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平潭:推動鵲地村打造竹編工藝特色文化村

      原標題:

      平潭鎮深挖本土特色讓傳統竹編煥發新活力
      推動鵲地村打造竹編工藝特色文化村

        自古以來,竹子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常被用來編織成各種器具應用于生產生活,也承載著幾代人的鄉愁記憶。隨著時代變遷和科技發展,傳統的手工竹編制品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近日,平潭鎮政府辦公樓一樓大堂內,一幅幅色彩鮮艷的竹篩彩畫懸掛于樓道的欄桿和墻上,金黃的稻田、錯落有致的村屋、掛滿枝頭的桔子……這些展現平潭轄區美麗風光的竹篩彩畫迅速吸引了工作人員和辦事群眾的注意,大家或駐足觀賞或拍照發圈。在鄉村振興及“百千萬工程”的道路上,平潭鎮正不斷深挖本土特色,探索讓竹編這項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

        鵲地村400多人掌握竹編工藝

        竹編是一項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工藝,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潭鎮多個村莊都有手編竹制用品的傳統,目前在鵲地村仍有多人保留這門手藝。鵲地村黨支部書記張占冠介紹,鵲地村的竹編文化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為躲避戰亂,先輩們從福建漳州一帶遷徙至此,鵲地村的竹編工藝也就是從那時起步。因制作的竹編農具經久耐用且美觀,他們的祖先迅速在當地打開了市場,制作竹編農具也成為鵲地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鵲地村竹編產業發展達到巔峰,竹編手工藝品更是出口到歐洲國家及日本等地。“當時全村95%的家庭都在做竹編出口工藝品,給村民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張占冠說。

      鵲地村村民在編織竹篩。

        隨著時代的發展,價廉的塑料制品、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對鵲地村的純手工竹編產業帶來巨大沖擊,年輕的勞動力紛紛改行或外出務工,鵲地村的竹編工藝逐漸衰落。在鵲地村,從事竹編制作已無法維持生計,僅有少部分年長者會在閑暇時制作一些農具貼補家用,且售價低廉。目前,鵲地村常住戶籍人口約1500人,僅400余人還掌握竹編這項傳統工藝,且年齡大都在45歲以上。

        學校幼兒園下單采購竹篩

        “我們想深挖鵲地村的傳統竹編手藝文化,讓它與現代彩繪相結合,讓傳統的竹編煥發新活力,以此助推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平潭鎮副鎮長龐霞介紹,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平潭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了解到鵲地村的情況,為了幫助村民增收、傳承好竹編工藝,今年上半年以來,工作隊與惠州城市職業學院藝術學院協作,組織了一場主題為“竹編鄉情共繪平潭美景”的竹編繪畫大賽,一幅幅描繪平潭鄉村美貌的彩畫便躍然于鵲地村的竹篩上。

        竹篩彩畫展出后,已有學校、幼兒園向鵲地村發來訂單,采購一批竹篩用于學生繪畫創作,裝扮校園環境。

      竹篩彩畫展現平潭美麗風光。

        “這只是一個小嘗試,接下來我們會以此為經驗,把竹篩彩畫推廣到更大的宣傳平臺,將其從日常的生活用品打造成藝術品,推廣到更多應用場合場景中。”龐霞說,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到竹編文化,為鵲地村竹編產業創造新的需求點,探索打造鵲地竹編工藝特色文化村,以竹編藝術品扮靚鄉村環境,助力平潭鎮典型鎮村創建和鄉村振興。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譚海歡

      編輯:洪東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