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報訊 (記者蔡偉健 特約通訊員葉衍達)近日,惠東縣平海鎮在平海鎮中心小學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活動——“與‘鯉’相約·傳承有我”舞鯉魚公益課堂。此次活動旨在通過校園這一平臺,讓更多青少年了解“舞鯉魚”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學生對本土非遺文化的興趣,促進平海鎮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活動中,平海“舞鯉魚”第四代傳承人彭衛清走進校園,為師生們帶來了精彩的“舞鯉魚”表演。他手持鯉魚道具,展現了“舞鯉魚”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孩子們被表演深深吸引,紛紛鼓掌喝彩。彭衛清還與師生們進行了互動交流。他用演出視頻、道具,詳細介紹了“舞鯉魚”的歷史淵源、表演技巧和文化內涵,讓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舞鯉魚”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生學習“舞鯉魚”。惠州日報記者蔡偉健 特約通訊員葉衍達 攝
此次“舞鯉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不僅讓師生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還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許多學生表示,通過活動,他們對“舞鯉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
新聞科普
舞鯉魚
“舞鯉魚”是平海鎮保留最古老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之一,又稱“鯉魚追春”,起源于明末清初,據記載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平海鎮西北村一帶。舞鯉魚分為16個表演小節(套路),以鑼聲為樂,鞭炮助興,表演動作以模仿鯉魚為主,繞圈形場地表演。2013年,“舞鯉魚”就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傳統藝術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挑戰。
(蔡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