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縣藍田建設舞火狗廣場、人民公仆宣傳欄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古老的藍田正煥發新的生機。目前藍田村已完成了全村污水管、生活污水處理池、村道及巷道硬底化綠化亮化、黨員活動室維修、藍田瑤族鄉形象入口、瑤族文化展覽館、舞火狗廣場、休閑公園等項目,通過實際行動改善村容村貌,為村民營造干凈整潔、美麗和諧的生活環境。

        

      藍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

        建設舞火狗廣場、人民公仆宣傳欄,加強環境整治,建設污水處理系統

        長長的朱紅色長廊,古香古色的路燈,藍田村舞火狗廣場,占地約6000平方米,一眼看去,寬闊平坦,氣勢恢宏。在廣場中央,是一個圓圓的中心池,名曰“地塘”,舞火狗時,在地塘里架起一堆柴火燃燒,即將成年的少女圍著這個火堆轉圈,邊唱邊跳,祈求風調雨順,家宅平安。

        舞火狗廣場也是藍田的文體廣場,體育健身器材配置齊全。廣場設置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和乒乓球臺,以及演出的舞臺、體育鍛煉器材和休閑椅。當夜幕降臨燈光亮起來時,三三兩兩的村民到這里散步、跳廣場舞,呈現出一片歡樂的氣氛。

        在廣場外圍設立了人民公仆的人物宣傳欄,有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鄭培民等,相應介紹了他們的光輝事跡。廣場是人員比較集中的地方,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也是藍田村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藍田村除了舞火狗的大廣場之外,還分別在路邊村和楊一、楊二小組建有兩個小廣場,給村民休閑、健身創建了良好環境。廣場裝有監控、路燈、健身器材和廣播。每天早上準時播放新聞,村里老人都到這里邊鍛煉,邊聽廣播。

        藍田村在環境整治上雙管齊下,除改變外在衛生環境外,還針對當前農村污水污染環境嚴重的情況,積極配合,在連片示范建設區時,在上級部門的統一部署下,按照農村污水集中排放的有關要求,安裝污水處理系統。

        過去幾十年來,隨著家庭日常生活化工產品的廣泛運用,比如洗滌劑、沐浴液、沖廁污水等,以及養殖、畜牧業、小作坊廣泛興起所產生的污水,污染物排入河道,嚴重污染了水源,加上農村條件落后、衛生意識差、污水長期直接排放的生活習俗,形成水質富營養化以及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質嚴重惡化。

        而今,藍田村分別在路邊村、藍一和藍二、楊一和楊二、上長墩和上新,裝有四套污水處理系統,村民家都接上了排污管道,生活污水和畜牧糞水都排進了污水處理系統,有效地控制了污水污染環境的現象,村子整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目前,藍田村建有垃圾屋15個、公廁1間,安裝自來水388戶,設有排水排污管道約2公里,在衛生環境和水源上得到根本改善。充滿歌舞風情的瑤族村,正成為讓人向往的魅力藍田。

        藍田人在風俗、方言和信仰等方面保存著豐富的歷史密碼

        在藍田村,到處都浸潤著瑤族文化的影子,藍田村委辦公樓的墻體外立面,也獨具瑤族特色,布滿瑤族特色圖案,這在樸素莊嚴的政府建筑上是很少見的。藍田鄉文化站站長楊柏喜指著其中一個圖案介紹,這些都是“舞火狗”的圖標,意思是三條狗圍著一個火堆,十分形象。藍田村是“舞火狗”的發源地。2021年初,藍田鄉“藍田瑤族文化展覽館”建成開館,展覽館位于藍田村舞火狗廣場旁邊。

        瑤族文化源遠流長。《龍門縣志》記載:“上建、高明、鐵崗多土著,俗雖樸野猶推淳樸”。上建就是今天的藍田,土著就是指瑤族人,在明代以前自粵北遷來。

        今天的藍田人在風俗、生活習慣、服飾、婚喪,以及傳統節日、方言和信仰等方面都反映出瑤族的特征,保存著豐富的歷史密碼。藍田瑤族的中秋節叫團圓節,這一天要舉行傳統的“打歌堂”、祭祖、祭拜峒主公,以及“舞火狗”和男女對歌等活動。

        相傳,瑤族的祖先早年在深山密林中生活。過著游獵的生活,狗是得力助手。在遠古年代,峒主幼年喪母,是父親靠擠狗奶養大,為了不忘養育之恩,因此先主定下每年八月十五,要舉辦舞火狗,為記住狗是“再生之母”的恩德,要像對待祖婆一樣來紀念她。瑤族祖先傳下養狗的習慣,不準打狗、罵狗、賣狗,不準吃狗肉,狗死之后,要埋在自己家里后門外的菜園地內。

        藍田瑤族文化展覽館位于藍田村楊屋小組。文化館占地400多平方米。設計新穎,富有特色,融入飛檐、長鼓、吊腳樓等瑤族文化元素,以紅黑藍三色為主調,色彩絢麗典雅而莊重。展覽館以清晰的歷史脈絡、文博的視野,較為系統地展示瑤族的歷史文化。展覽館一樓左邊是仿造的藍田瑤族“穴居遺址”,十分逼真,窯口呈橢圓形,里面空間比較大,人可站立,跟真實的瑤洞十分相似。右邊是“文物展覽室”,有家具、漁具、農具等100多件展品,以及竹籃、犁鏵、稻谷風車、斗笠等用具,大多與漢族無異,木工工具線刨、刮刨、木鉆、角尺、墨斗等,以及理發工具剪刀、推子、剃刀石等,精致展示了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歷程,逐漸漢化,這其中有清代展品40余件。展示了田瑤族文化的絢麗多彩和瑤族人民的歷久不衰、堅韌不拔的精神。

        二樓展館內容分為“瑤族歷史”“特色文化”“傳統習俗”“現代藍田”四部分。“特色文化”是人物和風景的微景觀,再配以文字說明,展示“舞火狗”的全部環節,風景秀麗,形象逼真。瑤族服飾展示有男裝、女裝、頭飾、圍裙等顏色十分鮮艷、亮麗。“瑤族習俗”介紹了瑤族人婚嫁、情歌對唱、勞動,門前有掛“黃狗頭”的習俗。黃狗頭是一種野生植物,外殼附著黃毛,去殼入藥。瑤族先人認為懸掛“黃狗頭”能看守門戶驅邪逐惡,保佑康寧。每逢瘟疫流行季節,家家戶戶房門掛上一只用青葛藤系住的“黃狗頭”,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藍田文化站長楊柏喜,對藍田的瑤族文化如數家珍,他于1998年到鄉文化站工作,2006年擔任藍田鄉文化站站長。2006年6月,“舞火狗”獲批成為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開始申報國家“舞火狗”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年來,他不遺余力,為申報非物質遺產,舉辦舞火狗節,籌建文化館,開辦民俗學習班,等等,為宣傳、挖掘和傳承瑤族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今,他依然致力于挖掘、傳播和弘揚藍田瑤族文化。

        能歌善舞的瑤族

        在封建社會和舊社會,藍田瑤族人很少讀書,尤其婦女幾乎都不識字。但是藍田的婦女在唱歌方面都是能手,人人善歌,唱歌是他們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舉凡戀愛婚嫁、節日慶典、信仰祭拜以至日常勞動均用唱歌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藍田瑤族山歌在形式上分有對唱、重唱、獨唱、小組唱等;在內容上分有:農事季節歌、情歌、哭嫁歌、十五歌、猜謎歌、兒歌、擔擔歌等等。其中大量的是男女對唱的情歌。遇到打歌堂的重大節日,便放聲高唱,通宵達旦地進行。“舞火狗”后緊接著對歌活動,這在特定的場合,形成歌的海洋,相互比賽,盤問對答,機智詼諧,出口成章,既是娛樂又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其中很多情歌非常有趣,比如:女唱:三月三,約郎過海熬紅藍,熬得紅藍來大靛,娘子染裙傳衫。男唱:鹿在大山放狗獵,魚在深潭放網攔;急水就放長線釣,唔怕鯉魚您咁精。情歌是男女對唱,有羞答答、試探對方的意思。男唱:湊爾唱,唱到牛頭馬開口,唱到鵝毛沉水底,唱到石頭浮上來。女唱:里廳料,狼岑樹頭擺酒杯,糯斗分開四大角,爾愛風流過峻來。

        

      瑤族少女表演舞火狗。

        勞動時唱的情歌又不一樣,比較直白和曖昧,直接表白自己的愛慕和真心,比如:男唱:亞哥問娘羅帶仔,妹娘問艾羅圍身。睡到五更大半夜,見物如同見到人。女唱:亞哥問艾羅帶仔,鴛鴦兩只送比爾,頭鳥撈到頭白毛,生死都吾肯分離。

        農事季節歌又不一樣,是根據一年十二個月來唱:正月正,蔭山樹木蕊青青,蔭山樹木蕊青青,手扶犁尾撇牛繩。二月二,湊朗斬竹織糞箕,娘子擔灰朗擔糞,追好禾苗似往時。三月三,犁耙鐵伙愛擔橫,犁耙鐵伙擔橫去,有水落田誰敢爭。四月四……打堂歌,是婚禮歌的一種,歌詞歡快,有節奏,充滿甜蜜的韻味。紅粉嬌娥連第一,郎子去山不見歸;手巾包飯橋頭等,問過郎子去連誰。紅粉嬌娥連第二,二吊四線打鎖匙,鎖匙釘在娘裙腳,低頭叩拜笑瞇瞇。紅粉嬌娥連第三,三人過水采紅藍,人采紅藍來打靛,艾采紅藍來染衫。紅粉嬌娥連第四……這樣一直唱到第十。

        楊柏喜介紹,在以前,藍田瑤族青年男女結婚很少通過媒婆引線,都是以歌為媒,自由戀愛。其主要途徑就是每年的八月十五的“舞火狗”活動、打歌堂和勞動休息時對山歌,互相結識,一旦感情成熟,就互換信物,男的送女方絲線、圍腰,女的送男方手環、戒指等。

        辭別祖先長輩的歌,有離別的不舍和淡淡的憂愁。風吹竹葉響叮咚當,等得起風就落霜,咁大都未離過者,今年離者又離床。走去祠堂辭祖公,祖公包攬好紅顏,祖公包攬紅花女,七姨團圓拜祖公。走去祠堂辭祖婆,祖婆包攬好嬌娥,祖婆包攬紅花女,七姊團圓拜祖婆。然后是辭別亞爸、母親、亞嫂,最后辭別井欄、井水,一一辭別,充滿離別的憂傷。

        藍田現在會唱瑤歌的人不多,唱詞中的許多字很難用文字表達出來,老人會唱并不會寫,只能根據唱音,用同音字來表示。藍田村老人譚松娣,今年89歲,是藍田村現在唯一會唱山歌的老人。近些年,藍田鄉打造“舞火狗”的文化節目,“舞火狗”的程序和禮節都是由她手把手教,比如“舞火狗”時少女身上插什么、怎樣拜,年輕一代通過這幾年的學習,基本學會了這門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