
望著這尾長約12厘米、活蹦亂跳的“崩鼻魚”,黃偉勝和課題組人員都一種如獲至寶的心情。為了在龍門水域尋找到“崩鼻魚”,黃偉勝和伙伴們花費了整整4年時間。
龍門龍城一中生物教師黃偉勝近期發現采集的東方墨頭魚,俗稱“崩鼻魚”。
“東方墨頭魚是嚴格棲息于山澗溪流生態環境的魚類,對水質要求極高,在龍門縣發現其種群,與當地優良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邵韋涵博士為龍門發現“崩鼻魚”感到新奇,他表示,東方墨頭魚分布于我國海南島至福建的南方各水系,現有研究認為其物種形成于海南島,后擴散至珠江至閩江水系,而對于具體擴散路徑目前尚存在爭議。龍門縣東方墨頭魚種群的發現,將為這一物種的生物地理學研究提供更為豐富的證據支撐,對龍門當地乃至惠州開展該優質魚種的恢復、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文: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黃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