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三和全坑村:扶持特色種植 讓“小金草”托起鄉村振興路

      原標題:

      四川人范開強看中三和街道全坑村好山好水種植金線蓮
      10年經營 綠葉子變“金葉子”

        在惠陽區三和街道全坑村一處偏遠的山腳下,來自四川的范開強瞄準了金線蓮的市場前景,看中了這里的好山好水,從電子行業轉身到這一特色農業領域。10年苦心經營,如今他的金線蓮在業界廣為好評。

      范開強在全坑村搭大棚仿野生環境種植金線蓮。

        全坑村是惠陽區擬培育的“百千萬工程”省級典型村之一。今年以來,三和街道高標準推進全坑村典型村培育工作,結合自身條件,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做文章,接下來將繼續扶持“金線蓮”特色種植,讓“小金草”托起鄉村振興路。

        幾經摸索,金線蓮成活率高質量優良

        范開強此前開電子廠,他說,因為應酬多把自己身體搞垮了。無意中,他被金線蓮的藥用價值和市場前景所吸引,決定投身于這一頗為小眾的農業“賽道”——種植金線蓮。

        金線蓮是一種名貴的食用型中草藥,民間有“北有冬蟲草,南有金線蓮”之說。它又名“金線蘭”,因葉脈金黃且呈網狀而得名,素有“藥王”和“金草”美稱,可泡茶、煲湯、泡酒,食用方式多樣。

        “金線蓮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市場前景廣闊,但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范開強多方尋覓,最終打聽到惠陽區三和街道全坑村,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工業的村莊,四面環山,依山傍水,自然氣候得天獨厚。

        2014年,他通過全坑村委會租下撂荒閑置土地,通過大棚仿野生環境種植了7畝多金線蓮。金線蓮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需要特定的土壤、濕度和溫度。因缺乏經驗,范開強一路走來歷經不少辛酸。

        “林下種植我嘗試過,陽光還是不夠充分。”“澆水這個問題很難把握,澆多了爛根,得腐根病;澆少了又不生長。”“就連大棚,我一開始也做錯了,高度只有2.5米,導致成活率不高。”……他坦言,作為“小白”一頭扎進來,吃了不少虧,走了不少彎路。

        “以前,別人怎么說,自己就照著干。后來發現,只有自己摸索才是合適的。”2019年開始,范開強深入研究金線蓮的生長習性,不斷摸索和實踐,終于發現:大棚高度需做到6米金線蓮才能百分百成活;也明白了廣東太陽照射時間長、強度大,大棚內還需要加遮陽網等設施……經過多年努力,他終于掌握了金線蓮的種植技術,并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近幾年,他種植的金線蓮成活率高、質量優良,烘干后的金線蓮售價達到9000元/斤。

        準備盤下更多土地擴種

        據了解,金線蓮一般是當年11月種植幼苗,次年8~9月采摘收獲,跨時近一年。采訪時,幾名女工正在大棚內采摘金線蓮。據介紹,大棚內有4個品種:東南亞金線蓮、花葉、尖葉、紅霞,有的藥用價值一般,有的藥用價值高。“我目前依然在探索,多個品種嘗試種植,最終敲定幾個品種作為龍頭。”范開強說。

        眼前一排排的金線蓮長在松軟的營養土里,輕輕一拔就可連根帶起,抖動一下基本不帶泥土,工人們就裝進籃子里了。有的客戶要求新鮮的,有的則要求烘干,新鮮的隨即可打包上車運走,烘干的則需要經過清洗、進烘干機、封包裝等流程。

        一開始,范開強就做足了準備,投入資金購置加工設備。他說:“干金線蓮用來泡茶、煲湯,很方便也很受歡迎。”他的金線蓮基本不愁銷路,主要流向中醫院、中醫診所,銷往上海、江蘇、廣東省內及重慶等地。

        “因為金線蓮,我跟惠陽三和結緣,也在當地政府、村委會的幫助下,一步步走過來了,我有信心在這里干得更好。”范開強回想當初,種植基地因位置偏僻,水電不通,村里很快就協調解決了,并完善周邊道路方便運輸。目前,三和街道、全坑村正逐步通過土地流轉,支持范開強擴大種植面積,讓金線蓮這一特色農業在三和轄區“牢牢扎根”。

        這種聯動是“雙向奔赴”的。種植基地聘請的工人大多來自全坑村及鄰村。種跟收是最忙的時候,前后共歷時40天左右,最多時這里需要招50多名工人,解決了當地不少閑散勞動力,尤其是中老年人家門口就業的問題。

        如今,范開強也跟周邊農莊合力探索金線蓮煲湯、金線蓮入菜等,以美食為媒,以“食”力撬動舌尖經濟。他期待今年下半年,能在全坑村盤下更大的地方種植金線蓮,讓這一特色農業助力當地鄉村振興。

        三和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百千萬工程”擬培育典型村,全坑村以“溪山清韻 和美全坑”為主題,著力發揮好“好山,好水,好空間”等資源稟賦,不僅注重生態環境的改善,還致力以綠色串聯文旅發展、以綠色帶動農林經濟。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彭灼芳 黎潤明

      編輯:洪東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