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祖籍分析法”助離家失散32年男子回家

        救助站工作人員幫助陳某良辦理交接手續。

        “我相信有奇跡,32年了,哥哥回來了!”日前,從東莞遠道而來的陳家人,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惠陽區救助管理站,與失散32年的親人團聚。此案成為惠州市民政系統首例通過“祖籍分析法”尋親成功的案例。

        2021年至今,惠陽運用傳統與科技同步手段,逐步形成了線上與線下“互聯網+尋親”結合的尋親模式,累計為75名流浪乞討精神病人員尋親成功并送返原籍,其中包括落戶安置人員14名。接下來,惠陽區將積極開拓尋親渠道,深化與社會力量的合作,織密織牢救助保障網絡,形成救助、管理、服務、教育、回歸于一體的立體救助模式,推動救助管理工作提質增效。

        8年傳統方法尋親無果

        2016年9月,惠陽警方護送一名疑似流浪乞討精神障礙男子到惠陽區心理康復醫院救治,經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到場甄別身份后,將其納為暫屬生活無著人員,臨時安置在定點醫院繼續治療,按救助政策為其辦理落戶并取名陽惠清納入社會救助保障中。

        8年的救治時間里,惠陽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嘗試用各種方法幫助陽惠清尋找親人。“線索太少,傳統的尋親方法均無法查明陽惠清的身份信息。”惠陽區救助管理站社工邱勉勉說。

        直到今年,事情出現轉機。邱勉勉說,救助站了解到“祖籍分析法”這種尋親辦法。經過大量的數據比對和研判分析,陽惠清高度疑似為東莞市茶山鎮人陳某良,并對相關人員進行了血樣鑒定。

        “經血樣DNA親子鑒定得出結論,雙方符合親生關系!”離家32年的陳某良終于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前來認親的陳父及家屬喜極而泣。

        “當時我和爸爸踩著單車找遍整個東莞都沒找到。感謝政府,感謝幫過我哥的人。”陳某良的妹妹激動地說。

        儀式上,救助站為家屬送上了鮮花,對他們一家團圓表示祝福。家屬還向救助站負責人及公安民警送上了錦旗以示感謝。陳某良成為惠州市首例通過“祖籍分析法”找到親人的被救助人員。

        3年助75人尋親成功

        惠陽區救助管理站站長劉淑芬介紹,對于救助后長期滯留精神病人,惠陽區根據政策從2021年起,陸續為39人完成落戶安置工作,并納入特困人員供養體系。救助站為他們建檔立卡,工作專班每周不少于3次對托醫的流浪乞討人員和長期滯留人員進行實地探訪確定其身份。惠陽民政也積極會同公安機關,充分運用DNA、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為他們搭建回家的“橋梁”。

        2022年,滯留惠陽長達9年的河南籍流浪乞討人員張某朋,根據其提供的碎片化線索最后尋親成功;2024年3月,滯留近10年的四川涼山州籍流浪乞討人員海來有日,通過口音辨別推斷其來自四川彝族地區,而后通過短視頻在當地擴散,最終與家人團圓。

        在各界的努力下,2021年至今,惠陽區已為75名流浪乞討精神病人員尋親成功并送返原籍,其中包括落戶安置人員14名。實現了“兩個100%”目標,即2023年新進長期流浪乞討人員尋親返鄉率為100%;歷年長期滯留的流浪乞討人員尋親返鄉率為100%。除3人因病去世外,尚有22名落戶安置人員仍在尋家路上,救助站也將繼續鍥而不舍地幫助他們尋找家人。

        深化與社會力量合作

        一直以來,惠陽區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創新社會救助模式,建立“普遍巡查+重點蹲守”街面巡查救助協同機制,建立受助人員“一人一檔”管理制度,引入“流浪乞討人員社會工作介入服務項目”,開展“大愛尋親、溫暖回家”尋親返鄉專項行動……一系列創新舉措聚焦群眾關切,“救”得及時、“助”得暖心,使特殊群眾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社會的關愛。

        每年的“619全國救助管理和托養機構開放日”,惠陽區救助管理站都會邀請熱心市民到站內參觀,接受社會監督。同時,救助人員還會化身宣傳員介紹社會救助政策,搭臺設點開展集中宣傳,入戶走訪把政策送到群眾家中……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針對性強、覆蓋面廣,有力助推社會各界支持救助事業的發展。

        按照“自愿受助、無償救助、主動關愛”的原則,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開展巡查救助515車次,出動工作人員2164人次,勸導約482人次,救助182人次,站外流浪乞討人員明顯減少。

        接下來,惠陽區救助管理站將持續優化救助服務,認真履行好街面勸導和窗口救助職責。對于自愿到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臨困人員及時提供返鄉車票和臨時救助。同時,積極開拓尋親渠道,深化與社會力量的合作,結合多種尋親手段,積極開展尋親行動,提升服務水平。做好精細化管理、人性化服務相結合,織密織牢救助保障網絡。形成救助、管理、服務、教育、回歸于一體的立體救助模式,促進救助管理工作提質增效,推動惠陽區救助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賴允仕

      編輯: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