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區1818名老黨員獲頒“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報料熱線] 2831000

      原標題:
      惠陽區1818名老黨員獲頒“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踐行初心使命 譜寫奮斗贊歌

        一日入黨,終身為黨。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中央首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惠陽區共有1818名黨員獲頒“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不僅讓老黨員深切感受到黨中央的關懷和溫暖,也激勵年輕黨員干部,向榜樣看齊、向先進學習,在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中鼓起精氣神,展現新作為、新氣象。

        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3位獲頒“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的老黨員。盡管臉龐寫滿歲月的風霜,但他們的眼神依然堅定,傳遞出信仰的力量!無論是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他們都踏踏實實為民服務,踐行初心使命、譜寫奮斗贊歌。 

      王峰 黃錫任 霍金釗

        當年海上交通運輸情報員如今筆耕不輟當主編

        97歲王峰離休不離責 為出版紅色書籍不遺余力

        97歲是什么狀態?97歲還能干些什么?當老黨員王峰精神矍鑠地站在大家面前時,沒人敢相信他已經97歲。王峰頭發眉毛都已變得銀白,仍然每天堅持讀書看報,關心國家大事,同時筆耕不輟,為出版紅色書籍勞心費力。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他受邀“口述歷史”講好紅色故事;他還查閱資料想盡快出版《東縱邊縱將士風采(二)》一書,每天都激情滿滿,神采奕奕,完美詮釋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 

      王峰家客廳擺滿榮譽證書。

        受盡壓迫果斷投身革命

        1924年10月,王峰出生在大亞灣澳頭小桂村一個半農半漁的貧苦之家。因家境貧寒、父親早逝,一家人常食不果腹。為了生存,年少的王峰只能到鄰居家的蟹船上當童工。那段日子非常難熬,工作危險性極強,但這也練就了王峰從小在海上生存的本領。

        小桂村靠山臨海,地勢險要,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以及粵贛湘邊縱隊的重要游擊區。“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1944年,受盡壓迫的王峰果斷投身革命。1947年至解放前,他先后任小桂海港帆船公會會長、大亞灣海上交通運輸情報員、大亞灣帆船公會會長、支前委員會主任。

        其中最為驚險的經歷是做海上交通運輸情報員那一段。王峰回憶,當年海上交通運輸情報員的工作分兩個部分:一是海上交通運輸,需要到香港載藥物、鞋子等軍需物資回來,同時接收、轉移被國民黨追捕的革命同志,以及運載進步學生到陸豐河田等地讀書;二是要來回傳遞情報。只要拿到情報就要想方設法與部隊接頭。例如用船只或者用接頭特征來釋放暗號。他還記得,有一次去香港灣仔送情報,暗號是把褲腳往里面折,因為常人卷褲腿都是往外面折……講起這些,王峰精神抖擻。

        當年這些工作都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王峰和同志們要躲避國民黨的追捕以及清鄉行動,他駕駛的小漁船從小桂村出發到香港要歷時兩天,如果在海上遇到大風暴,革命物資和性命都可能葬身海底、蕩然無存。好在大多是有驚無險,最后都順利完成任務。

        “老有所養亦應老有所為”

        新中國成立后,王峰積極投身國家建設。1950年10月,在東江革命干部學校學習,參加土地改革,任土改隊組長、橫瀝區政府民政助理;1953年任惠陽縣漁改工作隊組長、副隊長;1954年4月,任惠陽縣合作總社供應科科員,195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一直在惠陽機關工作。1990年2月離休,現任惠陽區東縱邊縱老戰士聯誼會會長。

        “如今祖國富強,一切如先輩們所愿。”王峰說,“我晚年生活安定,思維尚且清晰,老有所養亦應老有所為”。

        在王峰家中,除了滿墻的榮譽勛章、榮譽證書以及他和家人、戰友的照片外,最多的就是書籍。由于年事已高,王峰看書時需要借助放大鏡,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學習熱情。

        已是鮐背之年的王峰不僅讀書,還編書。2020年,由王峰任主編的圖書《東縱邊縱將士風采(一)》被廣東省委宣傳部選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出版物,是惠州唯一入選圖書,同時該書還被列為“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全書約51萬字,分生平紀略、口述歷史、征途回眸3個部分,展示了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主要將士的革命歷程和奮斗風采。

        王峰為此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如今,他又在為《東縱邊縱將士風采(二)》的出版勞心勞力,多方聯系。身邊的朋友和晚輩都勸他要多加休息、保重身體。王峰回應道:離休不離責、退位不褪色。只要身體允許,他將一直發揮余熱,這是共產黨員應該做的。

        曾是抗美援朝小戰士,多個“戰場”發光發熱

        85歲黃錫任學過醫當過兵 干過檢察官一腔熱血獻給黨

        7月底8月初,東京奧運會激戰正酣。85歲的黃錫任每天都會守在電視機前,每當看到中國奧運健兒奪冠,他也會歡呼雀躍。這位15歲參加抗美援朝的老戰士、有著69年黨齡的老黨員,一直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去年和今年,黃錫任先后收到“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和“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沉甸甸的榮譽背后,是他為國家無私奉獻的精彩故事。 

      黃錫任(后排左)和戰友合影。

        15歲響應國家號召抗美援朝

        黃錫任是惠東多祝人,出生于1936年10月,自幼家貧,父母早逝。1951年,年僅15歲的黃錫任響應國家“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的號召,應征入伍。同年11月入朝,因為年紀小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志愿軍64軍某師某團二營當衛生員,經過簡單培訓后就奔赴戰場。

        黃錫任的職責主要是在戰場上“給傷兵包扎、止血、固定,然后由擔架員抬下去”,因為人小機靈,語言學習能力強,他當過一段時間的通信兵,多次被委以送信的重任。途中,好幾次遇到飛機轟炸,“炮彈就在身邊爆炸,子彈從頭皮上嗖嗖掠過”,幸好躲得及時,沒有受傷。

        其中經歷的最激烈的戰役就是上甘嶺戰役。“炮彈不間斷地轟炸,將山地都炸平了,許多共產黨員爭先恐后地沖到最前方。”黃錫任說,當時“勇敢不怕死”就是黨員的代名詞,這給了他極大的觸動,也堅定了入黨的決心。

        1952年7月,16歲的黃錫任在朝鮮前線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3個月后正式轉正,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他工作積極,臟活苦活都搶著干,別人問他為什么這么積極,他回答說:“只有這樣才能報答黨對我的關懷。”

        抗美援朝勝利后,黃錫任隨部隊駐防遼寧大連。在部隊七八年的時間,黃錫任長高了,結實了,口音也變了:一口東北腔,口味也變了,愛吃辣椒。直到現在,他家里還備著多種辣椒醬,不時吃上一碗辣椒拌面。

        積極投入到家鄉建設中

        1958年4月,黃錫任轉業回到惠東縣多祝鄉明溪大隊加子坑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積極投入到家鄉農業生產和建設中,在另一個“戰場”奉獻自己的力量。

        他將參軍和轉業帶回來的補貼全部支援村里的農業合作社,讓村里的貧困戶買豬仔養,幫助村民脫貧。當時有人說他傻,但黃錫任回答:“錢拿著有什么用?能為民辦實事才有價值。”

        幾個月后,他調到當時的平山公社,負責共青團工作。因為工作緣故,他認識了小他6歲的周碧梅,兩人由此相知相愛,并于1962年登記結婚,攜手一生。

        1963年8月,黃錫任調到惠陽縣淡水人民醫院,1967年調到惠陽縣衛生局,在衛生系統工作了10多年,期間,他還參與了衛生系統一些冤假錯案的平反工作。1978年6月,惠陽縣人民檢察院恢復重建,1980年5月,黃錫任因為“辦案業績突出”從惠陽縣衛生局調入惠陽縣人民檢察院,參與了檢察院重建初期各項重要工作。

        黃錫任回憶,檢察院重建初期辦案條件十分艱苦:“我們經常要外出辦案,來回幾十公里的路,就靠一部單車。”但艱苦的條件沒有難倒老一輩檢察人,在基層平凡的崗位上,黃錫任不計個人得失,兢兢業業,把一腔熱血獻給檢察事業。

        在惠陽人民檢察院的16年,黃錫任見證了檢察事業重建初期的歷史,見證了一代代檢察人艱苦奮斗的歷程。1991年7月,黃錫任榮獲最高人民檢察院頒發的榮譽證書及紀念章。1996年他光榮退休。

        70年彈指一揮間,當年15歲的小戰士已成85歲的老人。如今的黃錫任腿腳有些不便,但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愿回憶過往,也關心當下。“感恩中國共產黨給我們帶來美好的生活。”黃錫任說,“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感到很自豪,也祝福黨和國家越來越強盛。”

        氣象科技前輩一生征戰南北至今退而不休

        85歲霍金釗科技報國 為氣象事業奉獻一生

        “七一”前夕,家住惠州市區下埔的老黨員、惠陽區氣象局原副局長霍金釗領到了一份珍貴的禮物——“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望著熠熠生輝的紀念章,這位有著62年黨齡、在氣象科技一線工作了42年的老氣象工作者,眼眶濕潤,思緒穿越東北黑土地和南粵熱土,往事一幕幕浮現。 

      霍金釗在黑龍江穆棱縣(今穆棱市)的工作照,分析春播氣象。

        響應祖國號召到東北工作

        霍金釗于1936年出生在惠州橋東一個普通家庭,聽著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成長。

        1955年夏天,立志科技報國、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霍金釗,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干部學校。翌年,由于國家需要,霍金釗從成都氣象干部學校畢業。“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號激勵和鼓舞著霍金釗,一腔熱血的霍金釗申請自愿到邊疆去經受考驗和鍛煉。

        霍金釗最后被分配到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十六站建設森林氣象站。該地處于原始森林腹地,交通、通訊和生活物資補給極不方便,10月份進入嚴寒季節,滴水成冰,這對來自廣東的霍金釗是巨大的考驗。霍金釗和一名老技術人員,克服了惡劣條件,發揮所學,完成了建設森林氣象站相關任務。

        1957年春季,霍金釗轉至黑龍江綏化市望奎氣候站工作,后又因工作需要,于當年9月被派到牡丹江市穆棱縣氣象站任站長。霍金釗回憶,當時農業氣象取土很不方便,特別是進入嚴冬季節,要測至一米深,取一次土得半天時間,用鐵錘硬往下砸,震得手生痛,手腳受凍,渾身卻冒著汗。

        作為代表參加全國群英會

        1959年是霍金釗永遠難忘的激情歲月。當年8月,23歲的霍金釗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26日,正值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全國群英會召開,霍金釗作為黑龍江氣象系統唯一代表與會,與6500多名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先進集體和先進生產者代表歡聚人民大會堂。期間,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與會代表。

        “參加群英會,讓我感受到新中國朝氣蓬勃、干勁沖天的氣象,更加鼓足工作生活精氣神。”霍金釗回憶,在此后的穆棱歲月,他深入全縣山山水水進行調查、對比觀察,為政府部門開展農業等生產提供參考數據。

        因愛崗敬業、工作出色,霍金釗相繼獲評黑龍江省勞動模范、全國氣象部門雙文明建設勞動模范、黑龍江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牡丹江市優秀共產黨員等。霍金釗一干就是34年。34年,他在黑龍江成家,妻子來自北京,也是氣象工作者。孩子們在東北長大,都講得一口地道東北話。

        年逾半百回惠從事氣象工作

        往昔通訊、交通不便,霍金釗很少回惠州探親。34年回鄉探親的次數不到10次。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對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

        1990年春天,年逾半百的霍金釗話別他的第二故鄉黑龍江,調回廣東工作,先在海豐縣氣象局工作半年,然后轉至惠陽區氣象局。回到家鄉工作,霍金釗繼續以身作則,帶領年輕人在一線工作。臨退休前,身體硬朗的霍金釗還爬上三四層樓高的水塔進行防雷檢測,讓很多年輕人自嘆不如。1998年,霍金釗光榮退休,為自己42年的氣象科技工作畫上圓滿句號。

        “惠州是我的故鄉,黑龍江是我的第二故鄉,是黨和人民培育了我,給了我美好生活。”退休后,霍金釗喜歡閱讀報刊,保持學習和鍛煉身體的習慣,他也樂于發揮余熱,關心惠州各項事業發展,積極為氣象事業發展獻智獻力。霍金釗的三兒子霍振勇介紹,父親時常教導晚輩,要熱愛黨和祖國,腳踏實地、努力工作。

        “我國的氣象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史,就是一代代氣象人響應黨的號召、踐行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的創業史、奮斗史、發展史。”霍金釗說,他將繼續以老牛爬坡的拼勁,發揮余熱,一心向黨、一生為民。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李芳娟 侯縣軍 實習生劉景娜 通訊員羅宇

      分享到: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