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陽10389畝撂荒地復耕復種
今年糧食產量預計穩中有增
惠陽積極開展耕地質量建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建設高標準農田,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李冬嫻 攝
惠陽積極開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在全市創新提出“三書一函”“一獎三罰”舉措,2022年具備復耕條件的撂荒耕地10389.17畝,在去年已全部復耕復種。今年惠陽投入6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水稻等糧食種植補貼,大大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這是記者日前從惠陽區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上了解到的。
惠陽區人大常委會認為,要利用國土“三調”成果,融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統籌優化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進一步優化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空間布局,以規劃的剛性約束嚴控占用耕地。
投入600萬元用于水稻等糧食種植補貼
2022年以來,惠陽積極開展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在全市創新提出“三書一函”“一獎三罰”舉措,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成效顯著。2022年,惠陽具備復耕條件的撂荒耕地面積為10389.17畝,去年已全部完成復耕復種。
今年以來,惠陽持續開展復耕耕地日常巡查和專項“回頭看”行動,避免復耕耕地二次撂荒,全區具備復耕條件的連片15畝以上撂荒耕地目前已基本完成復耕復種。今年,惠陽投入區級專項資金600萬元用于水稻等糧食種植補貼,種植戶種植水稻最高可獲得600元/畝·造的補貼,其中30畝以上(含30畝)的種植戶疊加補貼200元/畝·造,省下發連片3畝以上15畝以下撂荒耕地圖斑內2023年復耕復種水稻、大豆、甘薯、馬鈴薯補貼200元/畝·造。
據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惠陽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74萬畝,比同期增長2.0%;預計產量4.39萬噸,同比增長2.1%。大豆播種面積0.25萬畝,同比增長17.3%;油料作物播種面積2.19萬畝,同比增長34.3%。
惠陽還積極開展耕地質量建設,2022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11.6萬畝,秸稈還田推廣面積12.54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增施有機肥0.2萬畝。據統計,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約11.51萬畝,推廣應用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技術面積占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00%。
另外,惠陽投入超過1.8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共10.24萬畝,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治理,提升了耕地質量,夯實了糧食安全根基。
惠陽區人大代表古幸福指出,耕地撂荒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干旱,耕作期沒水用。主管部門、鎮(街)要對轄區的山塘水庫進行合理蓄水,利用好各種農田水利設施,耕作期間科學合理調配水資源便于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物。
惠陽區人大代表林宏華認為,按照目前糧食的市場價,農民種糧效益低,配套設施不夠完善,若是沒有補貼則是種一造虧一造,建議進一步加大種糧補貼力度,縮小種糧與其他經濟作物的效益差距,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有錢可賺。
解決好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若大量耕地撂荒,就會影響農作物的種植和產量,進而影響糧食安全。
惠陽區人大常委會認為,要持續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利用國土“三調”成果,融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統籌優化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進一步優化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空間布局,以規劃的剛性約束嚴控占用耕地。
惠陽區人大常委會認為,要從嚴核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嚴格規范控制耕地建設的總量,并且要按照“占一補一”的標準進行耕地補充,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管理。針對撂荒地問題,嚴格實行劃片包抓責任,確保剩余撂荒地全面整治、已整治撂荒地持續鞏固提升。
惠陽區人大常委會建議,建立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后管護機制,強化管護責任主體,強化管護意識,確保農田基礎設施完好及功能正常發揮作用,切實提高灌溉工程完好率和運行率,解決好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通過完善農田水利工程,提高農田灌溉能力和排澇能力,實現旱澇保收,提高糧食產量;通過完善機耕條件,提高機械化耕作水平,降低勞動力成本。
惠陽區人大常委會將強化督導檢查,督促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嚴格履行保糧食安全職責,確保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落實糧食生產扶持政策、提高種糧效益,提高農業補貼力度。采取硬措施嚴格執法,堅決遏制新增違法占用耕地行為,對發現的“非農化”“非糧化”行為及時制止和依法依規查處。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惠陽人大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