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東寶口佐坑村借力結對幫扶和黨建共建積極探索發展新路
“生態+產業”走出鄉村振興新“稻”路
烏禽嶂南麓,西枝江源頭,有一個美麗的小山村——惠東縣寶口鎮佐坑村,這里生態環境優美,山水資源豐富,素有“江源古村、淳凈佐坑”之美譽。但也因為地處偏僻,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隨著駐鎮幫鎮扶村和“黨建引領百村共建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以下簡稱“百村共建”)工作的深入開展,佐坑村黨總支部在惠州市人民檢察院、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支持下,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成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江源大米”,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的鄉村振興新“稻”路。
眼下,350畝晚造水稻已完成收割,新建成的烘干機開始運轉,大米加工生產線即將投用……看著金燦燦的稻谷堆滿倉庫,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寶口佐坑村水稻種植和收割實現機械化。通訊員周偉浩 攝
探索新路
成立專業合作社推動水稻種植規模化
深秋,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來到距離惠州市區約150公里的佐坑村,一下車,滿身的疲憊被美麗的田園風光驅散了,遠處的青山層巒疊嶂,眼前的稻田一片金黃,田邊的溪水歡快流淌……
位于蓮花山支脈烏禽嶂山下的佐坑村,是東江一級支流西枝江的發源地,坐擁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良好的山水資源。依托這些資源優勢,村里通過出租水電站,每年有約5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雖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底子薄、來源窄,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佐坑村黨總支部書記徐漢忠說,佐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大家都往外跑,留不住人。“全村戶籍人口2200多人,常住人口不到300人。”如何蹚出一條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子,成了佐坑村“百村共建”工作的著力點。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發展產業必須守住生態底線”這是市檢察院、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和佐坑村形成的共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駐寶口鎮鄉村振興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佐坑村駐村第一書記周偉浩介紹,結合佐坑村實際,立足生態優勢,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經過實地調研,與佐坑村一起規劃了一條以生態水稻種植為產業突破口的發展路徑。
2022年初,以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為契機,佐坑村黨總支部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200多畝,采用“村集體經濟聯合社+農戶+企業或社會組織”的模式,牽頭領辦惠州市源尚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
起初,村民持觀望態度,周偉浩鼓勵村“兩委”干部帶頭參與,獲得合作社啟動資金,目前已有14位村民成為社員,一起推動水稻種植規模化。
“流轉來的200多畝田地主要在西枝江河道兩岸,引用西枝江源頭水灌溉,突出‘源’生態、綠色健康的品質標準。”周偉浩介紹,今年7月,早造水稻收成60多噸稻谷,晚造水稻又將種植面積擴大到350畝,目前正在陸續收割中,“預計稻谷產量超過100噸。”
產業發展
建設大米加工生產線實現“種產銷”一條龍
伴隨著陣陣轟鳴聲,收割機在金黃的稻田里來回穿梭,一排排禾稈、稻穗被迅速收入囊中,不多時收割機谷倉便被填滿,當金燦燦的谷粒從卸谷器里傾瀉而出時,大伙的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現在種水稻都是機械化了,一臺收割機一天能收三四十畝的水稻。”徐漢忠介紹,村里決定成立合作社種植水稻時,大家就定下了要走機械化的道路。但是購買機械的資金成了難題。市檢察院團總支部書記、佐坑村黨總支部兼職副書記莊德仲介紹,市檢察院發揮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牽頭單位職能作用,在市人大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成員單位的幫助下,于今年上半年籌集110萬元資金購買了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等農機裝備,幫助該村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現代化。
今年7月,早造水稻順利收割,但新情況接踵而來。60噸稻谷靠人工去曬干,不現實。于是合作社開始尋找能烘干的廠家。“寶口周邊找遍了,都沒找著,最后拉到70公里外的汕尾海豐才烘干了。”周偉浩介紹,烘干之后還得加工成大米,又費了好大勁拉到龍門去加工銷售。
這來回折騰得夠嗆,運費也花了不少。吃一塹長一智,市檢察院、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參與“百村共建”的兩個結對黨支部以及佐坑村黨總支部一商量,決定在村里建設大米加工生產線。規劃、選址、籌款……各方通力合作,占地800多平米的加工廠房建起來了,11月下旬,兩臺烘干機已到位,大米加工生產線開始安裝調試。“現在我們收割回來的稻谷,在村里就可以直接加工成大米了。”徐漢忠說,有了這條生產線,不僅方便了自己,也將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現在寶口鎮、高潭鎮的好些種糧大戶,都找我們來加工了。”
大米的銷售推廣工作也同步進行。“現在已經有好幾個單位預定了。”周偉浩介紹,大家商議后,初定將佐坑村生產的大米命名為“江源大米”,下一步將注冊商標,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三產融合
以直播和電商引流,推動生態旅游發展
一產二產做起來了,如何讓三產旺起來?市檢察院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參與“百村共建”工作的兩個黨支部已有了新方向。
佐坑村生態人文資源豐富,這里山深林密,烏禽嶂山脈內有中華穿山甲以及靈貓、水獺、紫紋兜蘭等珍稀動植物;這里是西枝江源頭,水資源豐富,水環境優美,并修建有親水棧道和休閑步道;這里有特色村落,有縣級不可移動文物“五云樓”,歷史建筑“五德樓”等遺存……
為了讓這些“養在深山”的資源被更多人看見,佐坑村在市檢察院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支持下,開始進行探索實踐。今年9月2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當天,佐坑村聯合相關單位開啟了長達12個小時的直播活動,既有關于農耕、美食制作、釣魚等沉浸式體驗,也有農民趣味運動賽、客家山歌表演等現場活動,還有展現田園風光和人文景觀的慢直播等,吸引了超過1.5萬人觀看,獲得點贊數30多萬。
“我們想通過直播、電商等渠道,吸引更多關注,帶動生態休閑旅游和農產品銷售。”周偉浩說,由此推動水稻種植從主要“賣產品”向“賣風景”“賣體驗”“賣文化”轉變,實現“生態+產業”齊發展。
更多的實踐和探索正在推進中,修繕村內古建筑、設計二十四節氣走廊、打造有文旅價值的稻田景觀等,豐富旅游內涵和景觀;針對不同人群開展法治宣傳,圍繞大家關心的森林植被、礦產資源、野生動植物、環境污染、土地承包等主題,讓村民學法懂法用法;加快發展電子商務,開拓佐坑村生產的大米、茶葉、青棗等農產品市場;深入挖掘在外人才資源,建立佐坑在外人才信息庫,通過產業發展吸引在外人才反哺家鄉……
“有市檢察院和工作隊的支持,再加上全村人的努力,相信我們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會越走越寬,越來越好。”徐漢忠說。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歐陽成 通訊員惠政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