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三和街道“一村一策一特色”推進“百千萬工程”
全坑村高標準培育典型村
半年前,村道旁還是大片雜草叢生、閑置很久的荒地;半年后,玉米苗成行成片,長成了一米多高,番薯苗也爬滿了一溝一壟,綠意鋪滿大地。作為惠陽三和街道唯一沒有工業的村莊,全坑村在不到半年時間舊貌換新顏。
全坑村進村道路加寬了。
去年以來,三和街道以“頭號工程”之勢全力推進“百千萬工程”,緊扣因地制宜、突出特點、重點培育、形成經驗工作思路,將典型村培育融合“綠美好家園”和“強村富民”發展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特色”高標準推進全坑村典型村培育工作,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修建碧道村子美起來
三和街道是人們心目中的工業重鎮(街)。三和作為惠陽區打造深莞惠協同發展“橋頭堡”的先行區之一,引進京東物流等工業企業400余家。在轄區6個行政村中,唯獨全坑村沒有工業、工廠。
“全坑村沒有工業用地,這是短板也是優勢。”三和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和街道的定位是緊緊圍繞千億產業園區開展“百千萬工程”工作,打造一個產城村人相融合發展的千億園區,而全坑村作為一個純農業村,結合自身條件,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做文章。
全坑村面積12.4平方公里,有1.1萬畝山林,全村耕地1080畝,基本農田970畝左右。四面環山,綠水環繞,自然環境優美,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帶小山村。
在“百千萬工程”的指引下,改善環境是關鍵。三和街道通過積極爭取區交通運輸局、區公路事務中心的大力支持,將全坑村原3.5米寬、長度3公里的村道擴寬至5.5米,鋪設柏油路面,美化沿線環境,極大提升村莊環境。“我們還爭取黨員干部的支持,利用周末時間沿線搞衛生美化環境。”全坑村黨支部書記黃德賢說。2023年,這條道路被評為“四好農村路”。
與此同時,結合省內“高質量建設萬里碧道”背景,積極爭取區農水局支持,在沙田河全坑段建設總長2.1公里的碧道。以前,河邊是泥土地、野生竹林、雜草叢生,如今通過這條碧道,貫通全坑村的田心村民小組到禾倉坑村民小組,為全坑村民及廣大游客提供了享受綠美生態的良好條件。
流轉土地荒地“活”起來
既然沒有工業用地,就深耕“農”字做文章。全坑村結合自身條件,因地制宜,通過“農戶委托代耕”模式扎實推進撂荒土地復耕行動,使撂荒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村容村貌大為改善。
黃德賢坦言,村民們不少住在外面,想要大家復耕復種確實不太容易,有的土地因長期閑置,土質不肥沃,重新改良等需要加大投入。
在三和街道的牽頭組織下,全坑村從轄下的村民小組里流轉土地,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再流轉到種植大戶手里。他介紹,首批流轉的土地約240畝,流轉到隔壁永湖一種植大戶手上,該種植大戶既種植農作物也種植多種水果,經驗豐富。前期,種植大戶通過改善土地,在2023年冬開始種玉米和番薯,目前長勢很好,大概春節后就有收成。
“通過土地流轉連片打造,既幫村民們租到了一個好價錢,也讓村容村貌環境有了很大的提升。”黃德賢說。
隨著“百千萬工程”深入推進,全坑村將圍繞“山水林田村路人”等元素,謀劃打造全坑村現代農業公園,配套休閑休憩設施,打造美麗田園風光,提升周邊村莊村容村貌和沿河綠化景觀環境,打造集農業觀光、蔬果采摘、健康騎行、餐飲民宿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公園。同時優化完善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不斷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