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東平海十字街獲評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
昔日海防重鎮 變身文旅名城
洛陽老城十字街,襄陽十字街,南昌十字街,桂林十字街……大抵每一座古城,皆有一道十字街。房屋沿街而立,車來人往,繁盛一時。
屹立于南海之濱600多年的惠東平海古城內,也有一道十字街,近期因獲評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而強勢出圈。
平海十字街位于古城中央,串起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樓,其間藏匿著不少明清時期的特色民居,形成一處別具濱海風情的歷史文化街區,聞名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
實地走訪
十字街串起四座城門樓
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名單,珠海市唐家等37處歷史文化街區入圍,惠東縣平海鎮十字街歷史文化街區榜上有名。至此,惠州已擁有6條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日前,記者駕車從廣惠高速駛出后,沿著210縣道進入213縣道,不久便來到位于惠東縣稔平半島南端的平海古城。
“600多年前,這里還是南海之濱一處無名沙灘!逼胶f偲胶I鐓^黨工委書記汪潔是土生土長的古城人,他向記者介紹,從明代開始,平海蝶變為一個粵東海防重鎮,進可攻、退可守,并成為惠州南部海運進出口的咽喉之地。
時間撥回至公元1385年,即洪武十八年,為保衛海疆安定社稷,廣東都指揮使司花茂與世襲千戶楊勛,奉朱元璋之命來到時屬歸善縣之平海建造“守御千戶所”所城。
歷經9年,平海所城于公元1394年建成完工,辟東、西、南、北四個城門,門上建敵樓,城內十字街貫通東西、南北。舊時的平海古城,從外觀上看像燕尾古鐘,也稱“鐘城”。留在所城的建城工匠、守城士兵及其家眷,成為所城最早的主人。
“平海古城的城墻已被拆除,現在保留著四座城門樓,以及西北村曾氏宗祠、增坦曾氏民居、南橫劉氏民居、增坦林氏民居、平海七星井、譚仙圣廟等!睂τ谄胶J纸謿v史文化街區內的現存文物,汪潔如數家珍。
在汪潔的指引下,記者首先到達的是平海古城西門,這也是大多數游客首選的參觀地。遠遠望去,城樓巍然屹立,造型古樸,紅墻灰瓦,綠琉璃瓦剪邊,雕梁畫棟,充盈著民族建筑特色,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登上城樓,視野寬廣,不減當年的氣派和威嚴。
記者注意到,西門城樓上供奉了華光大帝的神祇,香火不斷。原來,為了保護城樓不被破壞,每個城門上都供奉了神祇。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當地居民都會備三牲香燭祭拜。故而古城的空氣中總是彌漫著香火的味道。
從航拍的視角來看,平海古城整體格局保持仍較為完整,宛如一個方整規矩的“棋盤”,肌理明顯,脈絡清晰。十字街將其一分為四,四廟、四局、兩衙、七井、各氏宗祠、故居依次分布,明清古建筑、仿古建筑與現代建筑相互交織、高低錯落。
徜徉其間,老街悠幽,古厝滄桑,仿佛步入一座歷史的長廊。當記者漫步至十字街的中央,環視一周,四座城門樓盡收眼底。街道兩旁散布著不少明清時期的民居,每一扇老舊的門扉后面,都蘊藏著一個古遠的故事,靜待客來。
最讓記者嘆為觀止的是增坦曾氏民居。該建筑建于清代,規模宏大,占地面積4914平方米,是當地規模最大的古民居之一。其中軸為三進院落式對稱布局,下廳前檐墻墻裙用花崗巖砌筑,上砌經打磨統一規格的青磚清水墻,整座民居共有大小房間70多間。
記者與汪潔行走參觀十字街的路上,有居民坐在家門口納涼、聊天,不時有電瓶車呼嘯而過。不少居民操著平海方言軍聲與他熱情打招呼,這是如今難得一見的街坊鄰里之情。
經歷600多年的歲月,十字街歷史文化街區見證歷史的風云激蕩后,逐漸褪去昔日海防重鎮的威嚴莊重和商貿氣息,成為一個古樸恬靜的古村落。當地居民世代居住在這里,與古街、古城相依相伴,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
特色起底
依山傍海 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
與古城俱來的十字老街,是古城歷史的見證者和記錄者,經過了600多年的歷史積淀,歲月給它鋪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與惠州市此前的5條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相比,十字街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建筑遺存,而且因為處于最南端,依山傍海,形成獨具特色的邊疆海防文化、濱海商埠文化和民間文化藝術。
汪潔表示,與多數中原古城古鎮不同,平海古城雖“古”,卻并不“衰”,支撐其活力的是種類繁多、形式豐富的各種民間文化藝術,如惠東漁歌、舞鯉魚、鳳舞、楹聯、擺盤等。這些文化藝術由平海人代代相傳,成為古街、古城的一大特色,對游客有著獨特的吸引力。
事實上,十字街所在的平海鎮是廣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素有“楹聯之鄉”“舞鯉魚之鄉”的美譽,2014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此外,平海非遺也在全市久負盛名,惠東漁歌在2008年入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鳳舞和舞鯉魚陸續被列入廣東省非遺名錄。
以舟為室,浮海而生;以浪為枕,對月而歌。自宋代起,如海水般清冽質樸、明快嘹亮的惠東漁歌響徹南海之濱。平海,則是惠東漁歌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漁民出海時以歌引航,漁婦在家中唱歌解悶,漁家婚嫁時唱歌話別。近年來,惠東漁歌登上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和中央電視臺等舞臺演出,越唱越新潮。
每逢節日,平海都有大型的民間娛樂活動,而民間藝術表演正是其中的重頭戲。這些民間藝術,包括民間舞蹈和扮景。民間舞蹈中,舞獅、舞龍必不可少,鳳舞、舞鯉魚獨樹一幟。
當“財神”劉海仙領著鳳旦一路起舞,金黃色的鳳凰、純白色的山雉、橙紅色的大鵬鳥、碧綠色的孔雀、黃色的鹓雛尾隨其后……平海鳳舞有串鳳、走鳳、引鳳等表演套路,靈性活潑,有剛有柔,每逢重大節日穿街走巷、挨家挨戶參拜演藝。
最具有平海特色的則是“舞鯉魚”,又稱“鯉魚追春”,由5個身穿武服,手持5條鯉魚模具的少年男子依序出場表演。隨著鑼鼓聲和鞭炮聲響起,眾鯉魚在頭魚的帶領下,模仿鯉魚的各種動作,時而在水面悠然游動,時而相互嬉戲,時而急速翻騰,時而起跳“躍龍門”。
記者了解到,時至今日,十字街仍延續著元宵節“鬧花燈”、“偷青”,正月十五和二十“擺盤”,農歷三月三“擺戲臺”,端午節“賽龍舟”,中秋節“拜月會”等傳統民俗活動。
為傳承和發展民間藝術,自1984年以來,平海鎮已舉辦十屆古城文化藝術節,周期為辦三年停三年。藝術節期間,活動規模大、參加人數多、節目內容豐富、活動形式多樣,有鯉魚追春、蛟龍出海、五鳳朝陽、喜慶豐收、出水芙蓉、八仙過海、水淹金山、醒獅金龍等表演項目,圍觀者眾。
受疫情影響,藝術節去年暫停舉辦。今年,平海古城將迎來新一屆古城民間文化藝術節,有望助推平海文化旅游邁上新臺階。
保護開發
實行掛牌保護 啟動編制古鎮保護規劃
歷史上的平海,既是海防軍事重鎮,也是一個繁榮的海濱商埠,戍邊商貿兩相宜。民國以來,平海古城卸下衛疆守界的海防功能,在區域內的中心地位不斷削弱,不復往昔的輝煌,但古城內中眾多的文化遺產成為平海最大的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南方沿海城鎮迎來飛速發展,城鎮居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平海鎮社會事務辦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隨著古城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改善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古城舊有居住空間和配套設施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于是越來越多古城人開始對祖屋進行改造,古城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轉機發生在1991年2月。得益于保存較為完整的平海古城,平海被評為首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列入名勝古跡自然環境區加以保護。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葉選平題寫了“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平海”。
從此,平海揭開了新的發展篇章,社會各界開始關注這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城,并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為加強對古城的保護和管理,平海鎮成立了平海古城管理委員會,并于1992年7月頒布和實施《惠東縣平海古城管理暫行規定》。該規定詳細劃定了平海古城的文物范圍,出臺了5條保護和管理措施,其中明確規定:一切固定文物不準破壞、拆除或隨意改建、擴建和附加構筑物;一切文化遺址范圍內不準墾荒、取土、爆破。
日前,平海鎮十字街歷史文化街區獲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將平海古城的保護開發再次提上議程,備受市民關注。
“十字街歷史文化街區要發展,配套一定要跟上。”惠東縣平海鎮文化站站長蔡景認為,其中最主要的是解決道路通行、停車位和公共交通系統等問題,同時還要未雨綢繆,合理規劃好古城內游客的承載量,避免過度承載導致道路、公共配套設施、不可移動文物點的破壞。
平海鎮社會事務辦負責人表示,目前,平海鎮已啟動編制《平海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并對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進行登記建檔并實行掛牌保護,同時掛牌上已經標注簡要信息,部分地段已經設置具有警醒意義保護標志。
未來,平海鎮政府將保護重點街區內優秀歷史建筑群,保持街區歷史風貌的完整性,并對空間形態進行優化,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深入發掘平海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及其環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平海鎮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將平海古城打造成為具有獨特人文旅游觀光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
蔡景特別提到:“古城的開發,單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政企合作模式是最高效的,政府主抓導向,企業發力,共同打造歷史文化街區。”
放眼全市,今年的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彰顯千年古城新魅力,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保持歷史街區傳統風貌,建設金帶街等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點,打造更多“網紅打卡地”。其中,金帶街、水東街兩條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去年已啟動微改造,目前已進入尾聲,整治提升后的復古風貌也逐漸展露,“顏值”“內涵”有望實現雙提升。
■對話
平海鎮政府負責人:
讓古城文化為濱海旅游業賦能增勢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惠州構建國內一流城市、惠東加快重返一流行列關鍵的一年,也是平海乘勢而上加快社會經濟發展,構建“宜居、宜業、宜游、宜養”新型濱海旅游城鎮關鍵的一年。針對十字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開發,南方日報記者采訪了平海鎮政府負責人。
南方日報:與其他歷史文化街區相比,十字街有哪些特色?
鎮政府負責人:十字街歷史文化街區是最具有文化氣息的街區之一,經過600多年的歷史積淀,2014年成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不僅有國家級非遺惠東漁歌,省級非遺鳳舞、舞鯉魚,還有楹聯文化、海鹽文化、軍聲文化、寺廟文化加持。
南方日報:獲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將為平海文旅產業的發展帶來哪些利好?
鎮政府負責人:首先,在群眾的文化認同感上,可以提高古城居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古城文化的歸屬感,增強文化自信,不斷提高古城居民的自發保護意識。再者,提高平海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古城文化成為吸引游客的焦點、賣點,為平海的濱海旅游業賦能增勢,實現高質量發展。此外,平海古城將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吸引更多資本和專業力量加入平海建設。
南方日報:平海鎮將如何保護開發古城,推動文旅體深度融合?
鎮政府負責人:首先是保護。加強古城保護力度,確定十字街、平海古城的保護舉措,加深民眾對街區的文化認同感,發動各方共同保護古城文化。其次是挖掘。深挖平海古城文化內涵,與濱海文化、非遺文化相結合,打造特色美食一條街。三是拓展。平海的海洋資源豐富,碧甲口岸將開發游客碼頭,后方的山體資源也可開發利用。未來,平海將充分利用古城文化、濱海溫泉、濱海休閑等元素,推動文化旅游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觀察眼
將旅游開發和城鎮建設納入古城保護體系
平海十字街,曾是整個平海最繁華的地方。以十字街為核心的平海古城,曾經是民眾的居住場所,也是商業中心和文化活動圈。
上世紀90年代以后,平海鎮委、鎮政府以旅游業立鎮,以農業、養殖業富鎮,以商業、外貿活鎮。平海由此發展成為廣東省旅游特色鎮,因“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的美名在外,游客在踏浪看海之余,還會慕名前來古城打卡。
躑躅老街,徘徊深巷,昔日的繁華不復存在。近年來,為了改善居住條件,當地居民不斷拆建與改造,傳統古居與新式樓房鱗次櫛比,古城淪為一個城鄉接合部。
毋庸置疑,古城旅游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不足以支持歷史建筑昂貴的維護修繕費用。古城居民在短期內看不到古城保護帶來的經濟效益,無法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古城保護。如此一來,古城保護工作難以開展。
與古城破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都市人已經厭倦冰冷的鋼筋水泥,渴望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對古城、古鎮情有獨鐘。古村游,成為他們工作之余親近歷史、兼顧休閑娛樂的重要消遣方式。
在古城游日益升溫的契機下,平海應將古城保護納入政府工作的重點內容,積極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充分考慮到古城居民、政府和游客各方的利益,將旅游開發和城鎮建設納入古城的保護體系中來,提高古城居民的自發保護意識,讓居民和游客充分享受到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逐步實現古城保護與居民生活條件改善、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良性發展態勢。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糜朝霞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梁維春