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龍門低冚村:偏僻小山村變身紅色旅游打卡地

      原標題:
      偏僻小山村變身紅色旅游打卡地
      龍門永漢低冚村黨總支部書記王炯東探索“紅+綠”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冬日午后,陽光暖暖,溪流潺潺。龍門縣永漢鎮低冚伏擊戰遺址公園里,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參觀游玩、拍照打卡。低冚村黨總支部書記王炯東卻腳步匆匆,他要查看村民小組宅基地的巷道硬化、雨污分流施工情況,協商閑置校舍改造民宿事宜,洽談“護航基地”土地問題。

        位于南昆山山脈牛牯嶂東麓的低冚村是革命老區,也曾是省級貧困村。2017年,低冚村被列為廣東省第一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建設點。經過4年建設和發展,這個小山村不僅摘掉“貧困帽”,還走出一條“紅+綠”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道路,成為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龍門縣首個革命傳統教育和鄉村振興戰略實踐基地。去年6月,低冚村黨總支部被授予“惠州市優秀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新一年,新發展。身為低冚村“領頭雁”的王炯東,感覺肩上擔子更重了。如何將紅色基因和綠水青山轉化為發展動力,帶領村民走向共同富裕,是他和村“兩委”干部努力的方向。

      王炯東查看村民小組宅基地的巷道硬化、雨污分流施工進展。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探索新路子

        “紅+綠”融合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低冚伏擊戰戰士戰斗雕塑、低冚伏擊戰遺址紀念墻、軍旗廣場、勝利之門、聚和堂宗祠、婦女夜校遺址、大型革命主題浮雕……紅色遺跡坐落低冚的青山綠水間。

        憑借豐富的紅色資源、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村風民風,低冚村于2017年底入選廣東省第一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建設點。4年來,低冚村累計投入各級資金和社會資金5000多萬元,昔日的偏僻小山村已變成熱門的紅色旅游打卡地。

        “元旦假期,每天有幾百人到村里游玩,感受紅色文化魅力,欣賞自然山水之美,享受親子采摘之樂。”王炯東介紹,“紅色村”工程自2019年6月建成開園后,低冚村一下子熱鬧起來,已有近千個單位、超10萬人到村里開展黨建教育、觀光旅游等活動。

        王炯東剛到不惑之年,小時踏遍低冚山水,畢業后在外創業。前些年,他回到村里當村民小組組長,2020年9月成為低冚村黨總支部書記。在見證低冚村的華麗蛻變和升級的同時,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在鄉村振興中壯大產業,帶領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有了良好的基礎,做好服務、豐富內涵是關鍵。”王炯東介紹,低冚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設立負責運營管理“紅色村”的黨組織——低冚“紅色村”黨支部,成立“紅色村”黨員服務隊,密切聯系和服務群眾,謀劃發展好“紅+綠”的振興路子。

        低冚村黨總支利用得天獨厚的紅色遺跡、文化底蘊等資源優勢,設置具有本村紅色文化特色的“五大課程”(理論課、自習課、專題課、講解課和實踐課),打造紅色教育陣地。在村民中招募、培訓專職紅色講解員隊伍,擴大“紅色村”接待各級黨組織參觀學習的容納度。

        依托自然生態資源和越來越旺的人氣,低冚村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利用扶貧產業柑橘園、楊桃園、竹筍園以及村民番薯地、花生地等,以自摘自種等形式吸引游客體驗鄉村生活,發展休閑農業;利用扶貧資金建設10間商鋪,打造特色農產品銷售一條街,宣傳、銷售當地農特產品,增加村民收入;鼓勵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和閑置房屋打造特色民宿和農家樂,提供吃住玩一體化服務。如今,村里已建起5家農家樂、3間民宿。

        “村里發展起來,我也找到發展新事業的機會。”34歲的李萍萍11年前嫁到低冚村,為了照顧家庭沒有出去工作。2019年低冚“紅色村”項目建成,曾學酒店管理專業的她報名參加村里培訓,成為一名紅色講解員,2021年初又租下一間商鋪銷售特產。這兩項每個月帶給李萍萍三四千元的收入,“能在村里工作,還能照顧家庭,我很滿足。”

        ◆建設新農村

        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振興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在低冚村大圍村民小組宅基地上,公共巷道路面硬底化、雨污分流和三線下地項目正在施工,建好的民房白墻紅瓦,與藍天綠樹互為映襯,新農村風貌已現雛形。

        這是低冚村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成效之一。2020年底,龍門縣成為廣東省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6個試點地區之一,也是惠州市唯一試點縣。王炯東從中看到了低冚村未來發展的機會,大力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

        “人多地少一直是低冚村的發展困境。”王炯東介紹,低冚村有268戶1100多人,雖然轄區有15平方公里,但大多是山地,有些地方人都到不了。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既保障戶有所居,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王炯東利用經商的經驗,經過村委會商量和村民代表大會同意,以“群眾自愿、不越紅線、盤活資源”為原則,探索出一條“多戶聯建+集體土地開發”的新路子。

        對于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且符合宅基地審批條件的農戶,采取“先退出再申請”的方式,依法審批宅基地。對于因分戶等原因不能實現一戶一宅的農戶,通過內部兄弟姊妹之間協商,以“多戶聯建”的形式,實現戶有所居。同時,在村民代表大會同意的基礎上,村里首先預留一定面積的土地,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

        在大圍村民小組,不少村民老房子的宅基地是零散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后,通過“先退出再申請”方式,各家各戶零散的宅基地得到整合。“目前有42戶村民參與,在建和已建好房子的有6戶。”大圍村民小組組長劉小國介紹,其中2戶村民采取聯合建房的形式,通過“內部上樓”實現人人有所居。

        大圍村民小組還通過前期土地規劃,預留800平方米建設用地。2021年,村里籌集資金300萬元,利用拆整后的土地資源建設水云間民宿。民宿占地300平方米,共12間客房,預計流轉出去可年獲利四五萬元。“這樣很好,既保證村民利益,又改善村容村貌,還能壯大集體經濟。”劉小國說。

        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順利推進,讓王炯東對低冚村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我們盤活原來村小學的廢舊校舍,通過村企合作方式,打造圣托里尼風格的民宿。”王炯東說,村里還引進企業打造可容納200人的“護航基地”,通過黨建培訓和研學活動,進一步帶動村民就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的話,今年村級集體收入有望增加8萬~10萬元,比之前增加50%。”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李向英 駱國紅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