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兩名“小小發明家”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佳績

        原標題:

        小小發明家省賽獲佳績

        惠陽代表隊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斬獲1個專項獎、2個二等獎和2個三等獎

        用科技之光,點亮孩子夢想。近日,由省科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等主辦的第39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深圳市舉行。經過激烈角逐,惠陽區代表隊師生憑借較高的科學素養和敢于突破的創新精神取得了優異成績,共斬獲專項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2個的好成績。日前,記者對其中兩名“小小發明家”進行了采訪。

        王昱凱的作品“自帶鎖多功能自行車后架”獲得大賽專項獎。

        楊雨歆發明的“電控式音樂編鐘”榮獲三等獎。

        多功能自行車后架獲“專項獎”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惠陽學校六年級學生王昱凱的發明靈感來源于他的生活體驗。

        自學會騎自行車后,王昱凱發現,現有的自行車后架太短太硬,沒有后靠不安全,而且外掛把鎖頭顯得笨重累贅。他常想著為自己設計一輛高性能、有個性的自行車。在學校李俊華老師的指導下,他完成了作品“自帶鎖多功能自行車后架”,獲得第39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專項獎以及大賽二等獎。

        “這個小小發明,解決了以上問題。”王昱凱介紹說,在自行車常規行駛時,可將車鎖垂直,它就像一個靠背,能起到安全作用。如果將車鎖打開,它就是一個能存放更多貨物的貨架。將車鎖的兩邊松開,再放下去,它就是一把密碼車鎖,簡單便攜,省去了帶鑰匙的麻煩。

        李俊華老師介紹,從低年級開始,王昱凱就堅持每年設計作品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他在生活中挖掘靈感,通過運用日常工具和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科技創新這條路上積極前行。

        鄉村女生愛鉆研,編鐘“古為今用”

        編鐘是我國古代漢民族重要的打擊樂器。惠陽區良井鎮前鋒小學12歲的女學生楊雨歆愛讀科幻故事書,腦袋里裝滿了“十萬個為什么”。她在此次比賽中通過設計創作,將編鐘“古為今用”,發明的“電控式音樂編鐘”榮獲大賽三等獎。聽說她來自鄉村小學,現場不少師生豎起了大拇指。

        楊雨歆說,她不是第一次參加科技創新大賽了,每次的選題都是她感興趣的。“之前我看過一個電視考古節目,了解到編鐘,我很感興趣,就想‘復刻’一下。”楊雨歆說,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指導老師關小輝,老師認可并開始輔導她創作發明。

        古代的編鐘需要人工敲擊,楊雨歆決定使用現代的手段——電控。“最難的是計算鋼管的長度。”關小輝老師介紹,他帶領學生根據我國明朝樂律學家朱載堉發明的十二平均律將鋼管制成21個精準音階,組成高、中、低3組共21個音階。將21個音階鋼管懸掛,敲打的時候能發出準確的音律,再將制作好的音律組件安裝在編鐘內,編鐘作為音樂組件的共鳴體,增強音樂的渾厚力度,重現古代的樂器風格。“我們利用鍵盤控制電磁鐵,再由電磁鐵敲打鋼管,這樣‘編鐘’就可以像鋼琴一樣演奏,發出動聽的古典樂風。”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陳傳德

      編輯: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